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为什么在汉之前未被重视,原因很简单,大一统的局面趋于稳定,权力者不需要频繁的战争了,暴力统治又不得民心,而稳定社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思想。而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奴化,这是文化里最恶心的东西,女人裹脚它不反对,皇帝养蓄奴养太监儒家也赞成,只讲忠孝礼义,不讲法治规则,只讲君臣父子,不讲平等自由。独尊儒术,扼杀其他是古代帝王维持皇权统治的理论依据。
网上有人说,《大秦赋》中的秦始皇有些柔弱,演绎得不贴近历史。但恰恰相反这个秦始皇既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萨心肠,是一个有情有义,贴近人性的,这才是真正的秦始皇。
然而可惜的是,始皇帝因为推崇法家思想,2000多年里却被儒家抹黑;还有历史的教科书或文章中,因为阶级立场的不同,对前朝的统治阶级形象都会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诋毁、抹杀或掩盖其真实的面貌。
在我们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暴君,被六国文人或后来的儒家描述成一个不仁不义、无情无爱的“恶魔”。但反过来想一下,一个被他们描述成这样的恶魔,能够在错综复杂、尔虞我诈的战国时代集中秦国力量统一六国、赢得天下吗?
《大秦赋》《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很激烈,如果只使用严刑酷法、雷霆手段来统治各方势力是不可能的。要团结所有的人,“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必须还要有菩萨心肠。不仅要用情怀,更要用感情、仁爱来笼络人心。
剧中的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他对待吕不韦的态度,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他对吕不韦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不仅把他作为相国、仲父,而且更把他作为人生事业的导师。
吕不韦被罢相后,要离开咸阳。已经掌握亲政大权的秦始皇并没有忘记他的功劳和父子感情。自己虽然因为宗室阻力不便出现,但他明确让百官相送,甚至把自己的婴儿扶苏抱去送一送他的“爷爷”。这个场景让人泪目。
焚书坑儒?
坑的是那些不学无术,只知道蒙骗别人的方士罢了,至于焚书,人家烧的是民间私刻的书,至于朝廷保留的书籍,一本都没烧,反而是秦末项羽攻占咸阳,把书烧了不少。
至于秦朝的灭亡,跟“暴政”无关
因为自商鞅时期传承的以“军功爵”体系为中心的先军体系随着秦朝的统一而不能继续发挥作用,不适合大一统王朝发展经济,统一措施过于急切而导致的。
至于修筑长城、开凿灵渠来说,这是具有万世国防意义的重要举措,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军的岭南军团前后五十万人、长城军团前后三十万人,在南部边疆与北部边境与百越、匈奴展开激战,为什么?
就拿匈奴来说,如果不反击、如果不防御,边地百姓便是会被杀掠,甚至内地百姓也会受到损害,如果不开凿灵渠,岭南之地永远无法归于教化,一统版图。这些事情,任何一个朝代成立之初,想要去完成,无异于自掘坟墓、自损根基,因为其人力物力的耗费程度,非一年、几年所能弥补,甚至要十余年的休养生息。
可是,秦始皇明白,内地的百姓的命是命,边境的百姓也是大秦的子民,匈奴杀掠边境,内地无忧,可一旦杀掠到内地,内地百姓还会反对长城的修筑吗?人都是自私的,只要祸事不关己身,谁在乎别人的好坏死活?
可以说,秦始皇的魄力与眼界,后世帝王,几乎无人可及,长城、灵渠,百世沿用,这难道不是功在千秋吗?可笑的是有人赞叹长城的宏伟、景色的壮丽,回过头来就说秦皇的暴虐,百姓的死伤,这样的一种态度,似乎很不可取。
换句话说,汉武帝去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他一样会被人痛骂,这个活不得不干,却又无人敢做,千古骂名这个压力,没有人敢轻易地背负,但是秦始皇敢。
况且秦朝只不过把“赵长城”、“燕长城”连起来了而已,根本就不算完全重新修一条长城出来。至于“孟姜女哭长城”,一个艺术作品都能当真?更何况,历史上真正的“孟姜女”比秦朝晚了好几百年呢!
那为什么会这么多“抹黑”秦始皇的呢?
这是由于秦始皇在文化领域上的强硬行动,得罪了以儒家为主的读书人;而在此后的几千年间,中国的文化领域几乎都是被儒家子弟所左右,史册书籍和文艺戏剧、演义、小说基本都是出于儒生之手,从这些人手中出来的书中所描写的秦始皇是个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现在研究历史的人们对秦始皇残暴的证据多数都是从司马迁的《史记》等“正史”中引摘;而作为读书人的司马迁,他和秦始皇生活不是同一个年代,书中的史料也来自前人的记载和传说,也同样受在他之前的读书人心态的影响,书中也难免有失实的地方。
但真正有眼界的人,绝不会如此看,因为在他们看来,秦皇是这样的:
大丈夫当如是!”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然而可惜的是,秦始皇因为推崇法家思想,2000多年里却被儒家抹黑。儒家思想的毒害可怕的不是在于它的威力。而是代代相传,不断根生在了骨子里。
二千多年儒家思想对人们毒害太深了
首先它造成了分明的等级制度。无论什么事什么人都得分个高低贵贱。其次它迫害了孩童。孩童的人权与自由得不到保障,很多家庭父母打孩子已经成了调侃式的家常便饭。叛逆是当下中国的孩子最常见的问题。但与其说这是生理导致的反应,不如说是孩子随着身体的发展渴望心灵的自由。
让我们看看欧洲的孩子,小孩和大人第一次见面交谈的时候,大人会和小孩握手,并介绍自己的名字,而且他们会直接叫对方的名字。小孩也拥有平等的人权。所以他们的孩子很独立。而我们的孩子做了错事,大人会说什么? 他一小屁孩懂什么?
奴性的控制:
儒家思想被重用的原因就是它能教化人民听话。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的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导致了什么结果? 太听话了。水浒传里的豹子头林冲。自己被欺辱成那样,自己的老婆被调戏,自己的脚被开水烫,再给他穿充满刺的草鞋。直到自己要被杀害都没爆发,处处隐忍,成了我们的处事态度。最后水浒传的结局是什么? 宋江要招安,英雄都被杀害。可见毒害之深。
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限制:
我们往往看一个人说他规规矩矩的,同时也侧面反应了他死板不会变通。规矩太多,也确实会限制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儒家也有好的一面,儒家在中国既可以被晚清的顽固派变成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也可以被康有为变成推行改革的工具,在西方儒家却促进了启蒙运动的产生,反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