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多尔衮到底有没有迎娶孝庄?史书和民间说法为何完全相反

多尔衮到底有没有迎娶孝庄?史书和民间说法为何完全相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531 更新时间:2024/1/21 22:58:58

在清朝历史上,有两个太后的知名度非常高。一个是近代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另一个就是清初时的孝庄。两个太后的评价却完全相反,慈禧背负骂名,至今不绝,孝庄太后却因为培养了一代雄主康熙而被人夸赞。

其实,关于孝庄还有两件逸闻,从清初火到现在。第一件是为了说服洪承畴投降,不惜委身于他,第二件就是为了拉拢多尔衮,让自己的儿子福临顺利继位,毅然下嫁。其中,“太后下嫁”又与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偷龙换凤一起,被列为“清初四大疑案”。

说是疑案,其实在正儿八经的史学界,并没有多大波澜。正史研究讲的是证据,这四大疑案,没有一件有凭有证。就拿“太后下嫁”来说,记载清朝皇帝的起居录中没有片语只字,后宫档案中更是没有影踪。有人会说这是后来的清朝统治者羞于齿,删改了相关记录。但是,如果发生这种大事,一定会晓谕全国,甚至还要告知朝鲜这类藩属国。

可我们现在在民间,就是找不到当年官方的任何记录,即使是在《李朝实录》中,记载了当年许多大事,就是没有“太后下嫁”的说法。因此,至少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这是无稽之谈。那么,为什么这个故事,有如此大的影响和生命力呢?为什么传得如此真切呢?

这要从当时的背景说起。建州女真本来是明朝管辖中微不足道的小部落,但他们却在明朝衰败的时候,迅速扩张,最终取而代之。清军入关,击破了明朝很多遗老遗少的梦想,清朝实现国家的一统,更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抵抗清朝的武装力量并不少。为了表达对女真人的愤恨,编排的故事也不少。

“太后下嫁”,就是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朝抗清忠臣张煌言所著《建夷宫词》中,其中有一首写道: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最后三个字,就是这个故事的起源,随后几百年的传说,都与此相关。然而,张煌言是明朝忠臣,自然会百般诋毁清朝统治者。另外,顺治时期,他一直在南方奔波于反清复明大业,又怎么会得知千里之外的情况,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呢?

其实,张煌言的诗词,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往心里去,更不会当作历史,可“太后下嫁”却如同导火索,植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迅速扩散开来,不得不说是有几分原因的。

首先,当时的满族人本身就有“收继婚”的习俗。女子的丈夫去世,丈夫的兄弟可以收寡妻为已妻。汉族人很痛恨这个习俗,尤其是儒家思想下,更是将其当作不伦行为。《明律集解》中明确提出“兄亡收嫂,弟亡收妇者,各绞。”

尽管清朝后来也禁止收继兄弟之妻,不过在当时,汉族人始终将清廷当作蛮夷。因此,太后下嫁的理论依据是存在的,法律障碍也并不存在。

其次,福临的意外登基,更让人将孝庄与多尔衮联系起来。皇太极驾崩的时候,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最有力的竞争者,莫过于皇长子豪格与弟弟多尔衮。两人矛盾已久,为了皇位更是剑拔弩张,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满族高层分崩离析。就是关键时候,他们选择了第三个方案:都不称帝,将皇位让给皇九子福临。

当时福临才六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可能君临天下。可就是这个相互妥协的结果,让人想入非非,始终认为是孝庄说服多尔衮的结果。而且多尔衮此后大权在握,甚至以“皇父摄政王”相称,似乎更加坐实了人们的猜测。

再次,清朝高层的不解释行为,也加速了这个说法的传播。其实,皇室对于这个说法不予评价是可以理解的,总不能每个皇帝,时不时出来辟谣吧?清廷也总不能向天下发话:孝庄太后没有嫁人!可民间不管这么多,不说话就等于默认,就让这个说法更有市场。

从故事情节来说,很可能是受到了辽国萧太后与大臣韩德让关系的启发。然而,当年萧太后是正儿八经嫁给了韩德让,而孝庄太后的下嫁,证据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更多文章

  • 在清朝时期,蒙古缺的设置,具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蒙古族的地位,蒙古族女人身材特点,蒙古族服饰特点及风格

    蒙古缺设置的阶段性特征 (1)入关前蒙古缺以设置高级文官为主后金政权建立之初,努尔哈赤设置蒙古大臣、蒙古断事官以及蒙古巴克什等官,吸纳蒙古人进入后金官员系统,进一步扩大了统治阶级群体,为职官体系注入新鲜血液。皇太极时期,蒙古官缺的设置在六部、理藩院、都察院的重要的衙门机构中,且均担任高级文官、中级文

  • 在慈禧的墓里,孙殿英取下慈禧鞋子时,发现了一个隐藏百年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孙殿英打开慈禧的墓有没有机关,孙殿英与慈禧,孙殿英挖慈禧的陵墓

    慈禧,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这个姓氏一直伴随着她一生,可谓是一波三折才得来的。 可是人们却对这个身份存在疑议。有的说她不是货真价实的满族人,有的直接认定为是汉人。野史上有一个说法,也是百姓传说的民间故事。慈禧是出生在山西一个贫困家庭的汉族人,家父姓王,最初的名字叫王小伶。因为母亲去世后,连养活

  • 禁播百年的真实影像,清朝二品官员上任,随行上千人各个叼着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风光无限的贵族“嘴上叼着华子,胯下骑着驴子”别怀疑,你看的没错,眼前的这一组画面拍摄于1905年3月,清朝京城的一处郊区。而这组视频来自于当时准备环游世界的法国银行家阿尔伯特·卡恩,也正是因为阿尔伯特期想要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不同国家人们生活的状态,这才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看到当时最真实的中国。镜头里

  • 嘉庆:以诅咒开始,以谣言结束,若非生错时代,他必定是一代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嘉庆到底是不是一位明君,嘉庆王朝嘉庆之死,嘉庆是上一代明君吗

    嘉庆作为清朝的第七位皇帝,很多人都认为是他造成了清朝的日渐衰落,可是当我们去仔细了解嘉庆的生平之后就会发现:如果不是嘉庆生错了时代,那么他定会是“一代明君”。这里我们不妨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位以诅咒开始,又以谣言结束的历史上最后一位“仁宗”,看看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以诅咒开始 公元1760年,爱新觉罗·

  • 嘉庆道光时期,清朝对青海民族贸易的管控,为何出现多种形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嘉庆道光咸丰谁最无能,道光嘉庆王朝1-40集全免费看,清朝有朝贡贸易吗

    嘉庆道光时期,青海的民族贸易达到鼎盛,商贾云集,青海地区出现了多个贸易中心,西宁地区更是出现了客商辐辏,河西莫及,羽毛齿革、珠玉布帛、茗烟豆麦等商品交错于道路,可见青海商业的繁盛,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涌现。 首先是通事人等私入番地,勾结番族,透露内地消息或者是指示内地道路,合伙借以诓骗财产牲畜,导

  • 和珅救灾时往粥里撒沙子,乾隆对此称赞不已,几百年后被专家肯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和珅救灾放沙子为啥,纪晓岚与和珅救灾对话,和珅救济灾民时故意往粥里扔沙子

    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官,虽说他在后期为了敛财干了不少坏事,但他其个人能力确实非常强。据传和珅在一次救灾过程中,抓起地上的沙子撒进了粥里,此举令乾隆皇帝称赞不已,那么你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吗? 救灾 彼时乾隆得到急报,称某地发生灾情,要是再拖延下去,恐怕回到易子而食的地步。为了尽快让灾区的难民安定下

  • 吴三桂造反为什么不学朱棣直捣黄龙?原因让人不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康熙做了皇帝。这一下好多东西不对路了。别看人家年纪小,但人家是坚定了削藩的念头,没办法,最终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起兵造反。 吴三桂造反时,声势浩大,手握四十万精兵强将,很快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形势一片大好。而此时的他却陈兵长江南岸,不过长江,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给了康熙从容布置反击

  • 叛徒有多可恶?正是因为此人的叛变,太平天国彻底败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成为一个叛徒之前,苗沛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苗沛霖出生于嘉庆时代。当时,康熙和乾隆的壮丽景象已荡然无存。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之中。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家庭的命运,为了承担起养妻子和儿子的责任,他在贫困中努力。但是科举太难,以至于他直到30多岁考上。然而,这也没有使他的生活更好一点。孩子们

  • 历史上真实的尔晴:与傅恒恩爱有加,为乾隆生了个家喻户晓的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尔晴死后傅恒的表现,傅恒尔晴婚后续写小说,乾隆与尔晴

    因为他们总是居功自傲,认为自己那是皇亲国戚,即便是皇上也不会杀害他们,可是最终他们却往往因为此事而死。傅恒则不是如此,他位高却不自负,从不恃宠而骄,知分寸、懂进退,还有一位恩爱的夫人尔晴,可是就是这样,尔晴还为乾隆生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孩子,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尔晴 历史上真

  • 明朝和清朝的海禁有何不同?最大区别一个坑国一个坑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海禁什么时候解除,明朝为什么要海禁政策,明朝后期解除海禁

    海禁是我国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系列限制海事活动的政策,这种政策造成了中国与世界的隔绝和脱轨。虽然两个朝代的海禁大同小异,不过两者还是有很多明显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防止倭寇和金银外流,而不是禁止国际贸易。明朝的海禁禁止的是民间互市贸易,以此来推行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