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隘口,作为列国防御的重要区域,向来为诸侯们所重视,举凡重大战役往往即出现在关隘附近,列国攻出关隘即可征战千里或是逐鹿中原,退守关隘即可固守城池永保江山,所以列国们对关隘之经营皆费数十年之功,横跨几代国君,方可有所成效。秦国的核心腹地在于关中地区,而在关中边境即是有所谓的关中四关,有东边的函谷关、西边的大散关、北边的萧关和南方的武关,其中以函谷关最为出名,秦国东出的最主要关隘即为此处,但秦人东出之关隘,除了函谷,南方的武关也非常重要。
北方的萧关属于秦人关中地区的北大门,出此关口即可直通戎狄部族杂居的蒙古高原,秦国人数百年间皆在此地有驻军所在,到后来秦王朝建立前后还在此地兴修长城,史书有称“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可说是相当险峻,当年即是易守难攻之地,秦人与戎狄部族在此征战百年,至春秋战国时代秦人已牢固据守此地。西方的大散关属秦岭北翼延伸至关中的最后关口,当年老子西游出的关隘据说就是这个大散关,后来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据说走的也是这个关口,也就是说此地属陕地进入四川的重要战略要地。
[var1]
秦人出萧关战戎狄,秦人出大散关可入蜀,在春秋战国之前秦人的国力弱于中原,更多的注意力则是集中在这些地区,尤其是秦穆公经历崤函血战而后,对于北大门和西大门区域的经营可谓是用尽秦人数代之功。对于秦人而言,西大门和北大门属起源之地,若是经营不好便是有更严重的生存危机。而是函谷关和武关之外,是秦人最为觊觎的方向,只不过在这些地区有着更为发达的中原文明,有着比秦人发展更早的军事力量,因此秦人既不能忽视西北两大门,也不能忘记了东南两大门,正是东南方向不断激励着秦人奋进。
函谷关的作用自不用说,历朝历代都是作为进出关中的最主要关隘,当年周人建立王国就在此地附近分封虢国,以据守要地,只是后来乱世纷争,虢国为晋郑所灭,郑国衰败最终导致函谷之地成为晋国人的囊中之物。秦人数百年之间与中原人的战争更多依靠的就是这个函谷关,诸多重大战役均以此为起点。函谷附近即是险峻的崤山故地和黄河拐弯处,晋国人长期盘踞于此,扼制着秦人东进的野心,秦晋之间的很多大战都发生在这些区域。秦国人屏伏西垂无法东出,秦人之文明数百年间皆滞后于中原,实是受制于函谷之阻。
[var1]
那么,除了函谷关以外,难道秦人就没有办法找寻到其他的出路?当然不是,关中之地历来就是“阻山河四塞”,在南方即有绵延千里的秦岭之地,在其东端山脉起伏之处,即是有武关。自武关向东南而行就是周人用来阻挡南方蛮夷部族的汉阳诸姬,而这些汉阳诸姬在战国时代就已为楚国尽灭,成为楚国人的疆域。从这里向北恰好可绕过崤山故地,绕过黄河拐弯口,绕过晋国人盘踞的临汾盆地,甚至还绕过了中条山脉南翼,可直抵最为繁盛富庶的周天子所在的洛邑地区,真正进入中原人的腹地所在。
史载:“秦立文公之后,知文公枭雄,绝不能觊觎桃林以东一步,乃携晋师灭鄀。鄀近武关。穆公之意。以为不得于东”,可见秦人重视武关,晋国人也知道此地重要性,在晋国占据武关之地的两百多年中,秦国人都无法东进。直到后来晋国三分,秦人霸占此地,并据此向北发兵,攻战函谷之地,才真正让秦国掌握主动权。秦国人正是通过占据了东函谷、南武关而后,才真正让秦国人解决了东方心腹大患,安心在关中地区发展蓄积经济军事实力,后来通过打通武关彻底控制商于地区,并以此地骗杀楚国怀王,国力得以更进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