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哪怕朱标当一天的皇帝,传位给儿子,朱棣也不敢造反

哪怕朱标当一天的皇帝,传位给儿子,朱棣也不敢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386 更新时间:2023/12/19 7:58:21

朱允炆即位后,朱棣之所以造反就是因为朱允炆削藩逼得朱棣不得不反,而作为一个刚刚登基的皇帝,权力尚未稳固,羽翼尚未丰满,能力还需提高,而这些都不管不顾,失败则是必然的。

如果是朱标传位则会出现更大的变数。为何呢?因为朱标在位一天,那么皇位的继承人就不一定是朱允炆了。历史上朱允炆能够成为皇太孙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朱允炆的生母是朱标唯一在世的妃子,而且还有朱允炆这一个仁厚爱人的儿子,因此朱元璋就把吕氏扶正,成为了朱标的正妻,朱允炆也就成了嫡子,皇位继承就名正言顺了。

但是这些都是朱元璋为了维护大明嫡子即位的传统,为后世开一个好头,可是朱元璋毕竟不是朱标,如果朱标即位,再传位给他的儿子,那么朱允炆就不一定有机会了,因为朱标始终会认为朱允熥才是自己的嫡子,而一旦他即位,朱棣此时造反,必败无疑。

朱允熥即位是名正言顺的,朱棣无法再拿德不配位来说事。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除了提出靖难的原因是因为朱允炆身边有奸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允炆德不配位。

朱允炆德不配位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在认为朱允炆是“合规矩”的继位人,历史上朱允炆的生母是吕氏,只不过是朱标的偏妃,但是常氏于洪武十一年就去世了,而此时朱标也去世了,太子没有了正妃,是不符合朝廷的规制的,于是朱元璋就把吕氏扶正,成为了朱标的正妃,而朱允炆也就成为了嫡子,这下根据立嫡立长的传位制度,朱允炆就成为了“首选”。

可是我们都知道朱允熥是朱标和常氏的第二子,朱标的第三子,虽然是第三子,但其身份却是嫡子,因为此时他的哥哥朱雄英已经早夭,在立嫡立长的继位原则上,朱允炆和其相比相差了一大截。如果朱标传位的话,那么能够有继承资格的就是朱允熥,而朱允熥就必然不会像朱允炆一样对削藩如此做法,也不会在朱棣造反之后妇人之仁,德不配位也就无从说起了。

朱元璋为了捍卫后世的传位制度。

朱允炆虽然有仁心,但是能不能够扛起大明王朝的这份责任,朱元璋内心也是没底的,那么为何朱元璋最终还是会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呢?那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为了捍卫后世的传世制度。

在上文我们已经说了,朱允熥继位也是可行的,而如果朱元璋当时没有扶正吕氏,选择朱允炆继位,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传位制度,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最后朱元璋却没有这样做?主要还是朱元璋害怕自己开了一个坏头,让后世效仿,这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到的。

虽然朱元璋曾经说过,四子朱棣是最像他的,但是朱元璋还是不能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一来立嫡立长就成了一句空话,以后还有谁会遵守呢?唯一能够让朱元璋放心的举措,就是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虽然朱标此时不在了,当时皇位还是朱标这一脉的,朱元璋只不过是替朱标做了一个决定而已,顺便也捍卫了后世皇帝传位的制度,让后世皇帝不敢轻易更改。

朱标如果自己能够选择继位人,那么这个继位人一定是稳稳当当的削藩,根本不会出现靖难之役。

首先,朱标选择继位人,朱允熥会是最大的可能。

朱标和其他人不一样,朱标确实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从对于自己的妻子的爱就可以看出来。历史上记载的洪武十一年,朱标的正妃常氏就去世了,直到朱标去世都没有立正妃,说明朱标对于常氏的爱是不一般的,那么就可以肯定朱标继位,选择继位人,朱允熥是最大可能,如果是这样的话,朱允熥所拥有实力就不是朱允炆能够比得了,也不是朱棣造反就能够胜利的了。

其次,朱标继位,朱元璋一定会为朱标留下来一大批良将文臣。

这里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蓝玉,蓝玉虽然有些骄横跋扈,但是在打仗方面那绝对是一把好手,特别是在洪武朝后期,老一辈的将领,像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都已经不在了,只要蓝玉在,没有哪一个藩王敢造反,况且蓝玉还是朱标的舅父。蓝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妻子,而常遇春的女儿又嫁给了朱标,因此说朱标可以说是朱标的嫡系,为了朱标能够安稳地坐在皇位上,朱元璋一定不会杀了蓝玉等一大批武将,因为朱元璋不用担心,朱标震慑不住他们,而朱允炆就不一样了。蓝玉在朝就是一颗定海神针,如果有谁想要造反,就是蓝玉也不会答应的。

最后,朱允熥削藩不会给藩王留下可以造反成功的机会。

前两件事已经确定,朱允熥继位,蓝玉等一大批良将文臣健在,就是藩王想要造反也一定会要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和蓝玉等一大批武将一较高下的能力。

朱允熥削藩会是什么样,不清楚,但是绝对不会像朱允炆一样优柔寡断,偏听偏信,用两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文官去制定削藩的政策,自己不发表看法。朱允熥在位或许会削藩,但是怎么削藩,削成什么样子都不好说。如果是和朱允炆一样的削藩,最后即使有藩王敢于造反,估计都不会走出封地,就被连窝端了,那么剩下的藩王还不是要乖乖听话,朝廷想怎么削藩就怎么削藩,而不敢说什么。

不论谁来做皇帝,最后的结果都在朱元璋的预料之中,或许这对于藩王是最好的结果。

朱元璋其实在当初的藩王制度上,是考虑得很清楚的,他知道藩王肯定会有尾大不掉的一天,但是他不担心,毕竟这些都是自己的儿子,不管是谁做了皇帝,都是朱家的天下,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后世皇帝对于他的这种想法是不是认同。

在洪武朝藩王是为大明建立了大功勋的,朱元璋是看在眼里的,众大臣也是看在眼里的,但是当藩王一步步的做大之后,该如何是好,朱元璋也陷入了两难,自己设立的藩王,自己如果裁撤,就是向天下人说自己之前的决定是错的,况且在朱元璋晚年也已经没有经历做这件事了,因此在《皇明祖训》中,并没有加上后世皇帝不可削藩的遗训。因此可以认为,朱允炆想要削藩他是知道,但是此时他已经没有能力去管这些事了,只能任由后世皇帝去处理藩王的事情了。

而这样的结果无非就是两个,一、朱允炆削藩成功,把明朝的内政制度整理的井井有条,二、藩王造反成功,那么成功的藩王做了皇帝就一定会对藩王下手,彻底剪除以后可能会发生叛乱的可能。

更多文章

  • 他是太平天国慕王 助李秀成稳定苏南战局 同僚却用他的头作为礼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慕王谭绍光,广西壮族人,1851年参与金田起义,后来成为李秀成的部下。在早期太平天国历史中实在难以寻找关于他的记录,与他有关的记载大多出现在天京事变之后。1860年3月,谭绍光率领先锋队攻破杭州,随后参与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又随李秀成东征苏南。他一路冲锋陷阵,助李秀成稳定了苏南战局。18世

  • 品格、价值、地位,宋朝文人为何会和玉器“扯上”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玉器出土带有文字,文人玉器,一张图看懂宋朝文人关系图

    自新时器时代起,华夏祖先就将玉器作为沟通人与神灵的媒介,这一时期称作神玉时期,夏朝到唐末,玉器被应用于帝王贵族之间以维护礼制,《周礼》《礼记》《仪礼》就提到大量关于君子与玉的关系,诸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与玉”等等。但由于稀少昂贵,玉一直为少数人垄断。一直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代,玉器

  • 太平天国最美最具才华的女人 也是历史上唯一女状元 最终尸骨无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近1300年。状元本不算稀奇。自隋朝开科举考试之先河,女状元则凤毛麟角,前代闻所未闻,直到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中国才有了女状元,此文咱们要介绍一位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傅善祥。傅善祥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与

  • 南安市宋代南坑古窑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南坑古窑址,是闽南地区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窑群,与德化窑遗址并列,该遗址于1977年发现,古瓷窑遗址20多处,面积约20万平方米,大多为宋元窑址,少数延续至明,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区域有丰富的高岭土矿,遗有青瓷、白瓷、青白瓷,为闽南沿海烧制青瓷的

  •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李秀成临死前给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1864年,太平天国终究还是走向了穷途末路。6月1日,洪秀全死于天王府,对于他的死,有人说是洪秀全长期饮食导致胃肠道疾病,又讳疾忌医不愿意服药最后病死了;有人说他是吃了野草(洪秀全自己称之为甜露)慢性中毒而死;还有的人坚持认为是洪秀全预感天京城迟早落入清军手中,自己会被杀头,不如自己喝毒酒自杀;不管

  • 名人效应,云南状元袁嘉谷一掺和,七下西洋的郑和身世才广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要搞清楚郑和的这几个数字和身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看, 郑和七下西洋 ,真的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这个是被历史认可的。然而,在清朝康熙、雍正朝官至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 张廷玉 作为总裁官的《明史》中,关于郑和的身世,只有这五个字:郑和,云南人 清张廷玉作为总裁官的《明史》

  • 老照片:民国初期的北京城,老百姓生活艰难,衣衫褴褛很穷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民国北京老地图,描述北京城的优美句子,北京城6区

    1925年,老北京街头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到,北京街头熙熙攘攘,人很多,人们在街头选购上坡,还有人坐上了人力车。但是,仔细看,这些人表情麻木,对周围漠不关心。这是当时国人的典型表情。北京街头的烟花爆竹店铺。烟花爆竹是中国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物品,所以,每到过年过节,街上到处是卖烟花爆竹的。民国初期的北京

  • 同样是几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的区别在哪里,二人谁的能力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嘉靖年间重大事件,嘉靖墓发掘全过程

    因而,明朝皇帝是好是坏,不能以上不上朝作为评判的标准。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孙子万历皇帝朱翊钧都有一样的毛病,不爱上朝。但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更不代表他们会把军政大权交付给大臣,祖孙俩通过内阁,依然牢牢的控制着政权,重大事务也必须他们点头才能实施。说白了,他们只是换个地方上班而已。 反观嘉靖帝的堂兄正德帝

  • 他为清朝殉国,死后却被罚15年不得下葬,棺材还被铁链锁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唯一被杀的中堂,清朝王爷真实死因,清朝名臣墓地被挖

    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军成立,丁汝昌任海军提督,驻威海卫,统领船舰25艘,官兵4000多人。任职期间,丁汝昌致力于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并努力学习近代海军知识。甲午战争爆发后,丁汝昌作为北洋海军提督,先后经历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甲午战争前夕,光绪帝一度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

  • 同是皇权继承人,康熙提防着胤礽,为何朱元璋却能充分信任朱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康熙帝,皆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但是这两位皇帝在继承人身上的问题对比却很耐人寻味。同样是父子,康熙对自己的儿子胤礽充满了提防,最后搞得一点亲情都没有;而朱元璋却很信任朱标,父子之间亲情很浓。 这个事件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复杂,但概括起来无非三点: 第一:明清两朝的政治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