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下令严察唐赛儿的行踪,但搜捕工作没有任何进展

朱棣下令严察唐赛儿的行踪,但搜捕工作没有任何进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490 更新时间:2024/2/3 13:56:46

尼姑与道姑本是出家修行的女教徒,讲求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与朝廷素无瓜葛,但明朝的尼姑与道姑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扰和追捕,这是为?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令,将全国所有的尼姑以及道姑,统统逮捕送到京师逐一审问,验明真实身份。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索天下尼姑道姑案,既打破了佛门千年来与世无争的静雅,也让后人感到莫可名状的疑惑。那么,朱棣为什么要捕捉天下尼姑以及道姑呢?

事情的起因,是一场发生在山东境内,由唐赛儿(女)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据《明史》及清代有关野史杂钞记载:唐赛儿于永乐十八年二月,在家乡蒲台(今山东滨州)聚集数千白莲教徒,以红白旗为号,揭竿而起,对抗朝廷。这场发生在山东境内的农民起义,因为规模小、持续时间短,且没有震动明朝政权,所以连历史教科书上没有记述,但当时的皇帝朱棣却“甚为震惊”,不但派出了“京营”五千精锐人马,还把正在山东沿海“抗倭”的军队,也用在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上面,很有股子“攘外必先安内”的架势。

朱棣为何如此兴师动众?据笔者分析有以下原因。其一,起义发生在“迁都北京”前夕,直接影响到皇帝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朱棣决不允许在这种时候出任何乱子;其二,起义军以“白莲教”为依托,教徒对唐赛儿死心塌地,惟命是从,朱棣决不允许“邪教”蛊惑民众;其三,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屡败官军,且唐赛儿对于朝廷的招安不理不睬,使朝廷和朱棣颜面扫地。种种原因,使朱棣对唐赛儿分外仇恨,对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因为寡不敌众,腹背受敌,起义军只坚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但唐赛儿却下落不明。

为了消除心中忿恨,为了防止死灰复燃,为了能够杀一儆百,朱棣下令严察唐赛儿的行踪,但搜捕工作没有任何进展。民间搜不到,朱棣决定调整工作重心,把搜捕唐赛儿的重点放到了佛门。朱棣之所以这么做,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者,搜捕人员为了推卸搜查不利的责任,有可能以唐赛儿入佛门来搪塞朱棣。二者,佛门弟子远离世俗,官府一般不介入,唐赛儿兵败后极有可能混入佛门避难;三者,唐赛儿起义时,曾自称“佛母”,朱棣以此认为唐赛儿与佛门有着某种关联。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朱棣因“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处混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站,逮之京诘之”。(见《明史纪事本末》)

于是,朱棣下令将北京、山东的尼姑及道姑统统逮捕,押送朝廷审讯。同年七月,朱棣又命段明为山东左参政,继续搜索唐赛儿。段明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不仅将山东、北京的尼姑与道姑,逐一搜查,全部捕捉,甚至还逮拿了全国范围内的数万名出家妇女。此事《明史》也有简单记载:“永乐十八年二月,山东蒲台唐赛儿反,唐赛儿不获,溟逮天下出嫁尼姑万人。”

一直到朱棣病逝,他一心想捉拿到唐赛儿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明朝强大而又严密的特务、巡察机构,在捉拿唐赛儿的问题上,因为不得民心,即使想出通过捕捉天下尼姑、道姑的荒唐办法,最终也无济于事,得到的结果是“赛儿卒不获,不知所终”。唐赛儿究竟哪儿去了?多少年来,不少历代史学家,为了寻觅这位巾帼英雄的最后归宿,穷经皓首,至今仍无定论。

(本篇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从陆令萱 、上官婉儿 、李宸妃等人来看中国古代的女官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女官制度总结最早的记载是始于《周礼天官》,虽然秦汉时期就存在女官制度,但是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所以一般这种情况是存而不论的。女官制度从唐宋逐渐发展到明朝的洪武后期最为完善。一、为什么陆令萱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女官:1、陆令萱怎样当上女官的说起陆令萱很多人想到的是《陆贞传奇》里的陆贞,而陆贞的

  • 如果把刘邦、曹操、朱元璋、李世民四个人放在一起,皇帝会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把刘邦、曹操、朱元璋、李世民四个人放在一起,皇帝会是谁?这五个人性格不一:刘邦这个人脸皮十分厚,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他可以今天当爷,而明天反过来做孙子。曹操如果在“才”和“德”中间来用人的话,曹操一定会选“才”。曹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后面为皇帝,他坚韧不拔,这个人

  • 明朝运气最好的皇帝,和他抢皇位的人都死了,是天命还是人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皇帝不像皇帝,比如几十年不肯上朝的万历皇帝,臣子不像臣子,比如明朝晚期的太监把持朝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自古以来能坐上皇位的帝王一般都需要两个因素,一个实力一个运气,实力可以没有,但是运气不能少。明朝就有位皇帝纯靠运气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庆

  • 唐太宗为何在贞观十七年改葬隋恭帝?这一年民间讹传出怕人的消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作者 倪方六在唐朝,祭祀是禁止使用活人的。但民间不时传出要用人祭祀神灵的谣言,一度影响社会的安定。在唐太宗李世宗、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都曾有过这样的谣言。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唐太宗画像)《旧唐书·太宗本纪下》:贞观十七年(公元公元643年),秋七月庚辰,京城讹言云:“上遣枨枨取人心肝,以祠天

  • 不留活口!满朝文武几乎被屠戮殆尽,漫谈唐朝宦官与“甘露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引公元835年(大和九年)11月21日上午,端坐于内殿的唐文宗李昂正冷冷的看着台下鸡飞狗跳的宦官们。突然无数声凄厉的惨叫从含元殿方向传来,所有人都回首倾听,屋内一片死寂。不知过了多久,一位浑身是血的禁卫军来报——忤逆之徒已尽数伏法。霎那间,内侍们纷纷弹冠相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这个庞大帝国的“主人

  • 杨玉环套牢唐玄宗,靠的不仅仅是美貌,一种小游戏让其欲罢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爱情”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着美好气息的东西,但从古至今,在很多的爱情故事中都伴随了人们的意难平,比如梁山伯和祝英台,杜丽娘和柳梦梅,又比如唐玄宗和杨玉环。一个是全能型的皇帝,一个是倾国倾城的皇妃,原本可以相守白头的一对璧人,最后却阴阳相隔,不再相见,他们的爱情故事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日常又会玩哪些游戏呢

  • 明朝因朱元璋而兴,也因朱元璋而亡,三百年后一帝王再犯同样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是朱温的后人吗,朱元璋登基诏书原文,佳姐说历史朱元璋

    朱元璋共在位31年,在这31年中,除了生病之外,朱元璋每天都会上朝,与大臣议事。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日上三竿后退朝。在吃过早饭后,便到御书房批阅奏章。除此以外,他每天还要安排出一定时间接近大臣和上访人员,直到日落后才回寝宫。朱元璋即使是在吃饭的时候也还在思考着朝政,突然想到一件事,就停下筷子,用纸记

  • 抛开后人的评价,看看唐朝人是如何看待武则天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相反的态度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就如无字碑一样,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确实难以令人评价,所以,我们要看看唐朝人是怎么评价武则天的。【官方对武则天的称号变化】唐代“武则天”这三个字是不存在的,这个名字是后人起的。按史书记载,武则天被封、自封或者被追赠的称号

  •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要知道在过去的君主制度时代,皇位一般都是按照世袭继承下去的,但是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最终坐上皇位,都不是按照顺序继承皇位的。有一部分是因为受不了当朝皇帝的暴政和昏庸,而进行起义举兵推翻而登上皇位的,也有一部分是皇家的其他成员。但是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因为觊觎这个位置,最终起兵谋反,成功篡夺皇位而登上皇帝

  • 马嵬驿之变,杨贵妃家人全都被杀,依附杨国忠的韦见素凭什么逃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那天,杨国忠被一群吐蕃使者拦住,索要吃食。想想这些使者也够倒霉的,到大唐出趟差,却赶上“安史之乱”,回不去了。唐玄宗逃得仓促,粮食用度不足,皇室贵胄和高官不能委屈,那就只能让士兵们和外来客受点苦了。将腰带勒紧一点,再紧一点……吐蕃使者被勒出了小蛮腰。杨国忠也变不出粮食,只好一边搪塞一边试图逃离。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