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有功,无一败绩
有人说,戚继光没有什么经典的战役,只是抗倭有功而已,而倭寇之乱也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不足挂齿,换做任何一个人来都能抵抗倭寇,因此甚至有些人认为戚继光是一个被高估的军事家。
其实不然,16世纪中叶,我国东南沿海不断遭受到倭寇的侵扰,当地官员处理不了,只好寻求朝廷的帮助。但倭寇比较分散,虽然是一股势力,但是龙目混杂,且又经常打游击战,抢完就跑,很是难以处理。
嘉靖34年,戚继光被调往了浙江抗倭,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当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于是便自己招募了一直军队,在他的指导训练下变成了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并且配备了火器、兵械、战船,训练了阵法等。
嘉靖40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戚、圻头等地,戚家军一出手就展露锋芒,戚继光率军在龙山大破倭寇,并且一直追杀到雁门岭。随后又来了几波倭寇,想趁戚继光不备来偷袭,但却没想到都被戚继光击败,戚继光大胜倭寇。此后,戚家军威名大震,虽然人数比较少,但是装备精良,而且机动性极强,正好克制倭寇经常流动作案的特点。
实力决定一切
事实上,戚继光倡导的是一力破十会的军事思想。他创造了很多阵法,如鸳鸯阵、车营等,但不管是什么阵法,我们都可以看出,采取的都是集中优势火力歼灭敌方一部分,再打另一部分的思想。所以不管戚家军面对的是多少敌人,直接和他们对战的敌人数目都是一样的,而戚家军又个个装备精良,骁勇善战,同等数目的敌人根本不是戚家军的对手,这是他们能够百战百胜的关键。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能够以少打多的战役,一般都是用谋略来取胜的,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反观现代战争,无一不是实力决定一切,装备精良以及士兵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远远大于了士兵数量重要性。
比如在二战之中,麦克阿瑟、蒙哥马利等人,军事策略不一定很强,他们能取胜无一不是靠实力横推,但他们也都能成为名将。说到底,策略奇谋在现代战争当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少,相反,军事实力成了最重要的因素。
与韩信、徐达等名帅相比,戚继光或许兵法运用得不够,但他却多了一些现代的军事思想,那就是实力决定一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再多的谋略也是纸老虎。这就像一个武术大家对战一个不会武功但却会开坦克且开着坦克的人,谁赢谁输结果不言而喻。
兵贵精,不贵多,戚继光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有自己的一套练兵办法。他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从挑选士兵、训练士兵、装备制造及配置,他都有涉猎。这也是为什么戚家军虽然只有不到万人,但是对抗倭寇却不曾一败的原因。
总的来说,戚继光军事思想是超前于当时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很少有人能够学习兵法,所以士兵的重要性远不如一个足智多谋的将帅。直到近代之时,随着人们的文化普及,军事家才开始重视军队实力,但戚继光在当时就能意识到这一点,可见其军事思想的超越性,说他被低估了更不为过。
事实上,戚继光被低估还与清朝对他的恶意贬低有关,还有他除了抗击倭寇之外确实没有什么大的贡献,但这都是由于戚继光没有一个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倘若将他放在乱世,他的成就绝对不会差,因为他的军事思想的先进性摆在那,这是无可置疑的。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