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名妓落难,被扯掉衣服,大哭:再过来我就死!洪承畴:呸,送进宫,让顺治收拾

名妓落难,被扯掉衣服,大哭:再过来我就死!洪承畴:呸,送进宫,让顺治收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272 更新时间:2024/2/22 13:16:20

话说,董鄂妃不是温柔似水、清清白白的名门贵女吗?怎么成了江南名妓?还被洪承畴占便宜?

原来,当时的江南,有“八大名妓”和“四大公子”,“八大名妓”号称“秦淮八艳”,董小宛就是其中之一。

清军大举南下时,发现董小宛国色天香,洪承畴起了色心,软硬兼施,可董小宛性格刚烈,以死相逼。

洪承畴怕闹出人命,也为了报复董小宛,便将她送给顺治,没想到,顺治是个痴情种,竟为她弃江山、当和尚!

莫非,洪承畴是顺治的情敌?

仔细想想,这件事匪夷所思。作为天子,顺治帝13岁就生了儿子,什么女人没见过?为何痴情一个青楼女?

要解答这个疑惑,我们先要搞清楚,董鄂妃,究竟是不是董小宛?

董鄂妃是名妓吗?

董小宛,在《清史稿》和《明史》中,都没有记载,最权威的史料,就是她的丈夫——“四大公子”之一的冒襄,所写的《影梅庵忆语》。

书中记载:崇祯12年,他到南京科考,好友对董小宛赞不绝口,称她“才色为一时之冠”。

在好友的引荐下,他几次求见。第一次,董小宛拒绝。第二次,董小宛由保姆陪伴,一句话也没说。

3年后,在名妓柳如是的周旋下,冒襄以3000两银子的代价,为董小宛赎身,娶她做妾。

不幸的是,此后明末乱世,冒襄颠沛流离,大病5次,多亏董小宛照顾,可她自己,却经不起颠簸,香消玉殒。

由此可见,董小宛确有其人,且名震江南,但她身份低微,不过是个文人的妾,说她是董鄂妃,确实牵强。

再者,董小宛生于天三年,15岁成婚,死于顺治十年正月。

顺治再好色,也不会喜欢大她14岁的老姑娘吧!

更何况,董小宛虽是女流,但关心国事,对清军暴行恨之入骨,如此立场,怎会与顺治谈一场生死绝恋?

说破天也没人信啊!

因此,董鄂妃与董小宛,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立场更不同。而倒霉的洪承畴,也压根不是顺治的情敌。

这些编排,不过是文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不是名妓,顺治帝为啥如此痴迷呢?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顺治为何痴迷董鄂妃?

《天童寺志》记载:顺治十七年冬,顺治曾赐给木陈斋一首唐诗: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这首诗,是岑参所作春梦诗,唐诗那么多,干嘛要赐给僧人这种艳词呢?

想必,因董鄂妃去世,多情天子难忘美人枕上,不知不觉赐给了老和尚吧。

那么,顺治帝为何对董鄂妃如此多情?

01旷世奇恋背后的秘密

正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得不到的,才会念念不忘!

董鄂妃这个女人,不是正儿八经入宫的,他们的爱,背后是一场阴谋。

顺治十年,董鄂氏入选秀女,被指给襄亲王当福晋。次年成婚,董鄂氏16岁,襄亲王14岁。

这位襄亲王,小名博果儿,是皇太极的11子,顺治同父异母的弟弟。

在传教士汤若望的笔记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夫人时,顺治帝闻之,竟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位军人忧愤而死。顺治帝就将这位夫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

毫无疑问,这个军人,就是襄亲王。

他16岁暴毙,同年8月,顺治宣布立董鄂氏为妃。

这里头,就大有文章了。他撞破了皇帝和老婆的奸情,结局只有2个:要么鱼死网破,要么自杀。

他是要脸面的人,选择后者,在一处荒僻的林子,结果了自己,用16岁的生命,守住了顺治肮脏的秘密。

而另一边,顺治让礼部挑选吉日,举行册封典礼,同时,还让鳌拜前去告祭襄亲王,明摆着心虚!

不得不说,堂堂天子,夺人所爱,他们的恋情从一开始,就是孽缘。

02美人心善

顺治6岁登基,却足足当了10年的傀儡,多尔衮死后,叛逆加上初掌大权,他变得敏感、暴躁、疯狂,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

万幸,董鄂妃是个美人胚子,还温柔贤德。

她温柔劝说顺治,万事以民为重,并努力缓解母子关系,对犯错的宫女、太监,也关照有加。

在那个冰冷、充满利益纠葛的深宫,如此单纯美好的女子,怎能不叫人怜爱?

03才华横溢,喜好禅学

董鄂妃的父亲鄂硕,是正白旗的武将,当年南征时,曾在苏、杭一带驻扎。

聪慧的董鄂妃,深受江南文化熏陶,爱读史书,写一手好字,不但长得美,才华更是过人。

而此时的顺治,正痴迷于汉字、书法、禅学。董鄂妃对此侃侃而谈,甚至为了讨他欢喜,潜心研习禅学。

何谓知己?不过是能说到一起,你喜欢的,她也喜欢!

饱受压抑的顺治,从此找到了释放压力的出口。

他对董鄂妃,不得不爱!

04对抗孝庄、多尔衮的借口

早在顺治初年,也就是他6岁时,多尔衮就根据满蒙联姻的老传统,聘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之女为皇后。(孝庄的侄女)

8年之后,2人完婚,皇后在无数骑兵的陪伴下,缓缓入京。西鞑靼更是献上8万匹马作为贺礼。

但仅仅2年之后,顺治就闹着要废后,理由是这门亲事由多尔衮所定。

其实,多尔衮挺冤的,毕竟大婚时,他早已长眠地下,跟他有什么关系?

可顺治毕竟是皇帝,嚣张蛮横,孝庄拗不过,只得将侄孙女又娶进宫,以修复满蒙关系。

可没想到,顺治又横挑鼻子竖挑眼,指责她对孝庄不敬。

其实,这位皇后逆来顺受,从不惹事,还对孝庄十分孝顺,顺治的诬陷,根本站不住脚。

如果说第一个皇后嚣张奢靡,咎由自取,那么第二个皇后犯了什么错?顺治为何急于废掉她呢?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顺治此举,是为了给心上人董鄂妃铺路。

要知道,满蒙的女子,大多粗鲁、大字不识。顺治钟爱汉文化,跟这样的女子,有什么共同语言呢?

更何况,皇帝的婚姻,不过是各方势力的利益交换,哪来的爱情呢?

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郎,这样的日子,他厌恶透顶!

而董鄂妃不同。她与顺治无话不谈,没有算计,心中也只有他一个男子。这样的真情,皇宫中太稀缺了!

05、同是天涯沦落人

董鄂妃盛宠,无人能及。

贤妃的册封礼还没办,晋封皇贵妃的旨意就到了。

12月初六,顺治下令大赦天下,并将册封《诏书》昭告天下。在她之前,没有一个妃子有此殊荣。

董鄂妃生下皇四子后,顺治欣喜若狂,再次昭告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并下诏,立为太子。

然而,顺治不知道,他的无限宠爱,将董鄂妃逼上了绝路!

顺治后妃30人,每个女子,代表一方权贵,她们表面不懂声色,背后的势力,却暗潮汹涌。

表现在前朝,是对董鄂氏家族的奚落、排挤、陷害;在后宫,是对董鄂妃的孤立、欺凌!

董鄂妃不过是个普通人,顺治再爱她,也不可能时刻护在身边。她的苦楚,可想而知。

同样的,皇帝虽然权力无限,可大臣骗他、妃子怕他,连亲妈都操控他,放眼皇宫,只有董鄂妃和他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他们的感情,是两情相悦,但也是被世俗逼迫的。

因何而死?

然而,不被祝福的婚姻,注定得不到幸福。

顺治与董鄂妃相守仅4年,这段姻缘,便嘎然而止。而董鄂妃的死因,更是众说纷纭。

天花一说

在《康熙王朝》中,董鄂妃和少年康熙,同时染上了天花。

民女苏麻喇姑献上草药,康熙得救,佟妃却故意说,“这是给牛吃的。”

顺治爱妻心切,破口大骂,没想到,却枉送了爱人性命。

实际上,董鄂氏本来就是个病秧子,再加上后宫排挤,儿子刚满百天,还没取名就早殇。

诸多原因加在一起,又遇上可怕的天花,想活命很难了!

放火烧死

民间盛传,孝庄看不惯董鄂妃,怕她坏了家国大事。

于是,孝庄以学佛的名义,将她送到西山玉泉寺。妄图阻止二人相见。

可没想到,顺治一意孤行,不但千方百计与董鄂妃约会,还愤怒威胁:“董鄂妃若有不测,朕就不当皇帝了!”

要说,这顺治帝真是个大猪蹄子,你这不是逼孝庄下死手吗?

果然,孝庄设计烧了玉泉寺,董鄂妃香消玉殒,顺治帝痛不欲生,自此不再早朝。

不过,这一说法没有严肃的史料记载,流传自民间,可信度不高。

孝庄的阴谋

这种说法认为,董鄂妃即将生产时,孝庄突然下了一道旨意:搬到永定门外20里的南苑居住。

南苑,是皇家冬季狩猎、阅兵的地方,寒风呼啸,十分苍凉。

董鄂妃生下儿子没几天,孝庄就声称身体不适,命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

董鄂妃连月子都没坐,便一路颠簸,伺候婆婆,身体很快就虚脱。

更要命的是,小皇子活了不到百天,突然夭亡,董鄂妃受到致命打击,从此一病不起,终于在3年后,病逝于承乾宫。

董鄂妃死后,顺治哭成泪人,一个人躲在乾清宫,写下4000字祭文,还命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全部去哭灵。

并且,他将30多名伺候过董鄂妃的太监、宫女处死陪葬。

此后,他哭喊着要出家,祭奠爱人。

此刻的顺治,已经癫狂了!

他以一己之力,引来骂声一片,为董鄂妃树敌无数!

当然了,老辣的孝庄不会由着他胡来。她下旨,改朱批为蓝批,并把怂恿他出家的和尚烧了!

顺治帝心如死灰,3个月后,在病中把心腹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削发为僧。

5天后,怀着无限惆怅,顺治帝在养心殿闭上了眼睛,死因是天花。

写在最后

顺治帝至情至性,杀妻之仇,他如何咽得下?可皇权再大,也大不过养育之恩。

而他的叛逆,像一把尖刀,狠狠扎在了孝庄的心口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一个母亲,不盼着儿女好,可是,孝庄不是一个人的母亲,她是国母,她舍弃爱情、亲情,只盼着大清国蒸蒸日上!

她站在背后,顶着咒骂、算计,咽下委屈、泪水,为儿子遮风挡雨,让他花前月下,任性癫狂……

顺治无功无绩,依仗的,不就是母亲的爱吗?

变故袭来,孝庄抹干泪,顶着白发,再次将小孙儿护在身后,与朝臣们搏杀、较量……

也许,她破坏了儿子的爱情,是个失败的母亲。

但是,作为一国之母,她当之无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亡了111年,为何如今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盗墓笔记》的出现,一股盗墓文化被掀起了,人们都把目光集结到了阴暗的地下世界,那里面有太多诡奇的东西,什么古代风水,现代科技,人情世故都在里面表现了,但要说道最具有盗墓价值的,当然莫过于皇陵。皇陵,本来就是一个朝代历朝皇帝的陵寝之地,作为皇帝的陵墓,除了规格宏大之外,更是埋葬金银财宝的最多的地方

  • 雍正58岁就去世了,弘历为什么拼命掩盖死因?一份密档揭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当皇帝是不折不扣的高危职业,而这400多位“真龙天子”中能长寿且能名留青史的更是屈指可数。这其中绝大多数皇帝的死因不外乎这几种,沉迷于后宫掏空身体、为皇位继承争权夺嫡、后宫宦官把持朝政夺权犯上、以及宣武门之变式的武力政变等。而今天要说的这位清朝雍正皇帝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其死因

  • 雍正登基后,收拾了“八爷党”却放过老十,你看看他娘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事件中,康熙成年的儿子几乎参与了这一场皇位PK赛,获胜者老四得到了皇位,而失败者老八一党、太子一党不是终监禁,就是莫名其妙的死在狱中。当年,参与夺嫡的人中,最让雍正头疼是的八爷党,这一群人以老八为核心,老九、老十、老十四都是其骨干成员,而雍正登基后,便开始清算这些兄弟,老八被罗列了

  • 清朝乾隆年间,河北一财主家中失窃,抓住盗贼后发现没有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天,刘大财主发现有人在他的茅草屋旁边转来转去,一看就是盗贼在踩点。刘大财主猜测此人必定会晚上前来,便叫来家人提前做好防备。当天晚上,大家伙在房间里点燃了很多煤油灯,一晚上都不睡觉等待盗贼的到来。大约到了凌晨两点钟左右,果然听到门外有盗贼正在挖墙洞。刘大财主便和家人一起躲到盗贼挖墙洞的一边一声不吭

  • 雍正王朝:康熙重用墙头草隆科多背后,不是老糊涂而是要稳住老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隆科多可以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当过逃兵,欠过国库银子,甚至还卖了宝刀来还欠款,可以说经历很是丰富。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在于,他最大的标签就是在于“墙头草”三个字。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隆科多代表了古代官场上很大一部分人,那便是这部分人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心中是无国无民,只有自己

  • 咸丰的三个嗜好让他身体严重透支,31岁驾崩,留下年轻的慈禧乱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咸丰皇帝是一个早产儿,他的身体从小就不好。咸丰是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在咸丰皇帝之前其实有三个哥哥,可是他的三个哥哥全部都早早就去世了,尤其是他的大哥甚至还没活过两个月。皇位的继承人没有着落,道光皇帝也是非常心急,因此在咸丰皇帝的母亲怀孕时,道光皇帝就表示谁先生下皇子,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皇室的继承

  • 清朝照片:清军双手持刀无腹肌,白富美嫁给荷兰人,骑驴的童养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01、拍摄于1885年的清朝老照片,照片中是一位年轻的男子和他的童养媳去逛完集市回来的路上。童养媳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女子还未出生就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了婚姻,说实话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尊重女性权利的一种落后制度。这位骑在驴子身上的女子看起来并没有多大,但是她的人生从一生下来就已经注定了。

  • 雍正登基为何将不关心政治的老三囚禁致死?有些人的野心藏不住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皇三子胤祉,是康熙皇帝众多儿子里相当出色的一位,他的文学造诣和书法水平极高,并且弓马骑射样样精通,就连康熙皇帝度曾对他赞不绝口。而在“九子夺嫡”闹得轰轰烈烈时,由于胤祉没有过多参与其中,所以在外人看来,胤祉好像不太关心政治的样子。但实际上,这都是胤祉的精心伪装,他真正的野心,丝毫不比他的其他兄弟小。

  • 清朝唯一死因不详的皇后, 备受宠爱子女众多, 去世后皇帝为其破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后来颐龄去了苏州当将军,也把女儿给带了去。钮祜禄氏就在苏州长大成人,天生的聪明伶俐再加上苏州水土文风的滋养,长成的钮祜禄氏平添了几分灵气。除了刺绣诗书,钮祜禄氏还学会了江南女子雅好的七巧板拼字游戏,她在这方面还格外出色,能用木块拼出“六合同春”的字样,难度很高。除此之外她还在随父游历中开阔了眼界,凡

  • 清朝知县升官究竟有多难,熬到退休大概是几品官?说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他们虽然靠着科举进入仕途,可是由于没有非常出众的政绩以及政治资源,所以仕途升迁无望故而只能大肆敛财以期能有一个安详的晚年。那么在当时的清朝究竟升官有多难呢?清朝的选官方式自隋唐之后,中国的选官方式不再是以家室品行为标准,而是以科举考试的成绩来进行品评,只要你能够努力读书高中进士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