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读完商鞅变法与吴起改革,我终于知道,原来法家都是精致利己主义

读完商鞅变法与吴起改革,我终于知道,原来法家都是精致利己主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182 更新时间:2024/1/24 20:19:33

商鞅对于吴起的抄袭

[var1]

商鞅变法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从“徙木立信”说起吧,这看起来是原创吧?但却不是的,因为在好几十年之前,这一招就已经被吴起玩过了。

吴起在魏国做将军对军队进行改革的时候就曾经做过了一次“车辕立信”。那个时候的吴起下达了一条命令在城北树立了一根车辕,然后说谁可以将这根车辕搬到南门外,就重重赏赐。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官府在开玩笑,因为之前的魏国官府朝令夕改,根本就没有诚信可言,所以很久都没有人愿意相信命令去搬这根车辕,最后是一个傻乎乎的魏武卒去搬了这根车辕到了南门之外,吴起当场就兑换了承诺,并且重加赏赐。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是将车辕换成了木头。

[var1]

商鞅变法在“重建官府威信”这方面完全就是对前辈吴起毫不客气地抄袭,结果还很成功。至于变法的其他方面,和吴起到楚国之后的变法内容几乎也是一模一样。比如商鞅对于秦国地方政治的划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将秦国全国划分为了31个县,建立从秦王中央直接到达地方的集权制度。

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楚国,最早的也是在楚国变法之后全面实行。后来商鞅为了打击秦国的旧贵族势力,取消了秦国的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鼓励耕田作战,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些办法和行政命令都是吴起在楚国做过的事情,只不过幸运的是商鞅选对国家成功了,吴起选错国家失败了。

吴起是不是精致利己主义

[var1]

史书之中记载吴起是鲁国人,真的是不巧,鲁国这个地方挺能出人才的,文有孔子,武有吴子

吴起在鲁国的时候娶了一个齐国女子做老婆,后来齐国和鲁国打仗的时候,鲁国接连失败,吴起当时因为善于打仗,军事无敌而出名,就有人给鲁公推荐吴起,让吴起带领鲁国军队对抗齐国,一定可以取得胜利,可是这个时候的鲁公却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因为吴起老婆是齐国人,鲁公就怀疑吴起会向着自己老婆的母国。

吴起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觉得妻子的国籍成为了自己走向仕途的一个障碍,所以就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一手提着妻子的头颅去见鲁国君王,以表达自己的忠心,后来的鲁公果然相信了吴起,把鲁国的军队都交给了吴起,吴起也不负众望的击败了齐国,取得了胜利。

其实这个时候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这是一个千古难以解答的问题,吴起用自己妻子的头颅换前途到底是不是一种功利主义呢?

[var1]

其实这个怀疑一点都没有错,法家从本质上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法家思想有两个中心点, 第一个中心点则是完全为自己服务,为了自己的利益上升,可以牺牲周围的一切人和物;第二个中心点是一切为了君主国家服务。

把整个国家的老百姓都当成是君主国家的机器,通过严酷的刑法把老百姓都只会生产作战的机器人,整个国家也就成为了高效率的运转机器。

儒家之中的思想认为全国百姓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是为了民众的利益而存在的。但法家则是不同,法家认为民众是为了国家存在下去而服务的,有困难的时候就让百姓效死力,国家统一安定的时候就让百姓做苦力。百姓对于国家有什么用处呢?战争的时候可以献出生命,和平的时候献出自己的劳动力,这就是法家。

吴起背后的法儒之争

[var1]

如果说同时代荀子代表的是儒家,那吴起商鞅这些人代表的就是法家。法家对于个人和国家当然是有很大好处的,国家的强盛和统一从来都离不开法家, 儒家的那一套很多时候都只能是说说而已,这种说说说多了下面的人也就信了,但的确儒家的思想是好的,但好的不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法家之中认为治理百姓就要像家长照顾婴儿一样,只有无知的人才什么事情都求助于民众,专业的事情自然是有专业的人进行专业分工的。所以吴起在魏国、楚国做的事情就是要百姓吃小苦来谋求更长远的利益,“牺牲一代人的幸福换取国家的强盛崛起”。

如果治理国家大事,处理国际争端的时候都咨询百姓的意见,那国家就会陷入到混乱之中。

[var1]

不过荀子改革之后的新儒家还是不错的,新儒家吸收了很多其他学派之中的正确思想。比如战国中期的荀子学派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

这句话放到现代国家之中就是说中产阶级是整个国家的稳定极其,他们有不大不小的资产,所以中产阶级是整个国家之中最在乎国家存亡的一批人。

可如果这批人失去了自己的固定资产之后,那就会形成一种“光脚不怕穿鞋的”局面。秦汉两朝因为李斯作为荀子学徒同时兼顾法家传人进入关中发展,所以关中地方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无论是秦朝和汉朝,打仗的时候,第一时间征伐的都是那一批光脚的,打不赢之后第二批征伐的就是有一定资产的“良家子”。

结语

法家和儒家到最后到底谁胜利呢?从各个朝代的实际情况上来看的话,儒家赢得了面子,而法家则是赢得了里子。

我们都知道汉朝之后的中国各个朝代,治理国家的原则,那就是诸子百家思想一起使用,从来都不单一地使用某种思想治国。

单一的偏重法家,就会如同秦朝一样亡国,单一的偏重儒家,就会像汉元帝一样使得大汉衰弱。唯有霸王道之杂之,国家才能强盛如斯。

更多文章

  • 东汉两位外戚将领,收复西域、平定匈奴,和窦太后都有血缘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论汉朝的外戚将领,西汉有卫青、霍去病,创造了收复河西封狼居胥的壮举,成为华夏武将对外反侵略战争的最高荣誉。即便汉武帝后期颇具争议的李广利也有攻克大宛,平定西域之功劳。进入东汉,汉明帝到汉和帝时期又出现两名外戚将领。他们和西汉的著名皇后窦漪房有血缘关系,他们的名字就是窦宪和窦固。上图_ 窦固(?~88

  • 打败匈奴的汉朝哪位英雄比霍去病还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对抗匈奴11位名将,岳飞评价卫青和霍去病,霍去病丑照和霍去病帅照

    汉朝的强大深入人心,就连当时的罗马帝国都对“汉人”十分钦佩,因为汉朝的人强大。大汉的强弱,是靠军队的战斗力。汉朝的很多名将,总会被拿来和他们比较。有人认为,韩信作为西汉的开国英雄,兵家四圣之一,这样一个用兵如神的人,无愧于战神的称号。但是小编觉得,韩信当年是没有机会去对抗匈奴的。即便他出手了,韩信带

  • 任见:匠心巧工的唐代茶器(a)【原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茶圣”陆羽在他的著名散文《茶经》里,专门列出了“茶器”章节“七之器”。陆羽《茶经》中关于“器”的描述,规范和左右了整个唐代的茶器生产与应用,不啻为茶器之“经”。陆羽分茶器为七大类,共二十余件。第一类是生火、烧水和煮茶的器具,有风炉、莒、炭栖、火箧、鍑、交床、竹夹、承灰。“风炉”,专用的煮茶炉,

  • 博士要求秦始皇与臣子平分天下,李斯:读书读傻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群臣。酒过三巡,按照惯例,该是臣子们称赞皇帝丰功伟绩的时候了。仆射周青臣反应最快,第一个站起来拍马屁:“以前咱们秦国不过千里之地,全靠陛下英明神武,驱逐蛮夷,平定海内,才有了这大秦盛世,所以啊,咱们陛下是有史以来最圣明的君王。”秦始皇嘴上说着“哪里哪里,都是众卿的功

  • 一张图了解晋朝和宋朝到底有多相似! 除了秦朝和隋朝这两个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秦朝和隋朝这两个王朝的相似度很高之外,其实晋朝和宋朝的相似度也非常高。比如,两者都结束了分裂局面,都是篡位建国,又都亡于少数民族入侵,皇族南渡又都重新建立政权,又都数次北伐而皆不成功。相比之下,存国154年的两晋和存国长达319年的两宋相比,晋朝的存在感确实低了好多。不过,这两个朝代在很多人心中

  • 陈平前后投效了三位主公,为什么刘邦还会重用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秦朝末年,有这样一个人,他先后投靠魏王、项羽、刘邦,最后却封侯拜相,他就是西汉的开国功臣陈平。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人,刘邦为什么还会如此地重用他呢?这就要从一件事说起。 陈平刚投靠刘邦时,在朋友的引荐下,很快就见到了刘邦。两人相谈甚欢,畅谈天下大势。刘邦于是破例任命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并让他

  • 唐高祖李渊七叔李蔚,及其后代子孙,在唐朝留下的历史痕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看看他的后代子孙,在隋唐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 李蔚有两子,一子李安,一子李哲。 第一:李安,字玄德,史载非常帅气,善于骑射,有武艺,在北周天和年间,起家右侍上士,这个职位可是皇帝的亲信才能干的,不仅要负责皇帝寝宫的安全,而且在皇帝出行时,要做近身保镖,护卫在皇帝身侧。父亲死后袭爵襄武县公,出任仪

  • 汉武帝用极大代价惨胜匈奴,到底有啥意义呢?答案令人沉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霍去病和卫不疑,让人不得不说起的就是他们投入一生的事业,就是由他们带兵代表汉朝与游牧民族--匈奴作战。根据史料记载,在经年累月的战争中,一项以凶悍著称的匈奴虽然被赶回了他们的老巢--环境恶劣、生存环境极其艰苦的漠北草原。但是就汉朝方面而言,这些战争带给他们的也是死伤无数,以现在的人员伤亡看来,甚

  • 令隋唐都头疼的“突厥”,是现在哪个民族?如今让世界都头疼不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旧唐书》中,曾这样描述隋朝大业年间的突厥。疆域广阔,陈兵百万,其实力之盛,也无怪乎其强大会被称赞是北方异族中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了。事实上,对于“突厥”的记载就连突厥这个词也是直到540年才出现于中国的史册之中。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的是突厥给中原王朝确实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这一点上,就连隋、唐两大王

  • 曹丕让曹植对着两头牛做诗,并且不能出现牛字,最终成就千古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曹丕甚至以曹植对曹操不敬的理由逼迫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歌。然而曹丕没有想到的是,曹植真的做到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步诗》,并流传千古。曹丕听完之后,心中感慨万分,并且因为曹植达到了曹丕的要求,无奈之下,曹丕只能暂时放过曹植。然而,曹丕虽然不再想要杀了曹植,但是也没有想要这样就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