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然而三次都在童生试中的广州院试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在6年后的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春天,再次参加了广州院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一个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读书人在自己多次尝试之后依旧没法走上仕途,于是一气之下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转而投向基督教的怀抱。
被科举深深伤害的洪秀全自然是厌恶读书人的,其实不仅仅是他,其他首义五王要么完全没有上过私塾,要么和洪秀全一样,都是落魄书生。于是在整个太平天国的高层都有一种默契,就是不重用读书人。忠王李秀成更是直接在供词中指出“天王不用读书人”,当然,原本就没有文化的杨秀清更甚,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太平天国的历史中,有文化的人很少参加,极少数参加的,几乎没有贯穿始终者。
今天小佛就专门给大家讲讲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初跟随洪秀全的几个读书人,他们在太平军攻占南京之后不几年里,要么逃之夭夭,要么被杀掉,反正结局一个不如一个。
曾钊扬,广西人,随其叔父曾水源参加造反。早期参与太平军檄文的写作,后来改为记述天王言行。1853年底,升到天官又副丞相,在东王府理事,“为杨逆所信任”。一天,韦昌辉被杨秀清当众打了板子却十分恭顺逢迎的表演结束后,他对人说:"北王阴恶而残刻,今扶之而不怒,其心叵测"。这句话最后传到杨秀清的耳朵里,于是在乙荣五年三月十九日,杨秀清假托天父名义,说“曾钊扬虽有过错,其亦有些前功,不忍加戮”,给他一个"不杀为奴"的惩处。三个月后,杨秀清杀了曾钊扬的叔父曾水源,他因不在东王府了侥幸逃过一劫。得免一同被杀。天京事变后,借口去寻找去找石达开,跑得不知去向。
曾水源,本来是乡村私塾教师,后来追随洪秀全,帮洪秀全拟诏书,批答奏章。太平军定都天京,曾水源一直在东王府帮助理事,后来做到天官正丞相。1855年,曾水源由于听到东王府里女官说杨秀清身体状况不佳(或许这是一个天机,关系到太平军高层的内斗),"东王若升天,你们为官的都难了"。杨秀清就假托"天父下凡",将他和东殿吏部尚书李寿春(也听到了),“即行押出斩首示众”。曾水源,就这样飞来横祸,连他儿子曾启彬也一起被杀了。后来他被恢复名誉,还得到了"天朝元勋"的谥号,太可笑可叹了。
黄玉昆,原本是讼师(律师),多计谋,会打仗,是翼王石达开的岳父,他的不幸遭遇也是和杨秀清有关系的。“以忤杨逆,革退”,还被当众打了屁股,黄玉昆自觉无过失而受重罚,愤然投水自杀,但是没有成功。女婿石达开看不过去,帮他说情,杨秀清才同意让黄玉昆官复原职,从此在女婿手下做事,后来在吉安战死。
小佛仅仅举三个例子,都能看出在太平天国里有文化的人结局一个不如一个,列举更多,这种感觉就会更明显。
参考资料:罗尔纲、王庆成,《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