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使用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门,却让西晋走向末路

魏国使用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门,却让西晋走向末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566 更新时间:2024/1/31 9:45:13

[var1]

曹丕废掉汉献帝,禅让登基之后,面临着一个不得不急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魏国高门世族与寒门士子之间尖锐的矛盾。

于是,曹丕召集心腹商议,最终采纳了尚书令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中正制,来打破朝廷官员的任免由世族豪强来把控的局面。

[var1]

那么何为九品中正制呢?为何九品中正制明明初衷是好的,最终却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门的结果?它对西晋的影响又是如何的呢?

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农民是天下之本,东汉末年,连年天灾、农田颗粒无收,加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饿殍遍野。

[var1]

大汉朝廷此时由宦官把控,数十年之内频频更换皇帝,官员们则耽于享乐,鲜少有人去管百姓们的死活,百姓们在这样的统治下,活不下去了,最终在爆发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规模大、人数多,很快就使得京师震动,为了消灭黄巾起义,朝廷让各州郡各自募兵,黄巾起义随之被消灭。

虽然黄巾起义被消灭,但是大汉朝经此一击,也彻底失去了对各个地方的控制力。也为日后埋下了各地豪强割据,天下更乱的种子。

[var1]

天下豪强并起,数十年之内,相互征伐,势力强大的吞并消灭势力弱小的,虽然依旧遵奉汉朝的皇帝,但是汉朝的皇帝已经是有名无实的了。

后来,豪强割据,渐渐地变成了三股势力,分别是以曹家为首的魏国,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和以孙家为首的吴国。

又后来,汉朝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被废,魏王曹丕成为了皇帝,对外,他终生都在攻打蜀汉和吴国,对内,他也加紧了中央集权的收拢。

[var1]

首先,他就要解决豪强世族和寒门士子之间尖锐的矛盾,巩固皇帝对官员们的控制。

说起来,曹丕的父亲曹操也是借着消灭黄巾起义发展起来的豪强之一,只是那时,他的力量尚小,若想不被其它势力消灭,就需要强有力的支持。

正好,处在乱世之中的豪门大族需要有兵权的人保证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曹操的手中恰好有一些兵力,他也需要好门大族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还有财力对他进行支持。于是,曹操和属地的豪门大族们进行了合作。

[var1]

曹操在得到豪门大族的支持之后,又勤于练兵,身边人才济济,在他的指挥下,他吞并消灭了其它势力,地盘越来越大。

虽然赤壁之败,给了他严重的打击,但好在他意志坚定,时刻准备着再下江南,以待时机灭掉势力已成的刘备一方和盘踞江东已久的孙权一方。

奈何,雄心尚在,却是屡屡失败,就连他自己最终也因病体缠绵,死在了大业未成的路上。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不再想遵奉早已名不副实的汉献帝,于是废了他,自己做了皇帝。

[var1]

由于此前,曹操起家,离不开豪门大族的支持,儿子曹丕称帝后,一时间也轻易动不得对皇权威胁重大的豪门大族。

可是,由于豪门大族得子弟们此时已经渗透魏国得个个角落,出身寒门得士子又有才能的士子们,鲜少有机会进入中央出任高职,出于种种考虑,曹丕召集自己心腹们商议对策。

尚书令陈群提出了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详述了九品中正制的具体计划和带来的好处。曹丕听后,觉得可以实行,由此,九品中正制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实施九品中正制

那么,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

[var1]

首先,从历史地位上来说,九品中正制它上承两汉的察举制,下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

两汉察举制是西汉和东汉的时候,由地方举荐品德良好、才学优秀,经中央批准,出任朝廷官职的士子们。

但是,后来,朝廷官员的选拔逐渐由地方豪强们所控制,对于出身寒门却有真才实学的士子们而言,这种现象根本不公平,于是地方豪强和寒门士子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

[var1]

到了曹丕当政的初期,这种矛盾到达了快要爆发的地步,为了政权的稳定,诞生了九品中正制。

最初,九品中正制在曹魏政权里还是良好地运行了一段时间的。所谓中正,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由各州郡官员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大中正必须是中央里德高望重,才能出众的在职官员。

[var1]

因为这个最大的中正官,不仅需要有品评天下各州郡士子的能力,而且还需要保证自身廉洁公正,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出任这一职位的。

除了中央,各州郡也会有一个相应级别的大中正,不同的是,品评的是所属州郡的才子的品行和能力。

在大中正之下还设有小中正,大小中正一起,将各州郡才子进行品评,将他们的姓名、出身、品行、才能汇编成册。

[var1]

然后再根据士子们的情况分成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将名册送到中央,经由中央里最大的中正官呈送给皇帝,然后皇帝再对这些甄选出来的才子们进行官职分配。

在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虽然要综合考虑家世和品行,但是更重才能,寒门士子才能出众者有很大的机会进入中央,出任高官,豪门子弟,才能不佳者,出任较低的官职。的确缓和了寒门士子和豪门世族之间的矛盾。但是时间久了,九品中正制逐渐变味儿。

因为,并没有彻底不让豪门子弟出任仕途,豪门子弟们做官之后,利用自身的资源,互相联系,结成姻亲,加上魏国后期,明智的皇帝皆是短命者居多,朝廷的权力由司马家族把控。

[var1]

司马家族后来废掉了曹魏的皇帝,成立了自己的西晋政权,也彻底消灭了蜀汉和吴国这两个外在敌人。

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如果说豪门大族,只能在地方上施展自己的影响力,那么,西晋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门阀世家,则掌握了中央朝廷的权力,连皇帝的废立都由他们操控,可谓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

[var1]

在门阀世家的操控下,九品中正制也彻底沦为世家控制官员的有利武器,世家子弟即使没有真才实学也能凭借雄厚的家世,出任中央高官。

而寒门子弟,就是有再高的才能也只能在地方或者朝中低级官职上终老一生,永无出头之日。

更有甚者,寒门士子放弃仕途,投入世家做了幕僚和门客,只能供世家驱使和为世家壮大自身实力服务,他们的才能再也无法在正确的地方发挥。另一些有才能的寒族士子,面对污浊的吏治,心灰意冷,挂冠而去。

[var1]

靠着家世庇护得到高官的世家子弟,有一些真心为国家为人民做事,但这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奢靡成风、攀比斗富。

西晋对外战争连连失利、内部官员选拨混乱、百姓又遭遇连年天灾、流离失所,未经多少年,西晋的国力渐渐耗尽,最终灭亡。

西晋之后,又是数年混战,到了隋唐时期,天下重归一统,隋朝和唐朝吸取了九品中正制失败的教训,又产生了新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相比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更为完善,还增加了殿试和武举。

[var1]

试想一下,没有才学的人,如何过得了皇帝亲自把关的殿试呢?弄虚作假,就要担上欺君之罪,后果很严重的。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产生的理由、精彩的过程和最终废弃的原因,作为后辈的我们,需要慎之又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实际,更好的创造一个更为美好的明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谁娶了小乔?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也出了不少美女,其中就有大乔和小乔两姐妹。“铜雀春深锁二乔”是曹操心心念念的女人,可想而知她的容貌有多么出众。大乔和小乔是乔公的女儿。大乔被孙策娶为妃子,与孙策十分恩爱。孙策遇刺后,他陪着孙策一起死。欲与夫同归于尽,而孙权年少。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孙权终于长大成人,建立了吴国。小乔作为妹妹嫁给

  • 黄忠临终前,刘备冷冷地说了12个字,赵云听后想回常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黄忠在三国演义中,黄忠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型猛将,倒不是说黄忠越老越能打,而是他的职位是越老混得越高!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曾让关羽去进攻长沙郡,而镇守长沙城的猛将,便是黄忠!当时的黄忠已经年近六旬了,所以关羽对黄忠非常轻视,认为黄忠不堪一战,结果在和黄忠的正面单挑过程中,关羽竟然一百回合拿不下黄忠,可见

  • 三国时期的名人墓葬-魏国篇,曹操真的有七十二疑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十大未解之谜曹操,七十二疑冢是什么意思,曹操疑冢

    [var1] 曹操墓 安阳高陵,又称曹操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生前一向勤俭治国。史书成死后也要求简葬。而从高陵出土的文物来看也验证了这点。三国演义上称,曹操为防止有人盗掘他的陵墓,特意让人设七十二疑冢。真假未可知,但是早在明末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里,就有对曹操墓的记载。原

  • 十六国羌人建立的后秦政权是怎么消亡?姚氏皇族的结局又是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慕容鲜卑的老皇帝死了,他征伐南燕,赢了。如今,羌人的老皇帝也死了,他的目标又锁定后秦。后秦屡次收留东晋逃犯,刘裕心里很不爽,只是时机未到,没有出手。义熙十二年(416年),后秦皇帝姚兴去世,幼主姚泓继位,后秦国内发生内乱。刘裕认为时机成熟了,趁机率兵西征。[var1]姚兴是羌人,但他却崇尚汉文化,以

  • 魏延和陈式违令战败,诸葛亮为何杀陈式,而不杀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延个人简介,魏延为何不早杀诸葛亮,魏延传

    在这期间,魏延和陈式不听命令,擅自进兵,邓芝苦劝,两人就是不听,陈式说,丞相如果多谋,也不会丢失街亭了;魏延说,如果丞相听我的,兵出子午谷,别说长安,就是洛阳也占了。结果,魏延和陈式擅自进兵遭到惨败。诸葛亮要斩陈式,陈式说,是魏延让我进兵的,诸葛亮说,是魏延救了你,你反而攀他,随即下令将陈式斩首。这

  • 秃发鲜卑当时的确是晋国的一大威胁 自东汉以来,一直为汉朝头疼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汉末年鲜卑势力范围,秃发傉檀简介,秃发姓氏现在还有吗

    自东汉以来,一直为汉朝头疼的匈奴问题突然得到了彻底的解决,除了汉光武帝对匈奴一直采取怀柔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那年在匈奴领地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这场大旱持续一年多,赤地千里,草木尽枯,匈奴赖以生存的草原变成了焦土。无法生存的匈奴只得离开那里,一部分匈奴南迁归附了汉朝,另一部分西去,给欧洲人带去了

  • 赵云的战斗力,在三国算什么水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事情,这个事情非常的经典,也就是我们经常会提起来的赵云只身一人救主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留言,他的战斗力就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描述,在万千丛之中,这个人凭借着自己的一匹战马和自己的一杆武器,竟然是非常迅速的就进入了人堆之中,这样的一个战斗力,估计在三国之中也就只有你不能够做到了,就算是关

  • 回到秦朝去破案:秦始皇究竟是不是大商人吕不韦的私生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私生子,穿越成秦始皇私生子的小说名字,吕不韦和秦始皇是父子关系吗

    [var1]太史公的自相矛盾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谁,千百年来成为历史学上一桩聚讼纷纭的公案,历史学家们为此一直争论到今天。考察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桩疑案起源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叙述秦始皇的身世说: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

  • 秦始皇为何执着于长生,其身上发生过两件怪事, 可能与之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长生之谜,youtube评论秦始皇长生,秦始皇为什么相信长生不老

    而不仅是在古代神话故事当中,就连我们有过历史记录的秦始皇身上也曾有过非同寻常的事件发生过,号称为始皇帝的秦始皇,在他年老之时便就有着两件非常怪异的事件,而秦始皇在第5次出巡之中神秘死亡,也是否和这两个未知的事件有所关联呢?这我们也只是猜测而已,也并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我们也不曾知晓,而今天我们就来看

  •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人们的餐桌上都能见到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总结,战国时期大臣拿的东西,秦朝标志性东西

    [var1]屈原写到:稻粢穱麦,挐黄粱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鄨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历而不爽些。粔籹蜜饵,有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归反故室,敬而无妨些。——《楚辞·招魂》看了这些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