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屡败为何还要坚持屡战?从唐朝落第文学谈谈第举子的真实想法

屡败为何还要坚持屡战?从唐朝落第文学谈谈第举子的真实想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848 更新时间:2024/1/18 21:46:36

唐朝(618年—907年),是隋朝外戚李渊所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李渊带兵击溃唐军,直逼京都,灭隋,建立新兴的唐朝。唐朝统治期间,共有二十一位皇帝,共统治了二百八十九年。在唐朝统治期间,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统治。

这期间,唐朝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稳定。但后来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等扰乱朝纲、破坏国家统治的事情。但后来又经过了几个盛世统治,国势逐渐稳定并走上正轨,稳定了唐朝的统治根基,为唐朝的长久统治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唐朝善于接纳各国交流学习,在经济、社会、文化、艺术上都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 ,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颜真卿吴道子,李龟年等。

由此观之,唐诗可谓是人才济济。社会秩序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幸福,商品经济发达,多个临藩国家前来觐见,唐朝可谓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一、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特点。

什么是第举子?

第举子,通俗来说就是未中第的举子。这就必不可少的需要说到科举了,科举的大致流程是: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举子排在第三位。举人就是举子,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由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也将其称作“秋闱”。

乡试第一名名叫谢元,二至十名叫亚元。中举人者可以直接为官,当然官位不会太高,比如知县等地方官职等。由此观之,第举子就是未能通过乡试的举人。乡试在较前两轮考试而是更加难的,所以举子们未能通过这也是比较正常的,毕竟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自然是会更加严格的。

由此,举子排在童生、秀才之前,地位略高,在贡生、进士之后,地位又显得略低。所以,举子这个地位才是略显尴尬,想要更进一步为国家效力,但却无能为力。

第举子不断增加同科举制度有关吗?

首先,科举制度是早就存在了的,但主要是在隋朝兴起和发展的,而后到了唐朝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分巩固和完善。科举考试有两种种类,分别是常科和制科两种。每年都会举行的叫做常科,所以也相对于机会更多,考中的机会也更多,而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叫做制科。

在常科的下面,还分为了生徒和乡贡。生徒是出自于中央的国子监弘文馆到地方州县学的学生,乡贡则是自学成才的贫苦人家之子,通过“投牒自举”,再通过相关考试以后才能够参加常科考试的学子。其中的考试科目更是繁多复杂,但最重要的还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时人更使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的感叹。但两种进士还是有着不同之处的,后来出现的进士是经过殿试而被选拔出来的,从质量素质上就不是普通常科所能达到的。所以出现了较为粗略潦草的殿试,但这时的殿试也只是偶然为之,还并未形成制度规模。

在那之后,在常科考试中考中的人就被称为“进士及第”,时人称之为“登龙门”。人们为了庆祝考试成功圆满,就会举行曲江会、杏园宴、雁塔题名等活动,在那时,众多的达官贵人都会来到这里来玩耍,好不热闹,甚至有时皇帝都会来观看各种活动。所以在当时的唐朝,科举制度是十分盛行的,人们也是以家中子弟是否中举为攀比之资。

科举好似鲤鱼跃龙门:

古代民间传说,鲤跃龙门,这个道理同参加科举考试一朝麻雀变凤凰是一样的道理。相传在古时由于黄河水十分浑浊,水质不好,这其中只有奈浊水的鲤鱼可以生存下来,鲤鱼的鳞片又是金黄色的。在瀑布以上,又因为水流湍急,没有什么鱼类可以跃过去,古代的人们就幻想鲤鱼可以跃过去,然后化成龙飞过去。

这个故事经常用来比喻人们通过不懈的拼搏奋进最终成功实现梦想的故事。后在科举兴起之后,也常被用于比喻科举考试中举,这在人们心中鲤鱼跃龙门,科举考试中举也变得更加神圣。这到后来也成为了人们祈盼学习工作高升的美好寄望,尤其指那些靠读书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的读书子弟,更是一种幸运、成功的象征。

二、为何屡败还要坚持屡战?

参加科考的人有哪些?

要明确的知道科举考试有哪些人参加,就要先知道科举考试是因何而创设,为何得以发展?不断在对唐朝的科举制度的全面分析中,从中找出众多现实经验和教训,以此来完善其自身。

最开始,唐朝的科举制度是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早在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萌芽。科举制度主要是为封建国家选取官员人才的制度,在春秋时期主要是世卿世禄制,所以在当时官员主要是由大家世族所垄断。

直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士”的不断兴起和壮大活跃,通过大臣荐举的制度也开始不断兴起,而后成为了逐渐普遍的官员选任制度。太学的不断建立,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专业系统的学习场所。因此,就算是一般的平民子弟也可以通过察举制度和在太学中学习而获得官职。

太学的不断开放和自举制度的不断兴起,都成为了一般平民被选举任官成为可能。由此,在唐朝,不论是高官士族的子弟,还是一般平民的子弟,皆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参加科考的要求降低了,参加科考的人就增多了,这就促使科举考试的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的科举制度促使第举子逐渐增多:

在经过了春秋、魏晋南北朝、两汉时期等时期的过渡,终于在隋朝开始,官吏的选拔不再受到门第的限制,各级官员都由中央统一选拔。朝廷的选官制度不断变得公开透明,形成了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才学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成为了封建社会为国家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这满足了国家的统治需要,不断加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官员选拔制度。

第举子为何会越挫越勇?

首先,想要成为举子在古代已经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贫苦人家的子弟,学习环境艰苦,生活清苦。一家人就盼望着能够高中以光耀门楣。所以,第举子就算落第一次也不会放弃,更有甚的参加科举考试直到四五十岁。著名的故事范进中举就可以用来解释此出处。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篇讽刺小说。讲的主要就是范进在参加了无数次的乡试之后终于重了举人,然而范进却因科举考试而喜极而疯的故事在范进中举后岳丈、乡绅和邻居的态度转变来看,但是社会的趋炎附势,好官名利禄的可耻社会风气。

科举制虽然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考试制度的死板性和呆板性。考试内容的固定性,都让学子们醉心于科举考试,只知道死读书,不懂变通创新,最终只能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风尚中泯灭。社会的不公平让出身贫苦的学子只能抓住科举考试这颗救命稻草,只求有朝一日高中以做官。这也极大的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极端黑暗和选官制度的腐朽落后。

作为一个学子,不是为国家政治忧思,而是只想着自己出人头地,一朝麻雀变凤凰。这都体现着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将科考为国家人才的目的变质,使国家人才凋敝,真正有才之人不得重用,而昏庸无用,只知死读书的穷酸学子成为了国家官员。

结语:

由上可知,唐代的落第举子是非常多的,多是出自于一般平民百姓家的穷苦学子,无权无势,读书就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俗语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读死书”。只要一个家庭的孩子可以高中,那么一个村镇都会跟着沾光,趾高气扬。这也得益于唐朝的科考制度,不再沿用察举和举荐的选官制度,这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由此,在当时的处境下,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学子只能靠读书,这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他们只能紧紧抓住这颗救命稻草,才能在被封建地主压迫,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才能拯救自己与水火之中。所以,不论失败了多少次,他们仍然不愿放弃,不愿放弃这一线生机。

考上秀才已经是比较了不起的,只要能再努力一把,说不定就能考上举人当官,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所以,就算是落第举子,也不愿轻易放弃,屡战屡败。这也是后来科举取士逐渐成为官吏选拔的重要途径之一,文人学子也获得了更大的政治空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智勇双全的程昱,怎么不被曹操重用?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是战乱频发的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想发展各自的势力,于是便广招文武。曹操的势力可谓是最大的,他文有郭嘉武有张辽,都是当世的人才。但是曹操军中还有一位,他谋略胜过郭嘉勇猛比得上张辽,这样的人因为被曹操所畏惧,所以终身不被重用。一、北魏曹操曹操可是在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人物。本是汉朝的官,后来因为十常

  • 《风起洛阳》太子:原型是唐中宗李显,两次当皇帝,从出生到死亡都是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李显,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生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在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在一年前,他的母亲武则天在宫斗中胜出,当上了皇后,而落败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为庶人、囚禁在高墙之中。为了避免死灰复燃,武则天命人斩断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手脚,将她们投进酒瓮中折磨致死。据说此后,武则天时常看到她们的鬼魂以披头散发、

  • 全国性动乱后,为何唐朝没有变成第二个秦朝,有个人至关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是一场全国性的动乱。这场动乱,丝毫不亚于秦朝末年的动乱。秦朝末年发生大动乱以后,秦朝就灭亡了。但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虽然整个动乱波及的范围非常广,出现的矛盾非常多。但是唐王朝却能够坚挺下来,并没有灭亡。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了,原因肯定很多的,但是唐代宗李豫所付出的贡献,也是不

  • 大唐东北吃瘪记:惨烈的第一次唐朝-高句丽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从秦汉时代开始,在中原帝国的视野中,朝鲜半岛被视为天然的王土,阻断游牧民政权做大的左臂。到了隋唐时代,这一政治主张被再次提上了议程,收复汉朝四郡故地成了隋唐帝王们的念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原帝国和高句丽进行了数次血腥的战争。本文讲述的,是唐朝对高句丽的第一次征伐活动。在从隋朝残酷的压榨中缓过神来之后

  • 和尚清心寡欲,有生理需求了怎么办?看看开放的唐朝就能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相比之下,这位和尚通奸只是被流放,好歹保住了命。唐朝的辩机和尚是何等牛人,玄奘大师的高徒,还帮助玄奘翻译经文,佛法造诣可以说很高了,可是终究没有过得了情关,他与高阳公主产生了感情。高阳公主赠给他的金宝神枕失窃,在审失窃案时牵出了他们的私情,然后上报给了唐太宗。唐太宗觉得这是天大的侮辱,一个和尚跟公主

  • 李渊退位时留下一段话,李世民不以为然,16年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读史阅世2023-01-10 23:11浙江历史学副教授,活力创作者已关注大唐贞观九年6月25日,唐帝国的开国皇帝、69岁的太上皇李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直以来,人们只关心李渊那位天纵英雄的儿子李世民,却很少有人关注过这位大唐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被迫让出帝位后,心中的那份孤独和落寞。虽然过

  • 杨贵妃容貌被现代技术还原,天姿国色,怪不得唐玄宗宠爱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我们都知道她是中国古代四大佳人之一,生在唐代,漂亮丰艳。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诗句中曾这样描画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不可思议,杨贵妃的美貌全国罕见。杨玉环,号太真,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杨玉环长大后出落的亭亭玉立,十分美丽动人,而且琴棋书画无不擅长。十五岁时杨玉环参加了唐

  • 秦桧后人成清朝状元,在岳飞坟墓前作了一句诗,被旁人称赞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岳飞秦桧后代近况,秦桧子孙在岳飞墓前写诗,高僧点评岳飞和秦桧

    而谋害岳飞的大奸人秦桧活到66岁,自然病逝,封申王。但宋宁宗登基后,却撤了秦桧的爵位,还将他原来的谥号,改为充满侮辱意义的“谬丑”。在民间,秦桧更不得人心,后人纷纷怒骂其陷害忠良,还专门在岳飞的墓前,塑了秦桧夫妇的跪像,让他永远对岳飞忏悔。 无辜被牵扯的秦桧后人 到了清朝,秦桧有个后人考上了状元,但

  • 隋朝留存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不要相信,会吃死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隋朝末年留下的粮食真的能让唐朝吃50年吗?本文依据相关原始史料对此进行详细分析。一、该说法的来源现在网上流传甚广的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捏造,还是确有史料来源呢?应该说,这一说法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它是有史料来源的,只不过该说法对相关史料进行曲解和误读

  • 辽、金两朝叛将:投靠北宋却被处死,引发宋金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一、叛辽此人名叫张觉,是平州义丰人,他应该不是契丹人,更不是汉人,而是渤海人。张觉这个人很厉害,可以说是文武兼备,他在辽国考中了进士,仕途也还颇为顺利,官至辽兴军节度副使。当时,辽国已经风雨飘摇,各地经常爆发叛乱,辽兴军也乱了,节度使被人杀死,张觉迅速平定了叛乱,“州人推领州事”。在燕王耶律淳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