1912年2月12日,满清发表清帝退位诏书,自此,统治我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宣告结束。作为促使清帝退位的“首功”之人,袁世凯和清廷的直接对话举足轻重。慈禧伤后,权杖落在了光绪的老婆隆裕太后手上,显然她没有慈禧的魄力,很难再将摇摇欲坠的晚清重新支撑起来。袁世凯掌握了帝国的命运,经过南北和谈,隆裕太后最后决定:放弃帝位,把大清江山交出来。当时袁世凯代表的民国主张每年是300万两,然而隆裕则坚持要求400万两。
公元1908年,光绪和慈禧这两个晚清帝国的掌权者同时驾鹤西去,偌大的大清国一下子失去了两位主心骨,一时间群龙无首。就在这个时候隆裕太后点头同意以退位换取优待,随后经过双方谈判什么事都依了袁世凯,但唯独一件事却伤活不答应!满清王朝的腐朽封建统治早就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而如今要靠一个女子撑起这一切,无人可信无人可以依靠。满清王朝的腐朽封建统治早就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而如今要靠一个女子撑起这一切,无人可信无人可以依靠。
然而,最终的隆裕太后,还是选择了退位,她知道大清气数已尽,体面的退位还可保留满清皇室的一丝尊严,如若是顽强抵抗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其实,作为一个女人,她不愿让溥仪为历史殉葬,这就很伟大。隆裕太后也是皇室的好媳妇,对得起皇室,对得起爱新觉罗家族。当她看到的确是大势已去,江山到底保不住的时候,她没有听从主战派权贵的建议。
隆裕太后最后选择和平退位,结束满清王朝,她内心深知,反抗会给满族带来更大的伤害,还不如自己学聪明一些,乖乖退位的好。大清的担子实际上已经落在了隆裕太后肩上。但隆裕毕竟不是慈禧,她没有慈禧那般的手段和强权,很多事情也都要看一些大臣们的脸色。大清帝国能够平安收场,体面地谢幕,爱新觉罗的先祖们面对这样的媳妇,应该是感激,而不是责备。
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宣统皇帝,在养心殿里举行最后一次朝见礼。太后拿起诏书看了几行,就流着泪把它交给了胡惟德,让他布告全国。不过,无论是隆裕太后,还是载沣,两人在治国理政上的才能都非常有限,原本就已经风雨飘摇的清朝在他们的治理下更进一步衰落。隆裕太后几乎答应了民国提出的所有条件,只是在谈到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时后,出现一点分歧,对于这一事隆裕太后宁伤不从。
宣统三年(1912年),隆裕太后当着众王公大臣的面,拟定退位诏书并加盖玉玺,正式宣布退位让国,满朝文武无不悲从中来,痛哭流涕。我们的最后一位皇太后,怀着满腔的亡国恨于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丑时 (1913年2月22日凌晨2点)薨逝,享年46岁。隆裕最终留给宣统帝的话是,“我与汝要永诀了。沟渎道涂,听你自为,我不能再顾你了”。要提高100万两,这点袁世凯很是气愤,没办法最后只有答应隆裕太后,谈定了400万白银的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