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河南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仓容量惊人,粮食保存千年还能发芽

河南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仓容量惊人,粮食保存千年还能发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27 更新时间:2024/1/24 16:22:17

自古以来,粮食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品,基本上人类七天不吃饭就会被饿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有很多人都死于饥荒,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曾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袁隆平教授

古代判断一个朝代是否繁荣昌盛,与其粮食产量有直观联系,即使到现代社会,粮食紧缺依旧是很多地方需要解决的问题。

袁隆平教授就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的问题,由此可见粮食的重要性。古代人为保存实力,会建立很多粮仓,后人在河南洛阳曾经出土过隋唐粮仓,这座粮仓容量惊人,里面保存上千年的粮食还能够发芽。

河南洛阳出土隋唐粮仓,粮食保存千年还能发芽

封建社会物资并不发达,因此

粮食产量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重要指标,粮食产量即一亩田地中能够产出多少粮食。由于古时各项条件并不完善,因此粮食产量主要取决于天气情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天爷赏饭吃”。国家的粮食储量越多,就可以在大灾大难面前有十足的底气。古代人为储存更多的粮食,会建造各种各样的粮仓,这些粮仓内有丰富的食物,可以拯救众人与危难当中。

隋唐粮仓

根据研究表明,隋唐时期粮仓技术已发展到顶峰。隋朝是在乱世之后建立的国家,由于长时间经历过五代十国的动乱,使得唐朝百废待兴。随文帝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民生,他在位的时候使国家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国力富强,随文帝还在全国建立很多粮仓。一直到隋炀帝继位时,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隋炀帝本就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看到国家的粮食很多,因此他开始鼓动大家建粮仓,其中最著名的粮仓就是

含嘉仓。

在隋炀帝的命令之下,数万人用10年时间才建立起这座全国最大的粮仓,可见含嘉仓的规模之大粮食储备之广。此后随着隋朝的灭亡,唐代人也继承这些隋朝时期的粮仓,这座最大规模的含嘉仓也被唐朝据为己有。当时含嘉仓的材料储备量已经达到580万石,含嘉仓的昌盛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

含嘉仓遗址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人们才发现

含嘉仓遗址,之后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仓”的粮仓展现在众人面前,它的粮仓储量惊人,足足有400多个仓窖,而其内部粮食储备可以达到50多万斤。此外,在160号仓窖发现保持上千年的粮仓。在科学家的栽培之下,

这些保存一千年的谷物还能发芽令世人震惊。随后人们发现,含嘉仓之所以能够储存这么多粮食而且千年不腐烂 ,主要在于其位置选址非常科学。含嘉仓的位置远离地下水,地理位置较高,因此粮食不容易腐烂。

含嘉仓保存粮食技术

此外,含嘉仓在建造时也采用当时非常先进的工艺手法,运用土层烘干等方式来去湿气,并且在底下铺一层草木灰,可以起到防防潮作用 ,就这样将上千年的粮食给完整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含嘉仓的工艺结构非常复杂,看到“这座天下第一仓”展现在世人面前,不由得让人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即使在物质条件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勤劳的中国人民依旧用智慧解决很多麻烦,让后人叹为观止。

从无到有,不断突破创新,彰显古代人民的智慧

很多人认为古代人愚昧落后,但是看到含嘉仓被开之后,不由得让人赞叹。在历史进程中,古代人民一次次用自己的智慧来推动历史发展。纸张的发明、各种古代伟大的建筑,全都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古代人民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一点点突破,带来更多的创新。

含嘉仓遗址

此外,含嘉仓的出现也能让人看到古代人民对于粮食的重视。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我们都离不开粮食,正如李绅在《悯农》所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的意思是,每一粒粮食都得之不易,米饭代表着农民的心血,告诫人们一定要珍惜碗中的米饭。

含嘉仓出土的粮食化石

如今我们的粮食产量在不断提高,但每一粒粮食依旧是农民辛苦付出所得,无论物质条件再发达,我们都应该珍惜。在一些偏远的国家和地区,依旧有很多人吃不上饭。例如海地是个非常贫穷的国家,由于缺乏粮食,人们只能靠着吃土为生。每当我们浪费粮食的时候,再想想这些饥饿的画面,是否会感到深深的愧疚?

参考资料:

司马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李绅 《悯农》

更多文章

  • 周瑜的后代,却拥有关羽一样的武力,这位五代名将不同凡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三国帅哥名将周瑜的N代后人,却家道中落,凭武勇奋起于江淮,效命于杨吴。他每战必前,身被数创,自火炙之,颜色不变,俨然关圣再世。他的风雅远逊乃祖,智略却不亚周郎,象牙潭半渡破敌,信州城谈笑退兵,无不显示出大智大勇。李昪代杨,老迈年高、满身伤痛的他心念故主,却无力回天,郁郁而终。他就是杨吴大将西平王

  • 听闻冬天里的一条蛇救了李世民,李渊感叹道:兄弟相杀不可避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我们都知道,蛇在冬天是需要冬眠的。蛇类一般在15℃时便基本不进食,逐渐迁移到越冬场所附近活动。当外界温度下降到8~6℃时,蛇就停止活动;气温降至3~2℃时,蛇就陷入麻痹僵硬状态;如果蛇的体温下降到零下2℃以下或外界气温下降到零下5℃以下时,便会冻死。可是,在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就发生了一

  • 周瑜死前说要除掉这个人,孙权听了没当回事,12年后差点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在汉献帝时期,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时候的他正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大有一举荡平南方的气势。孙策占据江东后,命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江东所有水军。孙策去世的时候,曾对孙权说道:“外面的事情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问周公瑾。”可以说他十分的信任周瑜,是把整个江东的命运托付给了周瑜。 周

  • 后唐皇位于后主李煜的爱情与事业有何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后唐李煜个人简介,唐后主李煜在哪里称帝,唐后李煜怎么死的

    公元937年乞巧节,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出生,天生为重瞳,名为丛嘉。公元961年,由于兄长相继逝世,中主六子李丛嘉继位,并改名为李煜,世称后主,立其妃周氏为后,即大周后。乾德二年(964年),后主嫡次子李仲宣卒,其后大周后感伤而逝,李煜撰写《昭惠周后诔》纪念发妻。开宝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号,改

  • 周瑜死前嘱咐孙权,此人不除东吴将陷入危机,孙权不听,结果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瑜是被孙权害死的吗,周瑜说服孙权抗曹完整版,孙权周瑜t0阵容搭配

    忠言虽逆耳,但它利于行,若是不听别人给的建议,不去了解那人为何要这么说;那么自己迟早有一天要为自己如此行事而付出代价。周瑜算是属于顶级之列的才人,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典型的聪慧人物代表,但其实周瑜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那句“既生瑜何生亮”也是人人都知道的。 周瑜在病重期间,给孙权写了一封遗信,这个在《三

  • 李世民赐死了一名大将,大将死前吃了一块肉,后来子孙动摇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抢弟媳完整视频,李世民母亲窦皇后,广东湛江李世民后代

    单雄信出生于隋朝末年,和徐世勣是老乡,徐世勣是著名的开国元勋,两人从小到大都是好兄弟,两人看不惯隋炀帝昏庸无能,只知道享乐,丝毫不管朝政,所以两人决定要推翻隋炀帝,干一番大事业,两人最初是投靠最大的起义军中最大的瓦岗山,但是后来因为瓦岗山的主人李密无道,所以他们过了一些时日又离开了瓦岗山,重新另觅明

  • 周瑜死之前嘱咐孙权:此人不除,东吴必危!孙权不信,结果后悔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不仅仅只是武将的天下,那些文人也是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刘备身边的诸葛孔明的。岂料邢道荣是个喜欢了解天下大事或新闻的人,他什么都知道,竟然来了一句“赤壁之功乃是周瑜之谋,你诸葛匹夫来这吹什么牛逼啊?”一句话噎得诸葛亮狼狈退回军中。 说起周瑜这位东吴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 吐蕃放弃肥沃的印度次大陆,一直和强大的唐朝僵持,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吐蕃王朝简介,吐蕃御方,吐蕃到底读fan还是读bo

    公元620年到公元630年唐朝与突厥发动战争,东突厥灭亡,公元642到公元657年两国再次交战,西突厥灭亡,此后唐朝与边界上的各个国家都交过手,比如契丹、吐谷浑、高句丽还有吐蕃。而吐蕃作为唐朝的劲敌屡屡进犯唐朝,而唐朝与吐蕃交战也是胜多败少,吐蕃位于现在的西藏地区,和唐朝是交界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一

  • 周瑜嫉妒诸葛亮,说出“既生瑜何生亮“,他真是这样的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瑜何生亮意思,周瑜的瑜和瑾是什么意思,既生瑜 何生亮视频

    在《三国志》的第五十四卷"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写的是周瑜、鲁肃、吕蒙三人 的主要事迹,在该篇开始先是描写了周瑜的长相"瑜长壮有姿貌",说他长得高、长得壮、长得好!然后说和周瑜同岁的孙策因为周瑜的派兵迎接迎接,说:"吾得卿,谐也",这是稳重对周瑜的第一个直接、正面的评价,孙策作为他的主公说得到

  • 周瑜如此厉害,为什么儿子却不成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周瑜的简介,周鲂是周瑜的儿子吗,新三国周瑜赤壁点兵

    周瑜死后获得的评价一直都很高,《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原来不服周瑜的老将程普也说过“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的话,只不过《三国演义》把周瑜很多功劳都安到了诸葛亮身上,让世人对周瑜产生误解。 公元210年,周瑜正准备帮孙权谋划北方时,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