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的谨慎,宫廷宿卫拒绝用秦王府的兵,原来他是摸着杨广过河

李世民的谨慎,宫廷宿卫拒绝用秦王府的兵,原来他是摸着杨广过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81 更新时间:2024/2/6 17:12:03

根据《贞观政要·卷五》中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有人建议让秦王府旧兵入宫宿卫,用以保护李世民及皇宫的安全,但被李世民拒绝:

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

李世民的理由很充分,自己现在是皇帝了,天下的兵都是自己的,秦王府旧兵不能特殊对待。

这当然是公开的说法,但实际上这只是理由之一,还有个比较重要的理由,李世民也不好说出口,即隋炀帝杨广前车之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杨广死于“江州兵变”,而兵变时的主要骨干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杨广的老部下,是杨广在当上太子和皇帝之前的晋王府集团中的亲信。

比如,“江州兵变”时的头号谋划者宇文化及就是杨广当太子时的护卫出身,他的父亲宇文述更是杨广组建的晋王府集团中的元老。

再如和司马德戡一起煽动兵变的直接责任人之一的裴虔通,也是帮助杨广争夺储君之位时的晋王府集团中的亲信。

诸如此类人士,在“江州兵变”时背叛杨广的有很多,包括很多晋王府集团的旧兵。

这些人在隋朝时的地位就相当于李世民登基之前的秦王府集团的老部下,以及李世民登基之后的“凌烟阁功臣”

搞得杨广当时极为诧异,直接对这些人说:“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

杨广对他们太好了,还因为都是老部下值得信任,根本就没想到他们会反叛,结果就死在老部下们手上。

因此,有了杨广这个坏榜样的先例,李世民也不太敢把宫廷宿卫交给秦王府旧兵,至少不能全部交给他们,需要别的系统的兵来制衡。

李世民也担心哪天自己变成了杨广,这种事很难说的,后来皇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的亲信老部下侯君集不就参与了?

其实,李世民在很多方面都是跟杨广学的,借鉴了不少杨广的经验和教训,杨广当初争夺储君时的经验对李世民帮助很大。

比如,《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中记载:

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为学士,每更直阁下,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

这是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以开设文学馆的名义给秦王府集团招揽人才,目的自然是为了壮大羽翼来争夺储君之位。

可这些套路也是跟杨广学的,杨广早用过了,李世民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如《隋书·卷五十八·柳抃传》中记载:

(晋)王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颍、虞世南、王胄、硃瑒等百馀人以充学士......

隋唐本就是一家,政治人物用的手段都差不多,李世民的秦王府集团能存在,本也是唐高祖李渊部分学习姨父、隋文帝杨坚的政治举措才有的。

当初杨坚当上皇帝后,为了江山稳固,把除太子杨勇之外的几个儿子都派出去坐镇地方,还默许几个儿子组建自己的王府幕僚团队,帮助他们治理地方。

其中,因为杨广率兵灭掉南陈后,还要在扬州帮着隋朝监督南方的反叛势力,以及帮助隋朝融合南方,所以,他的晋王府集团实力更加雄厚。

而杨坚为了南方的稳定,即使知道杨广在不断扩充实力,也暂时只能默许。

杨广就是借着这种隋朝成立之初的实际政治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最终在晋王府集团中的亲信们的帮助下,在跟兄长杨勇的争斗中胜出。

李渊在唐朝建立之初,给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嫡子更多的权力,同样是基于让儿子们帮着自己看住江山的考虑。

杨坚是夺了名义上的外孙的江山,李渊是夺了表哥杨广的江山,两人的皇位来得都不是那么光明正大,都有同样的顾虑,权力分配上的选择也都差不多,不能过于相信外臣,只能选择相信儿子。

这也给了李世民学习杨广的机会,两人都是次子,都有莫大的军功,都有同样的王府势力集团,只要把好的经验拿过来,坏的教训去掉,就能有一整套基本完善的好教材。

而其中比较坏的教训就包括了杨广在宿卫宫廷和皇帝的士兵、将领人选上的选择。

杨广选错了,结果“江州兵变”时他连一丝抵抗能力都没有,憋屈的死去,李世民可不会学他这一点。

根据《贞观政要·卷五》中的一段记载,贞观元年时,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因入宫议事时“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就被治罪。

李世民当时表示:“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虽然李世民的理由中套着法律的外衣,可他没有特别给长孙无忌开恩,估计也是防备出现杨广死前的那种状况,哪怕长孙无忌是大舅子也不例外。

“江州兵变”时的主谋宇文化及跟杨广也是儿女亲家,李世民的警惕很正常。

别看李世民在治国理政上总是批评杨广,把杨广当负面的靶子,其实他一路走来都是在摸着表叔杨广过河。

后来,李世民都还干了一件让死去的杨广如果知道了也会老怀大慰的事,他把当初“江州兵变”时背叛杨广的那些臣子,凡是在唐朝做官的,特意追究他们在前朝的谋逆之罪,基本上都罢官除爵,贬斥流放了。

参考文献:《隋书》《旧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病逝后,姜维为什么要九伐中原?司马昭一语道破个中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让人未曾料到的是,自从刘关张三人去世之后,蜀国的气势便一落千丈,即使诸葛亮拼尽全力,也仍没有任何改善的趋势,直至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便再无扭转乾坤之力。然而世人不理解的是,承接诸葛亮衣钵的姜维为何会选择九伐中原?司马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死前托孤交汉室,无力悔改留遗憾自从关羽张飞去世之后

  • 三国武将篇之五大黄金搭档,谁才是第一组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那三国中有多少武将搭档呢,他们都是怎样为各自的主公攻城掠地,斩将立功的呢?谁才是三国武将第一组合呢?先说魏蜀吴三国中的组合,每个国家都有一对,堪为众将楷模。曹魏:李典与乐进。李典乐进是最早跟随曹操的,在曹操刚起事时,两人投靠到曹操帐下。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前就在曹操手下征战,在曹军中资历最久。李典有

  • 山东一女子效仿武则天称帝,还计划入驻故宫,最终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故宫三种人免票,故宫100位美女图片,故宫第一任皇帝是谁

    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常客,更是电视剧的热门话题。教科书的普及加上电视剧的传播,让许多人内心十分好奇武则天,更有甚至想效仿武则天,计划进京登基,她就是晁正坤。由于大热电视剧武则天的热播,山东女子晁正坤十分心痒痒,看的时候热血沸腾,每当看见武则天号令百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威风凛凛

  • 唐中宗李显:自己不想当皇帝,只因哥哥们不争气!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中宗李显简介,被称作六味地黄丸的唐中宗李显,唐中宗李显在哪里登基的

    实际上,这真的不能怪李治,本来他这个皇帝就是捡来的,稀里糊涂的就当上了,自己都不知道咋回事,就莫名其妙的被自家老爹扶上龙椅了,然后就君临天下了,自己那俩蹦跶的很欢实的大哥和四哥,曾经可是储君的热门人选,突然就都被父皇嫌弃了,这一切太突然了,李治有点懵。果然还是老子说的对,“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 【陕西文物中的兔】唐代滑石兔——千年前的“无线鼠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二楼“盛唐气象篇”展厅里,有一只酷似鼠标的兔子文物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文物呈米黄色,兔子呈俯卧状,头前探,后身弓起,一对长耳贴伏于胸前。这件文物就是“滑石兔”。有观众好奇这件可爱的“滑石兔”究竟是做什么用呢?其实跟古人日常生活的一件坐具“席”息息相关。我们生活中很多词语里都可以见到“席

  • 历史:司马光砸缸救友人人皆知,可是你知道被救之人是谁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中华上下五千年,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能人志士,他们大多都能留名青史。有人爱国情深,有人文采斐然,都给我们的历史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像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想必人人都皆知吧。在他很小的时候,跟自己的小伙伴们在后院当中玩耍。其中有一个小孩子爬到了一个大缸上面,但是不小心却掉到了缸里的水中。别的小孩子们

  • 李世民问尉迟恭:韩信为何死?尉迟恭马上去修道,秦叔宝装病不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结拜,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一次是汉末时期的''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从此肝胆相照,这是一直被后人传扬的佳话。而另一次结拜则只剩下了一地鸡毛,这就是隋末的''瓦岗寨结义'',这帮兄弟们你杀我、我杀你,最终闹得是鸡飞狗跳。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

  • 明朝百姓不敢吃猪肉,因为皇帝姓朱,无奈下朱元璋改了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乞丐皇帝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百姓们面临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吃猪肉的时候怎么办因为皇帝姓朱,直接说吃猪肉,这是对皇帝的不尊重,可是要被杀头的,而且许多当朝着盛行文字狱,别说是同音了,有时候就算是谐音,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发音,都可能被人曲解,落得个欺君之罪,难逃一死。就像是著名的诗鬼李贺,一生不得入

  • 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隋唐十八好汉是《说唐》中的十八员猛将。不过《说唐》中明确写明的只有13人,这十三人分别是第一李元霸、第二宇文成都、第三裴元庆、第四雄阔海、第五伍云召、第六伍天锡、第七罗成、第八杨林、第九魏文通,第十尚师徒,十一新文礼,十六秦琼,十八单雄信。经过后世《兴唐传》、隋唐演义评书的流传,十八好汉被人确定为李

  • 明朝文官靠战功封爵,威震西南,为何名声却很差?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一、初露锋芒王骥,字尚德,是河北辛集人,他在永乐四年(1406年)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兵科给事中。王骥的仕途比较顺利,他历任山西按察司副使、顺天府尹、兵部右侍郎等职,并在宣德九年(1434年)出任兵部尚书。别看王骥是一介书生,他身材高大、强壮,“便骑射,刚毅有胆,晓畅戎略”。正统二年(1437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