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的故纸堆
康熙末年,清王朝皇室上演了一场“九龙夺嫡”大戏。康熙这位“千古一帝”不但治理国家能力出色,生儿子也是一等一的厉害。不但生得多,而且似乎众多皇子们个个都很有才。本来儿子有才,当爹的应该高兴才是,可惜他们出生在帝王家,康熙对于皇储也就是太子的人选摇摆不定,将儿子们训练得一个比一个能干。
可是,在他执政的末年,儿子们已经等得胡子头发都快白了,太子之位还没有完全确定。于是“九龙夺嫡”的大戏就此展开。“八爷党”和“四爷党”的斗争几乎将所有的阿哥卷入其中,但康熙的其中一位皇子却鲜有提及,他就是皇十七子允礼。关于允礼十分掺和到这件事中,至今未有明确记载。只是提到允礼从小醉心佛法,很少参与政事。
允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三月,他的母亲陈氏是满清包衣奴才的女儿,地位卑微,所以即便是为康熙诞下龙子,仍然不受重视,知道她抚养允礼成人,才被康熙帝晋封为“嫔”位。母亲的出身注定了允礼在争夺皇位上全无优势,而他又没有八爷那样的包袱和手段,所以乐得做一个富贵闲人。
或许也因为如此,康熙执政期间十分注重培养磨练儿子们的执政能力,却没有勉强允礼过多地去参与政事,只是闲时围猎的时候才会叫上他一起参与。康熙朝有关的史书中,很少有提及允礼,直到康熙去世他也只是个皇十七子的身份,没有任何封号。
但是,如此默默无闻的皇子,在前些年的热播剧《甄嬛传》中,却成了一个非常出彩的人物,果郡王,他俊秀儒雅、文武兼得,被观众誉为“众多后宫女子之中的春闺梦里人。这一切都得从雍正即位后,允礼的经历说起。
雍正即位后,曾打算把允礼与其他兄弟一起贬罚,但与允礼交好的十三爷允祥竭力保荐,说他是个忠君亲上、深明大义的人。雍正能够登上皇位,十三爷允祥是出了大力的,既然他这么说了,雍正当然要给一些面子,于是决定对允礼“特加任用”。
起初,雍正对于这位不太熟悉的十七弟允礼还是有所防范的,只用他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允礼并没有轻视雍正交给他的任何一项事务,每一件事都尽心办好,令雍正龙颜大悦,特意封赏他为果郡王。成为果郡王之后的允礼,对雍正这个皇兄非常感激,这也激发了多年来深藏于心底的政治热情。
果郡王允礼积极配合雍正查办朝中大臣的不法之事,严打贪污舞弊之风。雍正三年,允礼又代隆科多负责处理理藩院的事务。当时这可是个肥差,只有雍正特别信任的人才能被委以重任。允礼在此期间不敢有丝毫懈怠,凡事都亲历亲为,即便是有病在王府休养,也坚持过问理藩院的具体事务。对于送礼行贿的蒙古贵族,允礼一概拒之门外。一向最为痛恨官员受贿的雍正对允礼非常满意,愈加重用他。
此后,除了理藩院的事之外,雍正又将正黄旗、镶红旗、镶蓝旗三旗的军队交由允礼代管。雍正六年,允礼正式受封为和硕果亲王。允礼,这个曾经不为人重视的十七阿哥,在经历了康熙末年诡谲的政执风云和雍正帝的一系列考验后,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努力,终于在满清皇室的族谱上为自己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