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争义,争相赴死
孔融16岁时,名士张俭遭到中常侍侯览的记恨,为避祸逃到了好友孔褒家里。
当时,哥哥孔褒有事外出,张俭见孔融年轻,便不肯相告自己的处境。但是,孔融却看到张俭很是急迫,便对他说:“兄长虽然外出未归,我难道不能成为您的东道主吗?”
于是,张俭被孔融留在了家中。
谁知,不久事泄,张俭得以逃脱,而孔褒、孔融则被捉拿入狱。
审问时,孔融说:“藏匿张俭的是我,有罪我认。”这时,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弟弟并不知情,和弟弟无关,罪在我,我甘愿领罪。”
▲孔融剧照
然而,当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时,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面对孔家一门三人争着赴死,官吏也是难下决断,只好奏报朝廷。
不久,诏书下来,只定了孔褒的罪。
事后,孔融名声大震,并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州郡以礼相邀,都不去。
不畏强权,刚直不阿
董卓因残忍弑杀,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面对如此魔头,当董卓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时,满朝文武几乎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但孔融却敢与之激辩,并常有匡正之言。
也因此,被董卓贬到了黄巾军最猖獗的北海国(今山东昌乐西)为相,目的就是想借黄巾军的“屠刀”杀了他。
结果,北海在被黄巾管亥部围困时,幸亏太史慈杀出重围,并请来平原国相刘备相救,这才得以脱困。
当时,袁绍、曹操的势力逐渐强大,但孔融却认为这二人终究都是篡夺汉室的野心家,因此不肯相投。
▲曹操剧照
到了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到许昌后,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不久又升任为少府。
但是,他依旧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颇为怨恨,于是经常在朝堂上给曹操难看,甚至还多次写信讥讽曹操,从而让曹操颇为厌恶。
后来,曹操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多项罪名。于是,在208年(建安十三年)9月26日,孔融被处死,时年56岁,并株连全家。
虽然,脂习等好友曾多次劝诫孔融不要太过刚直,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但孔融依旧不为所动,面对权臣仍然敢言敢怼。
七岁女儿和九岁儿子不惧生死,引颈就戮
孔融被杀当日,他七岁的女儿孔氏和九岁儿子(名字不详),正好寄养在城中一个亲戚家中,并没有受到诛连,但其寄身之地则已被曹操调查清楚。
当时,兄妹俩正在下棋,得知消息后,并没有慌急逃跑的意思,反而安坐对弈。
这下,可把亲戚给急坏了,慌忙催促道:“你们的父亲和家人都被曹贼给害了,眼看祸事就要临头了,你们怎么还有心思安坐下棋呢?赶快逃命去吧,再不逃就来不及了。”
但是,妹妹孔氏却不慌不慌地放下一颗棋子后,淡然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就在这时,有人给兄妹俩端来两碗肉汤,想让兄妹俩喝后,好有力气逃跑。对此,哥哥不明就里,端起来就喝。
谁知,妹妹却痛心地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还有活命的机会,有必要再尝尝肉的滋味吗?”
闻听此言,哥哥很是羞惭,撂下汤碗,再也不看肉汤一眼。
▲“孔融之死”小人书封面
很快,兄妹俩的一举一动,就被曹操的眼线给汇报了回去,也更加坚定了曹操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不久,一队如狼似虎的士卒便冲进了这个亲戚的家里,吓得哥哥忐忑不安,捏着棋子的手都有些微微打颤。
见此,妹妹安慰哥哥道:“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于是,哥哥再也不感到害怕,遂与妹妹安坐下棋,神色从容,就等着士卒来捉拿,来砍自己的头。
这一幕,不但让围观者黯然落泪,甚至还感动了前来捉拿兄妹俩的军官。
结果,军官将这一幕如实报告给了曹操,一向心狠手辣的曹操,居然被兄弟俩的气节所折服,从而放过了这对兄妹,这也是孔融家仅存的两个幸运儿。
后来,哥哥不知动向,而妹妹孔氏则嫁给了羊衜(羊徽瑜和羊祜的父母,但二人却为继妻蔡氏所生)。
也可以说,孔融一门刚烈之举正应了文天祥临终前的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所以说,儒家的思想并不“懦弱”,反而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般的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