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治为何把亲妹妹以皇后礼下葬?千年之后,专家揭开皇室丑闻

李治为何把亲妹妹以皇后礼下葬?千年之后,专家揭开皇室丑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311 更新时间:2024/1/20 20:57:17

千年后,人们发觉了新城公主的陵墓,在陵墓中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那就是壁画上的少女全都被毁容。

当专家进行研究后,意外发现了千年前的一桩皇室丑闻。新城公主是一个无比幸运的人,不但一出生就尊贵非凡,而且得到了两位皇帝的宠爱。

长孙皇后因病离世后,李世民将全部的宠爱都给了新城公主。按照惯例,赏赐的封号不得用山川古迹的名字,像新城公主的几位同目姐姐,封号都是长乐晋阳。

但是李世民为了金城公主,打破了这一惯例,将恒山赐给他做封号,并将恒山郡一并给了新城公主。

后来李世民再次破例给刚刚受封的新城公主唐沐增福,这些举动足见李世民对新城的宠爱。

李治更不用说,这是他唯一在世的嫡亲,妹妹不对他好,对谁好啊?或许是因为这份喜爱的存在,李治才会下旨让他与远超公主礼制下葬。

新城的前半生无疑是幸运的,本应学会无情的公主,却受到了父亲和哥哥的溺爱,从未让她经历过皇家的阴谋。

然而,在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即使是生在皇族的公主,也逃不过被婚姻支配的命运,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有得必有失吧。

不幸中的万幸是,她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即使李世民要用她稳固皇权,她的婚姻对象也必然是人中龙凤。

挑来挑去的,李世民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人选。公元649年,李世民感觉自己虚日无多,为了能看到女儿出嫁,让长孙皇后的族弟长孙权做新城公主的驸马。

在皇权的压迫下,新城公主只能随波逐流,无力反抗。李治到底对这位亲妹妹做了什么?为了女儿不过去受苦,李世民特意把长孙权的父亲升为四品官员。

一夜之间,连升六七品的长孙权高兴坏了。但李世民依旧没有等到女儿风光出嫁的那一天。

父亲的猝然离世,让新诚公主迎来了她身不由己的后半生。在父母离世时,古人应当守孝三年,皇族也不例外。

起初,李治为了不耽误妹妹的婚期,从很早就开始准备了,想等到国丧后,立刻让妹妹十里红妆嫁进长孙家。

但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李治迫不得已将妹妹的婚期延后公元652年。

在妹妹即将守满三年的前三天,李治追加了嫁妆,以此庆贺妹妹出嫁。从这儿可以看出,李治对新城公主是真的宠爱,但兄妹情能抵过皇权诱惑吗?

李治用他之后的所作所为告诉我们不能。根据记载,婚后的新诚公主度过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长孙权不仅相貌出众,仪表堂堂,更是对新城公主呵护备至,婚后几年中虽然没有生育子女,但一直琴瑟和鸣,举案齐眉。

然而生在皇家,嫁于重臣之家,无论是否愿意,他们二人都不可避免的被牵进朝堂争斗中,陷入权力争夺的漩涡中,只有两种结局,要么飞黄腾达,要么全族落难。

武则天的帮助下,李治斗垮了长孙无忌,大权在握的同时也摧毁了新诚公主的婚姻。

对于新诚来说,李治先是皇帝,后是哥哥,一旦皇权和亲情有了利益冲突,李治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在长孙一族落难后,长孙权也难逃一劫。

他被流放后死于非命,只要皇帝一句话,长孙权可以不用死了,甚至可以与新诚公主安稳度过后半生。

但是李治不顾妹妹的感受,选择将她深爱夫君赐死,新诚公主悲痛万分,从此日渐消沉,蓬头垢面,以示对李治的不满。

新诚公主的无声抗议,对于尝到权力滋味的李治已经无足轻重,为了让自己对新诚的愧疚消失,不顾她的意愿,强行将她许配给了韦正举,这种自认为对她好的举动,彻底将新诚公主送上了绝路。

在李治心中,公主再嫁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死了一个长孙权没关系,再选一个驸马就是了。

但他没想到,新城对长孙权如此情深义重,加入韦家后,新城总是下意识的将韦正举和长孙权做对比,然而每次对比的结果只会让新城公主更加思念王夫,脑海中全是往日恩爱场景。

即使韦正举那么优秀,他也比不过一个死人。长此以往,新城公主与韦正举不说伉俪情深,连相敬如宾都很难做到。

新婚生活不如意,加上满腔愤懑,让新城公主一病不起。李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用祈福的方式来彰显自己对妹妹的关。

公元663年,新城公主因病去世,终年30岁。她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满心的希望追随长孙权而去,留下的是不甘的愤怒。

李治心中明白新城去世的原因,但皇帝的脸面让李治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杀害妹妹的间接凶手。

无处发泄的他把目光盯向了韦正举,他听信了坊间传闻,认为韦正举家暴于新诚公主,才导致新诚公主郁郁而终。

认定韦正举有罪后,李治不仅下令处死韦政举,还连新诚公主生前的贴身侍从也一并处死。

他认为这些侍女没有保护好公主,她们没有脸面去见自己的主人,于是将壁画上的侍从全部抹去面容。

与其说是侍女无颜面对新诚公主,不如说李治,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导致新城公主香消玉殒。自古红颜多,薄命若新肠,没有生于那个年代,或许会有个不一样的结局。

更多文章

  • “靖康之难”后的平民百姓,命如蝼蚁,生活水深火热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康之变女人的下场,靖康之难简介,靖康帝姬

    “靖康之难”后,享国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帝国灭亡了,虎狼一般的金国士兵押解着北宋两任皇帝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子女等皇室成员一路向北行进。对于久居中原的人们来说,金国所处的北方属于苦寒之地,过惯了纸醉金迷奢华日子的大宋皇族此次“北狩”,可谓苦不堪言。《宋史》、《元史》对北宋二帝等在北方生活的几十年并不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视频丨看看“武则天金简”上那些“自造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了不起的中国汉文字”系列——武则天金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且与时俱进,至今仍魅力无穷。你知道吗,有这样一枚特殊的金简,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自造文字”的故事。位列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武则天金简,是国内博物馆收藏中唯一一件与女皇

  • “赵匡胤,你算哪根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01后周柴荣继位之后,便面临契丹和北汉联军的进攻,不得已御驾亲征,与敌军在泽州决战。战斗刚开始,后周大将樊爱能等人便临阵脱逃,形势非常危急。在生死存亡关头,后周将领赵匡胤身先士卒,振臂高呼:“为陛下拼死一战。”后周军士气大振,最终反败为胜。战后,柴荣拔擢作战英勇的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掌管禁军,同时兼

  • 唐玄宗、张九龄斗气,李林甫煽风点火,君臣联手毁了一位杰出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牛仙客是典型的“官场伤仲永”,由于在地方政绩突出,他被唐玄宗树立为典型,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为宰相。岂料,在新的岗位上牛仙客却变成了酒囊饭袋。这让顶着压力提拔牛仙客的唐玄宗倍感失望,甚至说了一句极具羞辱性的话。可奇怪的是,饱受讥讽的牛仙客却在宰相位置上呆了整整六年,如果不是因为病逝,这个记录还将延续。

  • “胡大海复仇滥杀百姓”之说靠谱吗?朱元璋能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胡大海简介,胡大海娶朱元璋女儿,明朝胡大海血洗山东

    胡大海,字通甫,泗州虹县(今属安徽五河)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胡大海追随朱元璋的义军,领命前锋,一路征伐,骁勇善战,曾大败元将杨完十万大军,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异常恼火,拒不接受蒋英投降,下令诛杀蒋英,要拿他的血祭胡大海。史书记载:朱元璋攻克婺州,禁酿酒,可胡大海的儿子公然违

  • 唐代定窑瓷器的发展历程,你了解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早期(公元7-8世纪) 早期定窑的瓷器以青白色为主,采用硬质白泥,烧制温度较高,釉质光洁细腻,釉色较淡。器形多为碗、盘、壶、罐等。这一时期的定窑瓷器质地坚硬、釉面细腻,是定窑瓷器发展的起点。 中期(公元8-9世纪) 中期定窑的瓷器采用更细腻的白泥,温度也更高,釉质呈蓝色或淡青色。器形则

  • “老戏骨”朱棣,一出精彩的表演!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靖难之役到了尾声,燕军攻占了南京城,宫中发生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明史》的记载前后矛盾。一边说“帝不知所终”,一边又说“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燕王朱棣派人在火中找到了建文帝朱允炆和皇后马氏的尸体,关于这两具尸体,是存在疑问的,尸体烧

  • “知否知否”,盛明兰时期的大宋皇帝,与“狸猫换太子”的关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知否盛明兰老了的结局,盛明兰时期的大宋皇帝,大宋宫词里为啥狸猫总出现

    最近热播的历史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中,有一个肥硕的帝王身影在汴京城的宫廷之上,享受着一人至上的荣耀。他时而呵斥着群臣,时而低头坐在阶梯上抽泣,难掩自己的丧子之痛!他崩溃地坐在龙道阶梯上的那一幕,引起了无数观众的怜悯之心,深叹帝王的丧子之痛!惹得很多观众好奇这位皇帝是谁?这位在朝堂上失声痛哭的

  • 唐朝安史之乱的活学活用——“草船借箭二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匆忙逃出长安不久,安禄山的叛军便攻进了长安。郭子仪、李光弼得到长安失守的消息,不得不放弃河北,李光弼退守太原,郭子仪回到灵武驻守。原来已经收复的河北郡县又重新被叛军占领。叛军在进入潼关之前,安禄山派唐朝的将领令狐潮去攻打雍丘(今河南杞县)。令狐潮原来是雍丘县令,安禄山占领洛阳的时候,令狐潮就投

  • “睡仙”陈抟:与赵匡胤对弈,三局赢华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千年之前,世上有一神人,号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在世时,帝王奉为至圣先师;他仙去后,百姓对其顶礼膜拜。唐皇帝不信其言,最后国破家亡;赵匡胤受其点拨,终于黄袍加身。唐僖宗尊称他一句“清虚处士”,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恭敬叫他“希夷先生”。老百姓却搞不明白这些文绉绉的称呼,只觉得这白发白须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