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厌弃,而是一种赏赐。
履亲王作为康熙帝第十二子,虽说一生中也曾生育过不少儿子,但他的儿子们基本都在几岁时便去世,直到公元1763年他自己离开时,身后已无一子。
因此,乾隆帝便顺水推舟,选择了一位皇子过继给履亲王。
一是为他承继香火,履亲王允裪去世后,留下的一大家子老弱妇女无人照料,一大堆家产无人继承,永珹过去后,可以直接承继他的爵位与财产,虽说再无缘皇位,但从此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富贵王爷,也未尝不可,有些皇子还不一定有这样的待遇。
二是避免争储,康熙朝“九子夺嫡”之事历历在目,皇帝喜欢归喜欢,但太子之位只有一个,与其让众皇子日后为了那把龙椅自相残杀,不如早早的将一些人先送出去,防止惨烈境况再现。
三是为了拉近藩王们与皇室间的关系,曾经的“九子夺嫡”引发了皇室大地震,也让最后的赢家雍正与其他藩王们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乾隆继位后,有意的想缓和皇室与藩王间的关系。
而他所采取的缓和之策,其中一条便是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无子的亲王,虽说被过继的皇子名义上成了别人的儿子,但实际上与龙椅上的人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这比起原来宗室与皇帝的关系,可就亲近多了。
但奇怪的是,永珹作为皇四子,是这些儿子中年纪最大的,名副其实的皇长子,为何乾隆帝要选择他过继,而不选择其他年纪更小一些的儿子呢?
时间来到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履亲王去世,乾隆要挑选皇子过继给他的这一年,此时的乾隆膝下只有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五子永琰。
而乾隆之所以会挑选皇四子永珹过继,其实也事出有因。
其一,这四个儿子中,只有永珹的母亲出身最为低微,在偌大的后宫中,既无背景也无身份,且也已早早离世。除了永珹外,其他三人的母亲都尚在人世,如果挑选他们中的任何一人,想必都会掀起宫斗的腥风血雨,这不是乾隆愿意见到的。
其二,皇五子永琪博学多才,深得乾隆喜爱,据记载,乾隆曾一度想把皇位传给他,若不是英年早逝,恐怕也没嘉庆皇帝什么事了,这样优秀的皇位继承人,乾隆帝怎么会舍得将他过继给别人?
而皇十二子永璂,其生母为皇后乌拉那拉氏,按身份来看的话,永璂是名正言顺的嫡子,自然没有将嫡子过继给别人的道理。
最后是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要知道,虽然这时候乾隆还并未有立他为太子的想法,但他的母亲可是乾隆的宠妃令妃,按照乾隆爱屋及乌的性格,也不会将她的儿子去过继给别人。
这样一来,也就只有皇四子永珹是最合适的人选,况且他本身能力也一般,去亲王府承继爵位反而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