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商鞅变法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从“徙木立信”说起吧,这看起来是原创吧?但却不是的,因为在好几十年之前,这一招就已经被吴起玩过了。
吴起在魏国做将军对军队进行改革的时候就曾经做过了一次“车辕立信”。那个时候的吴起下达了一条命令在城北树立了一根车辕,然后说谁可以将这根车辕搬到南门外,就重重赏赐。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官府在开玩笑,因为之前的魏国官府朝令夕改,根本就没有诚信可言,所以很久都没有人愿意相信命令去搬这根车辕,最后是一个傻乎乎的魏武卒去搬了这根车辕到了南门之外,吴起当场就兑换了承诺,并且重加赏赐。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是将车辕换成了木头。
[var1]
商鞅变法在“重建官府威信”这方面完全就是对前辈吴起毫不客气地抄袭,结果还很成功。至于变法的其他方面,和吴起到楚国之后的变法内容几乎也是一模一样。比如商鞅对于秦国地方政治的划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将秦国全国划分为了31个县,建立从秦王中央直接到达地方的集权制度。
这种制度最早出现在楚国,最早的也是在楚国变法之后全面实行。后来商鞅为了打击秦国的旧贵族势力,取消了秦国的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鼓励耕田作战,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些办法和行政命令都是吴起在楚国做过的事情,只不过幸运的是商鞅选对国家成功了,吴起选错国家失败了。
吴起是不是精致利己主义
[var1]
史书之中记载吴起是鲁国人,真的是不巧,鲁国这个地方挺能出人才的,文有孔子,武有吴子。
吴起在鲁国的时候娶了一个齐国女子做老婆,后来齐国和鲁国打仗的时候,鲁国接连失败,吴起当时因为善于打仗,军事无敌而出名,就有人给鲁公推荐吴起,让吴起带领鲁国军队对抗齐国,一定可以取得胜利,可是这个时候的鲁公却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因为吴起老婆是齐国人,鲁公就怀疑吴起会向着自己老婆的母国。
吴起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觉得妻子的国籍成为了自己走向仕途的一个障碍,所以就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一手提着妻子的头颅去见鲁国君王,以表达自己的忠心,后来的鲁公果然相信了吴起,把鲁国的军队都交给了吴起,吴起也不负众望的击败了齐国,取得了胜利。
其实这个时候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这是一个千古难以解答的问题,吴起用自己妻子的头颅换前途到底是不是一种功利主义呢?
[var1]
其实这个怀疑一点都没有错,法家从本质上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法家思想有两个中心点, 第一个中心点则是完全为自己服务,为了自己的利益上升,可以牺牲周围的一切人和物;第二个中心点是一切为了君主国家服务。
把整个国家的老百姓都当成是君主国家的机器,通过严酷的刑法把老百姓都只会生产作战的机器人,整个国家也就成为了高效率的运转机器。
儒家之中的思想认为全国百姓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是为了民众的利益而存在的。但法家则是不同,法家认为民众是为了国家存在下去而服务的,有困难的时候就让百姓效死力,国家统一安定的时候就让百姓做苦力。百姓对于国家有什么用处呢?战争的时候可以献出生命,和平的时候献出自己的劳动力,这就是法家。
吴起背后的法儒之争
[var1]
如果说同时代荀子代表的是儒家,那吴起商鞅这些人代表的就是法家。法家对于个人和国家当然是有很大好处的,国家的强盛和统一从来都离不开法家, 儒家的那一套很多时候都只能是说说而已,这种说说说多了下面的人也就信了,但的确儒家的思想是好的,但好的不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法家之中认为治理百姓就要像家长照顾婴儿一样,只有无知的人才什么事情都求助于民众,专业的事情自然是有专业的人进行专业分工的。所以吴起在魏国、楚国做的事情就是要百姓吃小苦来谋求更长远的利益,“牺牲一代人的幸福换取国家的强盛崛起”。
如果治理国家大事,处理国际争端的时候都咨询百姓的意见,那国家就会陷入到混乱之中。
[var1]
不过荀子改革之后的新儒家还是不错的,新儒家吸收了很多其他学派之中的正确思想。比如战国中期的荀子学派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
这句话放到现代国家之中就是说中产阶级是整个国家的稳定极其,他们有不大不小的资产,所以中产阶级是整个国家之中最在乎国家存亡的一批人。
可如果这批人失去了自己的固定资产之后,那就会形成一种“光脚不怕穿鞋的”局面。秦汉两朝因为李斯作为荀子学徒同时兼顾法家传人进入关中发展,所以关中地方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无论是秦朝和汉朝,打仗的时候,第一时间征伐的都是那一批光脚的,打不赢之后第二批征伐的就是有一定资产的“良家子”。
结语
法家和儒家到最后到底谁胜利呢?从各个朝代的实际情况上来看的话,儒家赢得了面子,而法家则是赢得了里子。
我们都知道汉朝之后的中国各个朝代,治理国家的原则,那就是诸子百家思想一起使用,从来都不单一地使用某种思想治国。
单一的偏重法家,就会如同秦朝一样亡国,单一的偏重儒家,就会像汉元帝一样使得大汉衰弱。唯有霸王道之杂之,国家才能强盛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