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汉朝只是徒有虚名?学者:甚至更低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汉朝只是徒有虚名?学者:甚至更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553 更新时间:2024/1/25 7:59:22

古语有言:“丞者,承也。相,助也。”

丞相的本职即为上承王命,助理万机。

秦朝建立后,丞相统领百官的权力更是被制度化。

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也正因此,丞相在一定时期内的权力、名称及等级变化,都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内王朝政治生态的发展情况。

如在西汉时期,诸侯王国的丞相就发生了从权同中央到徒有虚名的转变。

王相制度也由兴盛走向衰亡。

在这其中,汉中央朝廷是转变的主要推手。

而这种转变的背后,更意味着一个与汉之存亡有关的重大问题。

即,王国问题的解决。

追本溯源:王相制度与王国问题的由来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各方势力逐鹿中原。

在这期间,六国旧贵等相继复立,建立政权,恢复战国旧统。

其中就有王国相制。

如,陈胜吴广等人立“张楚”,袭楚旧制,拜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上柱国”者,“相国”也,亦是相的一种形式。

又有陈胜部下武臣复赵,自立为王,命张耳、召骚二人为左、右丞相。

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严格说来,相国、丞相和相是有区别的。

但是鉴于当时“相”者意义相近,皆是以重臣为诸王副手,所以一概论之。

六国复相,上继战国以降的相制传统,下楚汉诸侯王相制度的传承。

其更是反秦势力内部各政权,都拥有政治独立性的一种象征。

此后,伐秦之战胜利。

虽然先定关中的是刘邦,但碍于项羽实力更强,只能由他主导分封诸王。

最终,刘邦得汉中巴蜀等地,被封为汉王。

但项羽分封并未改变各国政权独立的特征。

不久,身处齐地、手握重兵却未得封王的田荣率先起兵反楚。

刘邦紧接其后攻楚。

至此,楚汉之争爆发。

各诸侯或联楚或盟汉,形成了不同的军事同盟。

楚汉相争时,项羽任用同姓贵族为相。

而刘邦则全然不同。

他在联盟内设置了许多异姓相国和丞相,还打破了战国以来将相分职的传统。

此时的王国丞相,多为武将出身。

他们所拥有的权力也超出了相职应有范围。

此举也确实为刘邦破楚立汉,起到积极作用。

毕竟相国之位,自战国以来尊贵尤甚。

刘邦用以委臣,一来笼络人心,表明君王对臣下的看重,二来赋予其总领军政的特殊权力,便于征兵收赋等举措。

甚至有时能防止诸侯势力过大,起到监军之责。

只是这种特殊制度背后,反映的是刘邦为了逆转颓势,做出的退让。

相国已是当时最为尊贵的官职。

可战时以将为相,而定天下后又该如何奖赏?

刘邦实际允诺的,是灭楚后分封诸王。

这也为后来困扰西汉中央统治者多年的“王国问题”埋下了伏笔。

剑有双刃:王相制度对汉中央的弊与利

战时的将相合一制度,有力地帮助刘邦建立起西汉王朝。

但正所谓“剑有双刃,事有利弊”。

此后,王相制度却对汉中央及王国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

汉五年正月,霸王已死,汉业功成。

在诸王的推举下,刘邦登帝位。

根据《史记》记载,同月,刘邦正式确立了各诸侯王的封地。

“皇帝曰义帝无后,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

值得一提的是,汉虽定都关洛地区,但收回了东边的齐地。

这实际是汉中央为牵制诸侯所做的安排。

亦可看出刘邦对旧时臣属如今王侯的戒备。

而在诸王眼里,践祚的刘邦,此时依旧不过是那个领导他们伐秦打天下、可与之平起平坐的汉王而已。

况且,他们之间有功成封王的约定。

所以即使刘邦称帝,异姓诸侯王在对于王国丞相及官职任免的问题上,依旧拥有独立自主权。

而各国丞相也常常以本国利益为先。

此时的王相制度,实际是在为王国问题的产生发展推波助澜。

如,黥布当时被封到了淮南。

此地战国时属楚地。

于是,他便从楚制,设置了上柱国一职,即淮南之相。

而后,黥布反,其相亦随其而反。

不仅如此,赵相贯高,因为看见赵王张敖受辱,也想要密谋杀掉皇帝刘邦。

最后事泄和赵王一同被押往长安。

随着西汉王国问题的频频爆发,西汉开始翦除异姓王,同时分封同姓。

王相制度与王相的任免也随之发生转变。

为了控制局势,汉中央为不断新封的同姓诸侯派遣相国、丞相等以辅政监国。

如,刘邦曾立长子刘肥为齐王,以曹参为相国;曾徙代王如意为赵王,以陈豨为相国、周昌为丞相。

由此形成了一种强相辅幼王的政治结构。

同时,这也意味着,各地诸侯不能再自由地任免丞相。

王相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高祖末年,据《汉书》载,“时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众官,如汉朝,汉独为置丞相。”

当时,各诸侯国的官吏制度都和汉中央一模一样。

诸侯自由任免百官,但唯有丞相一职必须由中央任免。

此时的王国丞相,就像一块由汉中央放置在各诸侯国权力枢纽间用来定风波的巨石。

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王国问题再次出现的步伐。

等到惠帝吕后时期,汉中央与诸侯间的关系较为稳定。

王相仍然是一种牵制诸侯的有力工具。

惠帝初年,下令将各诸侯王的“相国”改为“丞相”。

根据前者更显尊贵之意的传统看来,这种易名同样是为了有别中央与地方的尊卑。

吕后逝世时,齐王欲用兵,仍需要齐丞相虎符才能发令。

这说明此时诸王仍受制于相。

而文帝在位时,诸侯年岁渐长,逐渐有摆脱中央限制之意。

如淮南王就曾自恃为帝兄长,僭越法度,驱汉吏而自置丞相。

由于文帝是在宗室大臣的拥戴下即位,故其对诸侯王等多有纵容。

从而进一步增长了诸王的势力与气焰。

与之相对的,此时是王相权力的受限。

若得重用,尚能左右诸王。

不得用者,为了在政治斗争中保全自身,甚至终日无所事事饮酒作乐。

王相制度开始有了衰弱的前兆。

终于,至景帝时,大汉王朝迎来了王国问题的再一次爆发。

徒剩虚名:王相制度的终结与王国问题的解决

景帝在位时,汉朝爆发了自建国以来最大的同姓诸侯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位同姓诸侯王,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数十万,矛头直指长安。

期间,王相制度对止叛起到了一定作用。

如淮南王也曾想要发兵参与叛乱,被淮南王相用计换取领兵权守城不出,以示向汉,淮南才得以保留。

此外,还有戊、赵等国的王相。

在其王通吴谋反时,他们极力强谏,试图阻止谋叛,最后都死于王令下。

七国之乱后,汉朝统治者开始通过易名降权的方式,从制度上削弱王相。

其原因有二。

一是汉中央希望从诸侯官制入手。

通过改革官制削弱王国势力,以平息消弭王国问题。

二是在七国之乱中,王相制度已经充分暴露了自身的衰弱之势。

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大大降低。

所以景帝在位时,下令收回诸侯治民权,仅让其食租税。

他还把诸侯的丞相改为相,并改王相金印为银印,降秩至二千石。

从而削弱了诸侯王和王相的地位和权力。

武帝时,汉中央继续加大对诸侯的控制,行推恩令,设左官律,更任用儒生为诸侯王相。

其用儒家“大一统”思想教化诸王,以达到用思想控制诸侯国的政治需求。

如董仲舒就曾做过胶西相、江都相。

此后,各王再无力与中央对抗。

虽有淮南叛乱,但不过只是“小打小闹”,难以对汉造成威胁。

汉元帝时,诸侯相的地位被降低在中央官吏体系的郡守之下。

而至成帝时,王相连辅王的权力都已经消退。

据《汉书》记载,“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

此时的诸侯王相只有一个名称存在,不再统官辅王,徒留虚名。

诸侯王封地也变更为郡县化的管理模式。

随着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西汉的王相制度也走到了终点。

结语

纵观西汉历史,从楚汉相争时的“将相合一”、同姓王时期的“强相辅幼王”到最后“令相治民如太守”。

不同时期下的王相制度对王国问题的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反过来,王国问题的逐步解决也促使王相制度发生改变。

归根结底,王国丞相的存在就是为了辅佐诸侯王,分担事权。

无诸侯王也自然不会有王相存在的意义。

而裂土封王作为一种落后趋向,用历史的眼光看来,其违反了历史发展潮流,注定难以长期延续。

王相制度也终有走向消亡的一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吕布和曹营六将两次对阵,表面上都是逃走,其中暗藏什么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破吕布》中,吕布曾和曹营六将两次对阵,虽然表面上都是逃走,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暗藏什么玄机?吕布第一次和曹营六将对阵曹操带领大军从徐州战场返回,经过艰苦作战,杀死吕布手下大将薛兰、李封,收复兖州,于是进军濮阳。在濮阳城外,曹操和吕布两军对战,曹操便先后派出

  • 官渡之战时,曹操听说孙策攻打许都,为何不回军以防万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北方第一强者袁绍并不喜欢曹操。公元199年,他集结10万精锐要灭掉曹操。曹操立即北上迎敌。袁绍和曹操在北方交战,拖住了曹操的大部分兵力。这时候如果南方有人趁机同时对曹操下手,曹操就会被夹在中间吃亏,十分危险。南方有势力的诸侯,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孙策。刘表胸无大志,不敢得罪曹操。他

  • 《左传》故事楚国扩张路之不意而至的小姨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中国式婚礼之大红色楚文王正愁找不到扩张的理由呢,送上门的肉怎么能不吃,于是,九月,派兵攻打息国,息国求救,蔡国并不知道息和楚国的阴谋,于是派兵营救。楚国按照计划攻打蔡国,在莘击败了蔡国,并且将蔡哀侯俘虏,带回了楚国。[var1]息夫人息妫像蔡哀侯在楚国,一直记恨着息国,便对楚文王说息妫是

  • 《左传》故事晋国再次内乱的源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66年,骊姬很受宠爱,想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于是贿赂晋献公的宠臣梁五和东关嬖五,让他们对献公说:“曲沃,是国君的宗邑。蒲与南屈北屈,是国君的边疆重镇。不可以让这几个城池没有主人。宗邑没有主人,百姓不会尊重您的权威。边疆没有主人,就会让戎狄虎视眈眈。戎狄虎视眈眈,百姓轻视

  • 三国正面对决,有哪些人能击败赵云?数来数去也就这3人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时有谁能打赢赵云,三国赵云单挑记录,三国赵云实力排行榜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猛将虽多,但数来数去,能和赵云排名在同一档次的猛将,也就以下10人而已!所以说,要想知道谁能击败赵云,我们只需要把赵云和这10人拿来对比一下即可!一、吕布战赵云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公认的天下第一猛将,其战斗力之强,就算是关羽张飞联手都没办法占据上风!后来的濮阳之战中,罗贯中更是借

  • 读完商鞅变法与吴起改革,我终于知道,原来法家都是精致利己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起变法的故事简短,法家如何评判商鞅变法,商鞅老师是吴起吗

    商鞅对于吴起的抄袭[var1] 商鞅变法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从“徙木立信”说起吧,这看起来是原创吧?但却不是的,因为在好几十年之前,这一招就已经被吴起玩过了。 吴起在魏国做将军对军队进行改革的时候就曾经做过了一次“车辕立信”。那个时候的吴起下达了一条命令在城北树立了一根车

  • 东汉两位外戚将领,收复西域、平定匈奴,和窦太后都有血缘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论汉朝的外戚将领,西汉有卫青、霍去病,创造了收复河西封狼居胥的壮举,成为华夏武将对外反侵略战争的最高荣誉。即便汉武帝后期颇具争议的李广利也有攻克大宛,平定西域之功劳。进入东汉,汉明帝到汉和帝时期又出现两名外戚将领。他们和西汉的著名皇后窦漪房有血缘关系,他们的名字就是窦宪和窦固。上图_ 窦固(?~88

  • 打败匈奴的汉朝哪位英雄比霍去病还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对抗匈奴11位名将,岳飞评价卫青和霍去病,霍去病丑照和霍去病帅照

    汉朝的强大深入人心,就连当时的罗马帝国都对“汉人”十分钦佩,因为汉朝的人强大。大汉的强弱,是靠军队的战斗力。汉朝的很多名将,总会被拿来和他们比较。有人认为,韩信作为西汉的开国英雄,兵家四圣之一,这样一个用兵如神的人,无愧于战神的称号。但是小编觉得,韩信当年是没有机会去对抗匈奴的。即便他出手了,韩信带

  • 任见:匠心巧工的唐代茶器(a)【原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茶圣”陆羽在他的著名散文《茶经》里,专门列出了“茶器”章节“七之器”。陆羽《茶经》中关于“器”的描述,规范和左右了整个唐代的茶器生产与应用,不啻为茶器之“经”。陆羽分茶器为七大类,共二十余件。第一类是生火、烧水和煮茶的器具,有风炉、莒、炭栖、火箧、鍑、交床、竹夹、承灰。“风炉”,专用的煮茶炉,

  • 博士要求秦始皇与臣子平分天下,李斯:读书读傻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群臣。酒过三巡,按照惯例,该是臣子们称赞皇帝丰功伟绩的时候了。仆射周青臣反应最快,第一个站起来拍马屁:“以前咱们秦国不过千里之地,全靠陛下英明神武,驱逐蛮夷,平定海内,才有了这大秦盛世,所以啊,咱们陛下是有史以来最圣明的君王。”秦始皇嘴上说着“哪里哪里,都是众卿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