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牧野之战:改变两个朝代命运的战争

牧野之战:改变两个朝代命运的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550 更新时间:2024/1/5 2:26:14

只能从一些诗歌和史书找到一鳞片爪的记载,来还原那场战争。

牧野之战

别看新乡这个地名在中国声名不显,城市名称甚至还略显土气。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类别内,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新乡周边。惊不惊奇!

其中,诗经中还专门有一篇描写牧野之战的内容。《诗经·大雅·大明》是这样记载的: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中对牧野之战的描述

前面还有一段内容就不引用了,大抵意思就是说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对抗强大的商朝,周朝有上天护佑,将士要奋勇杀敌,然后就是上面引用话,先描述了一下宏大的战争场面,周朝军队在姜太公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殷商。

我一直认为中国汉字是世界上表现力最丰富的文字,而最能体现中国文字魅力的体裁就是诗歌,含蓄又丰富。

诗经里短短两小段,几十个文字,就把一场战争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发生、过程、结果、声音、场面无一不备。千百年后,我们读来仍然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这段描述首先陈述了一个事实,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这场战争的场面的确是相当宏大和激烈的。

除了描述这个客观事实外,诗歌又表达了一个主观观点,而这个观点基本也是我们很多人对这场战争的看法:这是一场代表正义的战争。

先不考虑这个结论。诗经完成的年代虽然离这场战争更近,但诗歌受体裁的影响,文字简约,有些叙述更是语焉不详。那么作为正史之一的《史记》对这场重要战役是怎么描述的呢?《史记》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其实也相当简略。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史记》关于牧野之战经过的描写

这段文字很简单,就不再翻译了。但结合《史记》殷本纪和周本纪,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太史公观点和孔子同出一脉,都是支持周灭商的。不过太史公说得更详细一些,商纣倒行逆施,残害忠良,牝鸡司晨等等,反正是,非常不得人心。而周朝天下归心,取而代之,理所当然。

所以,又回到了前面的观点:这是一场毫无疑义的正义战争。

真是如此吗?我以为未必。

首先,经过考证,基本可以认定《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离这场战争也已经三四百年了,(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诗歌产生的时间更早些),事实如何,也难以论证。

更重要一点是,这些诗歌又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孔子是谁,儒家创始人,周公旦的拥趸,超级小迷弟。孔子忧心于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提倡“克己复礼”,这里面的礼和乐,都是指的周礼、周乐。可见周朝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那么《史记》的记载也靠不住吗!当然不是怀疑太史公。史记的年代离牧野之战就更久远了,差不多近一千年,在上古不要说音视频资料,连纸都没有产生,在竹简上刻句话都要考虑如何省字的年代,去记述一千前的事,有多少信度,真的很难说。这是时间因素的考虑。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推行,儒家文化第一次得到强化,太史公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内容上,其实也有可商榷之处。首先,太史公竟然把武王伐纣写成了两次,第一次声势浩大,却因为武王一句“尔未知天命”直接撤军,无功而返。从军事角度来说,这实在儿戏了,八百诸侯会盟孟津,然后又解散,这是不是有“烽火戏诸侯”的意思,而且就这么轻易地提前暴露自己的军事意图。你让诸侯怎么想?你让离孟津并不算远的商纣王怎么想?

而且除了史记,还真没一个信史记述过两次伐纣的事,除了史记,偏偏太史公这么写了,经专家考证,这应该是太史公误会了,但又搞不清楚具体的时间,所以和稀泥,就写成了两次。

即便是这样,太史公对第一次伐纣的说法前后也不一样,在《殷本纪》中,大史公说: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而在《周本纪》中却是这样记述的:” 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前面记述明显是串联好的,后面却变成了“不期而会”,八百诸侯不期而遇,你信吗?

周本纪

殷本纪

而且太史公为强调周灭商的合法合理性,强化周朝以弱胜强功绩,他把牧野之战商纣军队写成70余万,再加上周军,差不多一百万了,而现在整个新乡市区人口也不过一百余万,而且上古时期人口存活率本来也低,要集齐一百万人在一个小区域互相争战,我认为不现实。

而且水分极大,这个大家可以自行查找资料。根据当时的人口状况,我个人倾向于双方投入交战的总人数大抵也不超过十万人,但殷商无疑是人数占优的,但多为奴隶,或者还有部分俘虏,战力肯定是不如准备充分的周军的。

另外,这个八百诸侯也甚是可疑,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专家们的研究,就算一个诸侯10平方公里,800诸侯也远超商周加起来的统治区域了。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论证,太史公对牧野之战的论述都谈不上公正。

那么,作为商纣一方呢?是不是真的已经到了人神共愤,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了吗?

通过史记中对商纣王的描述,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我们可以看出纣王不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糊涂蛋,相反他不但勇武,而且很聪明。

史记对商纣王的描写

也许,他有某些性格缺陷,做了一些不讨喜的事,但也没任何记载说商朝在纣王的治理下,政治、经济已经到崩溃的地步。

当然一个王朝到了末期,总会出现一些矛盾对立,如果能国君能解决或缓和部分矛盾,延续统治,那就是中兴之主,反之,可能就是亡国之君。

很不幸,商纣王成了后者。这一点荀子看的其实比较超脱,他在《荀子 非相篇》中说:

古者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一方面肯定了纣王百人之敌,天下之杰的能力,另一方面指出世人只以成败论人,一旦身死国亡,就什么都不是了,还成了反面教材。

对于牧野之战的结果,如果商纣王没死,他一定会表示不服。我正派主力远征东夷,扩充领土,你突然带兵打上门来,导致我们没有正规兵作战,这不公平。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史记中那个八十万数字不靠谱,真有那么多的人,商纣王的军队决不至于这么少,征一个东夷就把主力全投进去,导致京城空虚,被敌所乘。

无论如何,周武王抓住了机会,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发动闪电攻击,完成了这场以少胜多的牧野之战。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牧野之战都算不得一场正义战争,甚至和后世历史上改朝换代都不完全一致。他更像是这么一个故事。

老大整天在外夸耀武力,老二却不声不响发展自己的势力,并私下联合了一帮对老大不满的小弟兄。等准备充分后,某天,趁保护老大的人外出未归,对老大发动突然袭击,打了老大一个措手不及,并成功上位。

本质来上说,牧野之战,不过是场以少胜多,以有心算无心,事关权力交接的突袭战争。战争的结果改变了两个王朝的命运,过程虽然残酷,结果也不算太坏,毕竟,周朝的许多政策还是要比殷商先进一些的。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我们已经无法在旧日的战场找到丝毫的痕迹,但是正因为如此,历史深处的迷雾却越发浓重,需要我们擦亮眼睛,透过重重迷雾,去发现历史的真相。

更多文章

  • 烽火戏诸侯:褒姒是上天派来摧毁西周王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周褒姒,烽火戏诸侯褒姒结局,烽火戏诸侯的褒姒是孤女还是妖女

    于是摆设出祭品祭物,向二龙祈祷,二条龙就不见了,留下了唾液。夏王命令拿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夏朝亡国后,这个匣子传到了商朝,商亡国之后,又传到了周朝。连续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到了周厉王末年,不知厉王哪根神经搭错了,打开了藏着二龙唾液的匣子,唾液流在殿堂上,无论如何也清扫不掉。于是周厉王

  • 烽火戏诸侯还有哪些离谱事,为何要划分西周和东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周幽王上位。这个周幽王干了两件笑事。烽火戏诸侯一是周幽王十分喜爱褒姒,一直看她闷闷不乐,便听从一个马屁精的主意,采用烽火戏诸侯的方式来谋她一笑。这次就导致那些诸侯们就不再相信烽火台,幽王也真是千金博一笑。二是,周幽王还把王后和太子给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然后把褒姒生的儿子立为

  • 武王对殷的南国诸侯的平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王对战殷纣,武王分封多少诸侯国,武王克殷原文翻译

    武王在牧野之战取胜后,虽然占有京畿,迫使殷王纣自杀,推翻了殷的中央政权,但是,还没有取得平定殷的全境的胜利。在京畿以北和以东还有殷贵族的兵力需要消灭,特别是在黄河以南的南国,殷在这里经过六百年经营,有根深蒂固的势力,分布有许多方国,有些地方驻有重兵,因此继牧野之战以后,向南国诸侯的进攻,就成为当时战

  • 武王分封的同姓亲属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王分封的贵族有多少,什么叫分封同姓诸王,周朝分封同姓异姓功臣

    武王首先分封给重要封国的,就是同母所生的几个弟弟。据《史记·管蔡世家》,武王有同母兄弟十人,除了长兄伯邑考早死以外,其余八人都是武王之弟,行辈次序是: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其中只有“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其余六人都有封国。前人对上述武王的同母弟八人

  • 殷商帝辛无道—武王伐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背景: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为黄帝之后,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武王伐纣雕

  • 武王分封的异姓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王分封的贵族有多少,武王分封八百诸侯地图,武王封七十二诸侯

    武王所封的先代之后,有所谓“三恪”。“恪”是“敬”意,“三恪”无非表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三恪”之一,是虞舜的后代,古书上有明确记载。武王时,虞的阏父担任周的陶正(掌制作陶器的官)。武王嘉奖他制作器物对人有利,并且是“神明”(指虞舜)的后代,把元女(长女)大姬配给他的儿子满,称为胡公,封于陈,“以备

  • 武王进军牧野的时间和路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武王之誓牧野,牧野之战武王在牧野说了什么话,牧野之战周武王取得胜利的原因

    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迺朝步自周,于征伐纣。粤若来二月既死霸,越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逸周书·世俘解》作“维一月丙辰旁生魄,若翼日丁巳”,有错误)。根据王国维的考定,“既死霸”是二十三日,旁死霸为二十五日。一月癸巳,是壬辰旁死霸的翌日,即二十六日,武王从周兴师伐纣。二月甲子,是既死霸之

  • 纣王的最后一棵稻草,十余万大军人间蒸发,如今在印第安找到关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上真实的纣王,纣王及时行乐,老梁故事汇纣王

    文丨小冷知识仓(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一场决定王朝生死的战斗打响。战争的结果早在意料之中,胜利者姬发正领着自己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商朝的都城朝歌前进,而此时的帝辛登上鹿台,身穿华服,保留着最后一丝帝王之尊,毅然决然的奔向火海之中。商朝就此灭亡,国祚八百

  • 所有朝代的君主都称帝,为什么只有周朝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朝君主为什么不称帝,古代称王和称帝的区别,周朝历代皇帝顺序及照片

    当我们浏览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的朝代无数,却只有周代的君主称王,其余的朝代无论大小,均称帝,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我们来聊聊。中国的朝代,从典籍记载来看,先后经历了虞夏商周、秦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么多的朝代,除了周朝,君主的称号都是帝,比如虞朝的尧帝

  • 幽王为美色,举烽火唤诸侯,寻欢作乐灭西周-千金一笑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忠臣赵书带多次为了国家上书周幽王,要他勤政爱民,重用贤臣,周幽王不但不听,反将赵叔带驱逐出朝,永不任用。大夫褒珦听说赵大夫被逐出朝廷,急忙入朝进谏:“大王千万不能驱赶忠臣啊!现在国家本来就不安定已经动摇,这样做,江山社稷难保啊”!周幽王最爱听夸奖他表扬他的话,这样不好听的肺腑之言他哪能容忍?随即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