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礼仪之大,故称夏:夏朝的起源与建立 | 夏(一)

礼仪之大,故称夏:夏朝的起源与建立 | 夏(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241 更新时间:2024/2/3 22:21:43

从夏始祖,到成功治水的大禹,再到雄主,三代人披荆斩棘,奠定了大夏王朝的基业。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舜之时,洪水肆虐,四岳向帝尧推荐鲧,来治理水患。

起初帝尧不许,认为鲧不守族规,好自作主张,一旦将权力交给他,会坏了大事。

可见在帝尧并不喜欢鲧,在尧眼里,鲧属于不听话的臣子。

但众大臣之中,论治水的经验,都比不上鲧,帝尧只好同意让鲧试着整治洪水。

二里头文化 白陶斗笠形器(正面)

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洪水仍泛滥不息。

虽然鲧失败了,但鲧能治水长达九年,说明鲧还是有能力的,如果鲧真的毫无功绩,只怕他干个三年五载就被罢免了。

鲧主要用”障堵“法来治理洪水,并对这种方式加以改进。

一直以来,投入水中的泥、石会被湍急的洪水冲走。

鲧便用“息石息壤"来填洪水。这里的“息壤”具有神话成分,指能不断自我生长的土壤。

后世对“息壤”的解读很多,有“社石”、“青泥”、“膨胀土”等说法。

比较现实的说法是,鲧制作了竹笼或木笼,把泥块和石块装到里面投在水中,以此分流河水。

鲧还将治水的范围扩大到“天下”,为治水实行移民政策,发展“城防工程”。

“夏鲧作城”——《吕氏春秋》

这些举措虽没完全平息水患,想必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亦为之后大禹成功治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里头文化 陶壶

舜代行天子政务时,到四方巡视,见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将其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

鲧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在羽山,不禁引人无限猜想。

舜将鲧流放,这里舜是否有讨好“大老板”尧,顺便铲除异己的想法——毕竟鲧是坚决反对尧传位给舜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仍能从屈原口中窥得其中的冰山一角。

二里头文化 骨猴

《离骚》中说鲧是因为性格“婞直”而身亡的。

“鲧婞直以亡身兮!” ——《离骚》

“婞(xìng)直”是倔强、刚正、直率的意思。

那么鲧到底是做了哪些“婞直”的事,最终导致身死的呢?

他曾在公开场合当着尧的面说: “我就是不当了天下共主,也该坐上这一人之下的位置吧,怎么能把我当成一般诸侯对待呢?”

这样大庭广众的顶撞“上司”,当然会引起尧帝的反感,尧直接给鲧扣了一个想要谋反的罪名。

面对帝尧的指责,鲧更是火大,我只是认为你帝尧办事不公,怎么就成谋反了?鲧一怒之下离开了王城,再也不愿见尧。

后来尧想缓和双方的关系,召见他,他仍不理睬,整天在帝尧直接管理达不到的地方游荡。

“召之不来,仿佯(yáng)于野”——《吕氏春秋》

二里头文化 乳钉纹青铜爵

可当鲧听说帝尧要禅让于舜,传位事关重大,容不得他再意气用事,立刻跑到王城去面见尧帝。

谁知,他开口就是: “不吉利呀!怎么能把天下传给一个普通民众呢?” 。

舜虽是颛顼的后裔,但舜这一代,早已成了地位低微的平民。

在身为贵族的鲧看来,如此“匹夫”怎能担当起天下共主的重任?

尧压根没有理会鲧的发难。不久后,发动军队攻打鲧,并在羽山野外诛杀了鲧。

对于鲧的结局,无论是舜以治水不利为由流放鲧,还是尧因鲧数次违逆自己,而发兵诛杀鲧。

这位放荡不羁、锋芒毕露的治水英雄、大夏始祖——鲧,都以悲剧的形式告别了自己的一生。

二里头文化 玉戈

“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浪化为鱼。”

鲧被杀后,禹对杀父之仇没有表现出一点怨恨的情绪, 反而更加恭敬地侍奉在舜左右。

“禹不敢怨,而反事之。” ——《吕氏春秋》

终于,舜帝召开的一次“四岳会议”上崭露头角,被任命为司空,继承父业,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取得胜利,得益于其正确的策略和刻苦奋斗的精神。

首先,禹把总体的规划和部分的治理相结合。

大禹一路上翻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全国各高山大川的状貌,探究洪患的原因,从全局上把握治水工程,制定治水方略。

禹还积极调动各种力量。

他得到了帝舜麾下主管山林河道的官员——,和主管农业的最高长官——后稷,两人的配合,为治水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大禹又以商部族的始祖——,和当时秦的首领——大费,二人为“左右手”。他们为禹出谋划策的同时,还分别承担了商地与秦地的治水要务。

二里头文化 陶刻槽盆

禹在治水时将“疏导”法,与其父鲧所用的“障堵”法相结合。

大禹治水以疏通为主。《孟子》载,禹疏浚九河,治理济水漯水,引流入海。

禹也没有废弃鲧所用的“障堵”法。《诗经》中多次提到“维禹之绩”,疏是很难留下“遗绩”的, “禹之绩”一般指的是堵留下的堤防。

禹把治水和治山相结合。

《墨子》有言“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说的便是大禹开凿龙门山一事。

二里头文化 玉戚璧

大禹能成功治水,也与他刻苦无私的精神分不开。

《尸子》载,大禹整治洪水,十年都没有回家,手指上没有指甲,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患上了偏瘫,后面的一步无法超过前面的一步,人们称这种走法叫作“禹步”。

后来,“禹步”被巫师、道士神圣化,逐渐演化成祷神仪礼中的一种步法,亦有对大禹刻苦忘私精神的纪念之意。

“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 ——《法言》

二里头文化 陶觚(gū)

禹成为天子以后,依据自然地理与人文特点,将天下“划为九州”,并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制定贡赋等级,史称“禹贡制度”。

禹还彻底解决了“三苗”的问题。趁着有苗内部发生自然灾害之际,禹打出“用天之罚”的名号,征战有苗。这次战役对三苗打击极大,从此三苗势力再也无法与华夏集团抗衡。

夏禹到了晚年时,国势强盛,便大会诸侯于涂山,并诛杀不服从命令的防风氏首领,最后崩驾而葬于会稽山

夏禹一生励精图治,平水患、征三苗、划九州、建贡制,立不世之功,当称得一声“大”禹。

“唯禹之功为大”——《史记》

二里头文化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万世基扃传夏启,百年威德畏轩辕。”

禹死后,启继位。

关于启是如何取得继承权,史料记载不一。

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礼让的继位场景。

《孟子》载,禹向上天举荐伯益,禹死后,益又让位给禹的儿子,自己躲到了箕山之北。当时朝见天子和打官司的人都去启那里,于是启登上王位。

孟子认为“启贤",所以能"继禹之道",这是“天意”所定。

与孟子的“禅让”说不同,《古本竹书纪年》言: “益干启位,启杀之”。

《容成氏》记述的是禹有五子,没有传子,而是选了皋陶,因其“称疾不出而死”;禹又选了益,伯益即将就任,“启于是乎攻益自取”,启夺取了帝位。从此世袭传子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二里头文化 青铜盉(hé)

启即位后,遭到一些盟国的反对。为化解矛盾,争得各国首领的支持,启在钓台召开一次盟会,史称“钧台之享”。

史载启时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就是攻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有扈氏不服从启的命令,启率兵讨伐,在甘激战。这是一场立国之战,有效地维护了“家天下”的制度权威。

至此,夏朝在启的手中进一步走向强盛,中国历史也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二里头文化 白陶斗笠形器(背面)

主要参考资料:

《史记》

《韩非子》

《吕氏春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夏朝如何兴起为何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这就不得不从夏朝的建立者大禹说起了。夏朝的建立者是治水有功的大禹。禹之前有尧、舜两位帝王。相传尧帝在位之时,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洪水滔天,波涛汹涌,侵扰百姓。尧帝就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筑坝拦水,花费整整九年时间,非但没有治理好水患,反而因溃坝而使灾情更重。顺帝继位后,以治水失败的理由将鲧流放至

  • 宋代公为什么要去救周幽王?宋国人在想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幽王击鼓原文及翻译,宋襄公楚庄王简介,幽王简介

    历山烽火台3000多年前,周幽王在这里为宠妃褒姒一笑,竟接受了奸臣郭氏的劝告,与诸侯玩起了“游戏”。周幽王想到了,就立刻做了。他带着褒姒驾车来到历山宫(历山在陕西省临潼县境内),吩咐升起烽火台。火光划破夜空,狼烟冲天,烽火接踵而至。诸侯王得知都城异动,急忙调兵遣将投奔骊山勤王。据史书记载,“马不如鞍

  • 《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姜子牙封神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姜子牙封神能给龙兵封神吗,姜子牙媳妇封神了吗

    纣王在摘星楼自焚而死,成汤彻底灭亡。不一会儿,午门大开,众宫人同侍卫将军、御林士卒洒水献花,焚香拜迎周武王,武王车驾及诸侯起进入九间殿。武王看见殿东边施炮烙之刑的二十根大铜柱,后宫蛇蝎翻腾、骷骸乱滚的虿盆,感叹不已。摘星楼前,余火尚存,烟焰未绝,除纣王外,也有无辜宫人的余骸未烧尽,臭秽难闻。武王吩咐

  • 姜子牙:他们守护理想的样子,真的在发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佛祖让姜子牙动手,答应做万神之主。姜子牙被培养成接班人是必然的。然而他们的理想完全不同。佛祖救人的方式是灭掉狐族,牺牲一部分凡人,姜子牙则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拯救大家。因为小九(苏妲己饰)也是普通人之一,姜子牙不舍得杀她。当他看到九尾体内的女孩时,他犹豫了。当别人告诉他这是狐妖的幻觉时,他仍然持怀疑

  • 商汤灭夏:除了争地盘之外,还有一层意义很少人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但很少有人知道,商汤国的覆灭,不仅仅是一次“逆天改命”的战争,更是一次复仇,一次复国之战,一次为先祖讨回江山的战争。换言之,大禹从商手中抢走了江山,而商又从夏桀手中夺走了江山。按照《夏本纪》的说法,大禹治水泽众,德厚德厚,所以帝舜放弃了自己的儿子,改立大禹为继承人。上个世纪,在国外出土的周初青铜“遂

  • 分封制末路下的十字路口,韩信一生悲剧的时代背景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韩信的发迹史简介,末路姐妹韩信,韩信是何时被重用的

    楚汉相争为这段历史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说楚汉争霸是一局精彩的棋局,而韩信就是这盘大棋的胜负手!他一生经历数十战未尝败绩,人称兵仙,但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最后却兔死狗烹,身死人手,悲惨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韩信,选自《历代名臣像解》我们这篇文章就来探讨一下韩信人生悲剧的原因,以及普通人能从中得到什么经验

  • 为什么说古代封建王朝只推崇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孟子是“贤者”,开启的是教育著书立传的先河间接地得罪古代统治者“独享”资源之专利地位,强调的是“仁政”(人性向善论)也是古代统治者难以接受地认识社会理论,是理想社会的实践者也是古代统治者作为现实主义者所抵触的根本原因,维护的是王道的政治诉求更加让古代统治者认为孟儒过分地强调了人本主义色彩,精神修养与

  • 战国时期七国争霸——秦国老将王剪攻打楚国以自损名号求安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的大业,他召 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秦王先是问大将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 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挾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秦王政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他又问老将王翦; “王将军,你的意见呢?王翦说

  • 《大秦帝国之裂变》不灭秦国就是败?老将军一怒之下交出兵符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夜已深,但中军大营内却灯火通明,老丞相公叔痤作为主帅,正和一众将士商议如何退敌。[var1]对秦军近乎以命搏命的打法,主帅也是颇感头疼,即便他拥有天下最精良的铁甲方阵,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斗着实耗不起,秦军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天下都知道秦国是穷乡僻壤,但民风彪悍。即便魏国此时独霸一方,却也对秦国这

  • 人才济济的鲁国为何没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鲁国人才济济,战国鲁国墓,鲁国历代国君及重要人物

    首先,鲁国的第一位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鲁国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今山东省一带的大国。鲁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可以看出鲁国首先在国土面积上是不弱的,同时这一代在古代的发展也是比较好的,靠近中原利于争霸,这是一个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