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谈谈西晋王朝的国运和历史走向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谈谈西晋王朝的国运和历史走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330 更新时间:2023/12/21 11:17:4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经过过了百余年的战争,政权林立,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生灵涂炭。在乱世当中唯一的真理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实力才是王道,因此绝大多数诸侯将重心放在了军事上面,军队数量极其庞大。

一场战役动辄数十万大军参战的规模,但是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之后,便有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想法,大量的解散军队,转向国内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罢郡兵,但是这一举措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西晋王朝的国运和历史走向。

一:天下归一,西晋一统

1:伐蜀灭吴,建立西晋

司马炎废除郡兵,肯定和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先来走进西晋建国前后的时代。自从司马懿掌握了曹魏大权以来,司马一家的实力就急剧的扩张,到了司马昭时期,派遣大将邓艾钟会伐蜀,经过一番苦战之后灭亡的西蜀政权,天下归一的大势已经非常明显。

之前西晋又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一鼓作气拿下了盘踞在江南的东吴政权。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称:"是日,濬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入于石头,吴主皓面缚舆榇,诣军门降。"从此之后,结束了华夏大地政权林立的局面,西晋王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

2:外族内迁,关外无外患

西晋王朝在消除了内忧之后,再将目光转向了外患,再两汉时期外患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匈奴、羌人的异族势力困扰着中原的王朝,在三国时期关外的异族势力也不安分,但是到了西晋建国前后大量的关外异族内迁汉地,或者是成为中原世家大族的奴隶。

据《晋书》当中记载司马炎时期胡人的境地称:"会建威将军阎粹说并州刺史、东嬴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实,腾使将军郭阳、张隆虏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由此可见在司马炎在位期间,外患的局面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西晋王朝也迎来了太康之治,在没有了内忧外患的制约,司马炎也在考虑马放南山的问题,强干弱枝、罢除郡兵的方略也渐渐成型。

二:强干弱枝,刀枪入库,罢除郡兵

1:壮大宗室势力,此谓"强干"

当战争不在的时代的主题之时,国内治理便成为了重中之重,罢除郡兵只不过是表象,司马炎采取的强干弱枝的策略才是真正的核心内容。首先就是要增强西晋宗室诸侯王的实力。

司马炎先后分封了27位宗室为地方的诸侯王,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保卫西晋皇室的屏障,据《晋书》当中记载司马攸为齐王时期的权势称:"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就可以窥视出西晋司马炎时期在有意的加强宗室的权力,成为地方上真正的实力派,集军政大权与一身的存在。

2:削弱异性功臣集团,平衡豪强势力

在西晋王朝一统天下当中,涌现出大量的有功之臣,他们都为西晋王朝的大一统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如王睿、王浑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司马炎对于这些有功之臣自然也是加官进爵大肆封赏。

但是面对日益强大的功勋集团和豪强势力司马炎也不得不谨慎对待,有意的平衡削弱这些势力。其中司马炎有意的引导权贵斗富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消磨功勋集团的进取之心。据《世说新语》当中记载称:"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石崇炫富的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蔚然成风,这很难说和司马炎的默许没有关系,这也是司马炎平衡功勋集团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3:罢除郡兵,削弱州郡刺史的权力

在司马炎强干弱枝政策之下罢除郡兵无疑是核心之一,当时州郡太守刺史皆有统兵募兵的权力,这也是导致地方势力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魏晋时期的淮南三叛为例,据《三国志》当中记载称:"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国,举兵反。"就是地方刺史权力过大的表现,为此司马炎吸取教训,罢除州郡的郡兵,削弱收回了州郡刺史太守的募兵统兵权力,司马炎此举深刻的改变了西晋王朝的国运和历史的发展方向。

三:晋武帝司马炎罢郡兵带了的双重影响

1:减轻朝廷财政负担,致力于国内建设发展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军队消耗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在古代交通落后生产力底下的情况之下每日消耗更加严重。据悉在西晋建国之初有三十六军,至少有数十万人之据,这些兵马给当时的朝廷造成了极其沉重的负担,为此在一统天下之后,有了裁军的现实依据。

据《晋书》当中记载称:"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这样一来军队规模大大缩减,极大的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压力。军费支出的大大减少,对于西晋王朝转向国内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节省的军费开支可以用来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民生建设,减轻百姓农民的负担。

据《晋书》当中记载晋武帝开创的太康之治称:"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自于道路。"晋武帝时期之所以能够开创如此盛世和他罢州郡兵节省出大量的军费用于支援地方建设息息相关,才得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人口滋生,一副盛世景象。

2:有效的抑制地方势力的做大做强

晋武帝罢州郡兵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在于处理和地方这一对关系之上,东汉末年之所以会群雄并起,政权林立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地方权力过大,州郡长官掌握着相当一部分的军队,据《三国志》当中记载诸葛诞作为淮南地区长官叛乱的事件称:"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由此可见西晋武帝罢郡兵意在削弱地方州郡太守的权力,加强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的稳定。

3:战乱起,无兵可守,迅速沦陷

晋武帝司马炎罢郡兵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忽略了外族入侵带了的严重后果,极其容易造成无兵可用的地步与境地。司马炎在罢除郡兵的同时却保留了地方诸侯王的兵权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据《晋书》当中记载西晋诸侯王所掌握的兵权大小称:"《晋书·地理志》: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地方势力间兵力差距巨大,这也是为何八王之乱会延续长达16年之久的原因。

除了导致八王之乱持续之外,还无力征讨日益做大的异族势力。从上面的叙述可知,在西晋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异族在中原地区生活定居。他们借着八王之乱的东风乘机扩张势力,迅速壮大,匈奴刘渊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据《晋书》当中记载称:"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间,众已五万,都于离石。"而地方却无力阻止这些异族的壮大入侵,在八王之乱耗尽西晋最后一丝元气之后,异族铁骑马踏山河,国土迅速沦陷。

4:地方治安难有保障,盗贼蜂拥而起

晋武帝罢州郡兵的举措只给地方州郡留下了百余兵力,抛开其他方面不谈,很显然难以维持地方治安的稳定,在太平盛世还好,一到乱世地方则会迅速的陷入混乱当中。

西晋后期社会陷入混乱,无数暴民冲击朝廷官府却无力阻止,啸聚山林,劫掠一方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地方政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因为缺少兵马,自保尚且不足,何谈保境安民,同时也是西晋王朝在一场内乱丢失半壁江山的重要原因所在。

四:结语

晋武帝作为西晋开国皇帝实行罢州郡兵的举措给前期的王朝带来了许多好的影响,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都得益于大批军队的裁剪。但是司马炎的举措却是过犹不及,陷入了两个极端之中,最终埋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更是让异族有了可乘之机,地方盗贼也是蜂拥而起,却无力抵抗剿灭,由此可见制定国策不能只看眼前,更要目光长远。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晋书》

《资治通鉴》

文/小生趣谈历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策小故事:聪明的兔子成长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策故事,聪明的兔子故事视频,战国策中的齐策故事

    [var1]这得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说起,孟尝君根正苗红出身高贵,是齐国王室成员。自然不是一般有钱,家大业大良田千顷骡马成群,既然是王室成员也不能总是乐享其城,得要做些事情为国家分忧,于是乎孟尝君为了解决齐国就业难的问题,专门开了家私人人才市场,还放出话:要收养三千门客。[var1]孟尝君招贤纳士三千

  • 唐代有个兔形席镇,没想到千年后,却因特殊的理由爆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1956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的一个施工单位,正在进行基建,却意外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单位的领导得知消息后,立即联系当地的文物研究所,专家们接到消息立即赶到现场,对古墓进行勘察,因古墓受到很大的破

  • 战国历程及其各国变法以图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国各国变法,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变法,战国初期第一次成功的变法

    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种观点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

  • 历史剧《大唐文宗》将播,黄海冰饰演陈子昂,王姬廖京生戏骨云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唐朝的影视剧作品数不胜数,可是却鲜少有一部剧提及陈子昂,这位直言善谏、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直到知名导演吴耀权,拍摄了古装历史剧《大唐文宗》,陈子昂的故事才得以直白的展示在观众们面前。《大唐文宗》讲述的是陈子昂不屈不挠与权臣作斗争,为百姓争取利益的故事。陈子昂出身于射洪县,从小就才思敏捷,不过因为

  • 曹操为何没杀司马懿?曹丕信任,士族支持,司马懿已手握魏国实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懿为什么不反曹丕,曹丕给司马懿兵权,司马懿比曹丕大几岁

    世人多将司马懿与曹操并称,认为他简直就是“奸诈”一词的代言人。但显然司马懿与曹操并非完全是同一类型。曹操平定北方,在三国中实力最强,差点就一统天下。在这样的雄主手下做事,显然仅凭一点奸诈是远远不够的。教员曾对其有过精准的评价:“多谋略,善权变。”事实上,司马懿的初始条件也并不算好,其家族在袁绍阵营的

  • 李世民突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只因他夜里偷偷上秦王府,说了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通过这次变动,成功从哥哥李建成手中,夺得储君之位,并上位登基称帝。开贞观之治,展大唐风采。李世民是如何在这场乱斗中上位,许多电视剧都有展现。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系的矛盾达到顶点。李世民趁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上朝之前,带一百多名亲兵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道来上朝,待走

  • 春秋时的霸主早在千年前就知道“诚信无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攻原而得温”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身上,晋文公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个不拘一格招用人才的重耳。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很多,这个人招揽贤士,文治武功,开疆扩土、击败南击强楚,东抗霸齐,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这个故事就是讲晋文公重守信用,信行天下,不战而屈人之

  • 亲兄弟4人都是唐朝开国大将,结果被李世民害死1个,李治害死2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杀了他所有的弟弟吗,李世民错杀的将军,李世民诛杀10个侄子是他的决定吗

    在隋朝末年十八路反王中,河北义军首领窦建德,是最让隋炀帝头痛的人物之一。窦建德不仅善于用兵,且广行仁政,深得民心,实力和地盘迅速扩张。隋炀帝派出名将薛世雄,统领三万精兵前去剿灭义军。《资治通鉴》记载,窦建德听说隋朝大军将至,不敢正面硬抗,急速撤兵,避开隋军锋芒。然后趁着隋军大意之际,乘大雾天气奇袭隋

  • 唐朝重孝道,在唐朝身为一个养子,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孝道,唐朝守孝期是多长时间,真正的孝道有四重境界

    那什么是“孝”呢?儒家对于“孝”的定义是什么?孔子曾给出答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古人来说,“孝”从来不是单纯的奉养父母,更是 “生前的奉养”、“死后的丧葬”、“死后的祭祀”,三者缺一不可,这才是“孝”的完整形态。唐朝推崇孝道,人们也坚持“有子立长,无子立嗣”的继承法则,但我们都

  •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历代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韩国历代国君,韩国战国,春秋战国时的韩国历史国君顺序表

    韩国历代国君建国前1、万(?-?,武子,曲沃桓叔之子)2、赇伯(?-?,赇伯,武子之子)3、简(?-?,定伯,赇伯之子)4、舆(?-?,韩子舆,定伯之子)5、厥(?-?,献子,韩子舆之子)6、起(?-前514年,宣子,献子之子)7、须(?-?,贞子,宣子之子)8、不信(?-?,简子,贞子之子)9、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