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富庶的王朝。不过就是那么一个强盛的王朝,却最终亡于农民起义。有趣的是,明朝的税负其实并不高,特别是田税,可以说处于历史的最低点。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明朝税负并不高,为何却引发了严重的农民起义?
首先,明朝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虽然是苛捐杂税,但实际上根源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先来说说明朝的赋税。明朝的赋税主要来自田赋和商业税及各种杂税。由于代表商人集团利益的士大夫阶层的抵制和破坏,明朝的商业税非常低,税负仅仅为十五抽一,后来又降到三十抽一,就和不交税差不多。此外,在商业税收缴方面,商户偷税漏税严重,官府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明朝的工商业虽然非常发达,但收到的商业税却没有多少。
1542年,根据官方的报告,在四川课税的茶叶数量超过500万斤,还不包括政府茶园生产的茶叶。然而在1578年,省级官员征收的茶叶收入总共还不超过2万两。而另一个产茶大省浙江,茶叶的税收居然只有仅仅6两。可以想象当时的商业税有多低,商户偷税漏税有多严重。由于商业税没多少,所以明朝的税收来源就落到了田赋上面。
我们再来说说明朝的田赋。由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苦出身,所以他把田赋定得很低,田赋的税率还不到收成的十分之一,有的地方甚至只有十几分之一。明朝的田赋一直在3%到6%之间徘徊,所以农民的负担并不重。即使加上徭役和其他的摊派,农民的税负也不过十分之一左右。但问题是,明朝的田地大部分在官府、士大夫和藩王手中,他们根本不交税。即使那些富户豪强乃至很多小农民,他们也会把土地挂靠在那些不交税的人名下逃税,所以大部分田赋的重担都压在了人数众多但土地很少的自耕农手中。所以虽然明朝的税率不高,但农民的负担可不小,农民的日子很苦。
明朝末期,随着后金的崛起,明朝不断加征“三饷”,导致农民不堪重负。更严重的是,小冰河期的到来导致陕西等多地严重干旱,引发了席卷北方的瘟疫和饥荒,很多走投无路的老百姓没办法,只能选择起义。就这样,明末大起义爆发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因此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最终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和其赋税制度有很大关系。明朝虽然把表面上的税率降了,但没有从根本上降低老百姓的负担,甚至把很多苛捐杂税转移到老百姓身上,所以导致了农民大起义,最终大明王朝走向了灭亡。
参考资料:《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