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在宫门口挂了一个铁牌:内官不得干预朝政!王振的做法亮了

朱元璋在宫门口挂了一个铁牌:内官不得干预朝政!王振的做法亮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734 更新时间:2024/2/12 4:44:37

振随侍英宗十余年,是英宗的老师和最主要的辅政内臣,二人感情深厚。明英宗生下来刚四个月就被立为太子,登基那年也就七八岁。朝政就由张太皇太后(明仁宗皇后)主持。这时候,三杨那些老臣都还在,一切还是按明宣宗的样子办,所以开初那些年没出什么娄子。

明英宗小的时候,王振一直陪着他读书,还听他使唤。王振挺会来事,把小太子侍候得别提多周到了。这么一来,小太子就离不开他了,凡事都问他要注意,还一口一个先生地叫他。

赶到明英宗亲政以后,张太后老了,三杨也不在了,他就把王振当成最靠得住的,让他当了司礼监的头儿。朝臣的奏本都得让王振看了才能送给皇帝,他还能替皇帝写批文。

有了大权,王振的眼睛就长到脑门儿上去了,动不动就对朝臣瞪眼发狠。当初,明太祖在宫门口挂了一块铁牌子,上面写着:内官不得干预朝政,违者斩!王振看着扎眼,就把铁牌摘了。有敢说他的,都被他贬了官,下了狱,有的还丢了性命。明英宗也不管。

这么一来,王振的胆子更大了,连军事上的事也敢插一手。听说北边瓦剌人缺打仗的箭头,他就派人私下造了好多箭头送过去,瓦剌给得好马都归了他。瓦剌人有了箭头,可就动起了进攻明朝的念头。

不久,瓦剌出兵灭了鞑靼,杀了阿鲁台,势力一下子壮大了。掌实权的叫也先,好打仗不说,还挺会算计。他一面加紧备战,一面派人到北京要赏赐,顺便探听朝廷的虚实。朝廷给得少了,他就有了借口。

公元1449年秋天,也先分兵三路打过来。他自己带的主力很快就包围了大同。消息传到北京,明英宗先问王振怎么办。王振说:“这还用说,当年太宗(成祖)每次都御驾亲征,得胜还朝,您也去一趟,管保把瓦剌吓跑了。”

明英宗也来了兴头,说:“好啊,我也亲征一回。”大臣们一听都愣了,心说你能跟太宗比吗?他们都说:“瓦剌来得太突然,咱们准备不足,眼下又青黄不接,亲征可太冒险了。”明英宗不听,就下令赶紧打点起来,忙忙叨叨地就带人马走了。王振想显摆自己,自然也要去,还带了五十多个文臣武将。朝里的事交给郕王朱祁钰(英宗弟弟)代管。

大臣们从打皇帝走的那天起,就没一天踏实过,感觉着天要塌似的。明摆着,一个太监,一个从没出过远门的皇帝,国家安危让他们托着,谁能放心呐?过了一个月,突然从北边跑回人来报告:“可不好啦!皇上让瓦剌逮走啦!”大伙儿吓得都筛糠似的,直打哆嗦,有人问:“王振呐?”来人呼哧呼哧喘着说:“他……他给打死了!”

原来,明英宗领着兵冒着雨,好不容易到了大同附近,前边的人马跟瓦剌军一对阵就吃了败仗,死伤没个数。明英宗看见死人伤兵那么多,脸都吓白了。他哪儿见过打仗的场面呐,这才后悔不该出来,就跟王振说要回师。王振也怕死,忙说行。

他们大队人马就向后转,往回走。走着走着,王振想起一件事。他老家在靠南的蔚州,离这儿不太远。他想让皇帝到他家转悠一圈,好在亲友面前露露脸儿。明英宗也答应了。大军就朝南拐过去。

赶到快到蔚州的时候,王振又改了主意,他怕这么多人马把他家的庄稼地踩坏了,就说不去了。大军就又往回翻。这么一折腾,时间可就给耽搁了。

大军拐来拐去,走得慢得别提。瓦剌军很快追上来,在土木堡一带,一场大战就躲不过去了。明军让敌军一冲,登时大乱,跟来的将领好多都战死,明英宗也被困在里面。他看看周围,净是瓦剌人吱哇乱叫,以为活不了了,干脆下了马坐在地下,盘起腿闭上眼等死。瓦剌人冲过来,认出是皇帝,高兴得直蹦高,就把他带走了。

护卫的将士找过来,才知道皇帝当了俘虏,气也不是急也不是。将军樊忠一眼看见了王振,再也忍不住了,喊着说:“都是你这个老贼闹的,我今天要替天下人杀了你!”说着冲上去,一锤头打在王振的脑袋上,这家伙没吭一声就倒在地下死了。大伙儿一个劲儿叫好。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20万军队被击溃,王振终恶有恶报死于乱军之中,从征得数十位文武大臣几乎全部战死沙场。朱祁钰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之党,把马顺的尸首拖到街头示众,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但英宗复辟后,思念王振不已,又下诏为其正名,令人唏嘘。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请客,上了四道菜,大臣们看后立马回家做了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请大臣吃饭,朱元璋看到桌上全是浪费的食物,朱元璋未杀的四位大臣

    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国家江山来之不易。因此,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国家很快的恢复了生产力。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布衣,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因为家里没钱供他读书,所以朱元璋从小就黑地主家放牛。因为自己过过苦日子,知道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即使是当上了一国之君,朱元璋的生活还是非常节俭。可是,朱元璋一个

  • 老丈人被绑架,女婿朱元璋如何营救?一招就令绑架者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被山贼绑架,朱元璋老丈人是谁,朱元璋60集完整版

    朱元璋带领众人冲进孙家客堂,正巧碰上孙德崖与赵均用在密议,二人见朱元璋到来,明知故问:“朱公子来此有何贵干?”朱元璋厉声呵斥:“敌人兵临城下,连日进攻,你们二人不去杀敌,反欲谋害主帅,真是岂有此理!”孙德崖说:“我们正邀请主帅密商军机,不劳你费心。你先退下!守城要紧!”朱元璋哪里会听,又怒喝一声:“

  • 李自成因错杀李岩,才有了九宫山之败,关于他的死,至今仍是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自成九宫山之死纪实,电影李自成兵败九宫山,李自成九宫山之谜完整版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这一年也是永昌二年。湖北通山。六月。同是皇帝,却是不同的遭遇。三十九岁的大顺永昌皇帝李自成,此刻正站在一个小山坡上。一年前,他率大顺军攻克北京城,一屁股坐在了紫禁城的龙椅上,而那时,大明崇祯皇帝的尸骨还未寒。满清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坐在尚未修建完成的皇宫里,接受文武百

  • 38户小村庄,发现大明龙椅,专家看后大惊:朱元璋后代找到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的墓有多可怕,朱元璋最惨的墓,朱元璋有龙椅吗

    明朝的硬气在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一个由农民建立起来的王朝,这个农民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家里随便起的一个名字,他的父母都是饿死的,下葬的时候,家里只有一张破席不能裹住父母的全身,还是一个小伙伴,脱下上衣,包住了她父母的脚,才将其下葬。 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进过寺庙,当过行脚

  • 边大绶挖了李自成祖坟,被农民军抓住后,为何能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自成的祖坟图片,闯王李自成电影,陈圆圆李自成私下关系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连战连克,成为明末起义军中一支让明朝无比痛恨的力量。屡次吃亏的明廷,无法在战场上占到便宜,于是开始用出了一些损招,而在那个时代,挖掉李自成的祖坟,就是其中方法之一。这个方案的提出者是边大绶,他当时是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令,管的就是李自成的老家。辖境内出了李自成

  • “靖康耻”究竟多耻?妃嫔全都脱掉上衣、身披羊皮,皇后被辱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靖康之乱的资料,靖康最惨公主是谁,靖康美女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曾经做过一首诗,里面有这样一句"靖康耻,犹未雪",写出了他的爱国之心。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使北宋惨遭灭国,作为南宋大将军的岳飞一直都铭记着这件事情,他非常的痛恨金国。北宋的灭亡在当时来看可以说非常的正常,因为当时的宋朝一直都非常的重文轻武,所以他们的军事力量可以说

  • 船夫出一上联,难倒嘉靖朝的大状元,400多年后才被人勉强对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史上最著名的上联,明朝十大经典对联,江南才子出惊艳的上联

    今天说的一个状元,也是凭本事金榜题名的,可是中国历来有高手在民间的说法,这位状元就在这方面领教了一下。话说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人罗洪先在殿试中夺魁,高中状元,成为翰林院编修。当时的明朝在嘉靖治下政治腐败。中国的大多数文人历来傲骨铮铮,罗洪先也不例外,最终因仗义执言被罢官。图片来自网络罢官之后,罗洪

  • 李自成经过夹山寺,寺内大钟不敲自响,高僧未卜先知出门迎贵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经典传奇李自成在夹山寺成和尚,夹山寺与李自成,石门夹山寺李自成的故事

    上一节说到张鼐押运那批财务,却被吴三国派出的人盯上。而李自成已经进入石门县境内,与先期到达这里的田见秀郝摇旗等部将汇合了。田见秀问道:“我们下步该作何打算?”李自成却问道:“你们对石门了解多少?”田见秀将石门的历史简要地说了之后,接着说道:“据当地老百姓说,离此30里地,有一个龙王洞,蜿蜒数十公里,

  • 北宋7位皇后画像,如果这是真实容貌,皇帝的承受能力得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代皇后画像,北宋历史上执政的皇后,宋仁宗皇帝皇后画像

    北宋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王朝,不过它很少发生女人专权的情况,因为此,即使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大多都不太知名。以下就是7位皇后画像。不过她们的样貌有点难以恭维,如果是真实的话,不得不说北宋皇帝的承受能力太强了。当然了,这只是戏言,真实的北宋皇后颜值自然不是这样。宋真宗章肃明献刘皇后,本名刘娥,北宋最强势太后

  • 李自成把福王杀掉,将其肉和鹿肉杂煮,邀集将领前来吃“福禄酒”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被李自成活煮的福王,福王,福王朱常洵帮助朱由检登基

    上一节说到李自成得了李岩、宋献策、牛金星等人,实力大增,兵力很快到了二十几万人。兵强马壮了,李自成思量着去进攻汴梁。李岩先遣心腹扮作商贾,四散散布说:“李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编成口号,教导小儿们歌唱,一时都学会了。各处唱道:“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老百姓正苦于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