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为何没杀司马懿?曹丕信任,士族支持,司马懿已手握魏国实权

曹操为何没杀司马懿?曹丕信任,士族支持,司马懿已手握魏国实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637 更新时间:2024/2/4 17:13:31

世人多将司马懿与曹操并称,认为他简直就是“奸诈”一词的代言人。但显然司马懿与曹操并非完全是同一类型。曹操平定北方,在三国中实力最强,差点就一统天下。在这样的雄主手下做事,显然仅凭一点奸诈是远远不够的。

教员曾对其有过精准的评价:“多谋略,善权变。”

事实上,司马懿的初始条件也并不算好,其家族在袁绍阵营的众多世家大族中较为弱势,所以才转而投奔曹操。在追随曹操的过程中,司马懿有三次险些丢掉性命。

正是依靠谋略和权变,司马懿方才成为三国末期的最大赢家。

那么他是怎样跳出三重杀机,步步为营,鸠占鹊巢,直至笑到最后的?

[var1]

司马懿

屠刀之下,化危为机

曹操和士族阶层之间,相互利用彼此猜忌。但当后来曹操将篡汉的想法打成了明牌之后,众多士族大呼上当,并进行了对抗。

作为颍川士族中的一分子,司马懿起初也是一腔热血地反曹。当发现胳膊拧不过大腿时,颇具悟性的他,激发了“见风使舵”这一新技能。

一、陷于孤立的曹操

士族,相当于古代的贵族,作为世家大族,他们有着广泛的人脉资源和经济资源,得到了士族支持,就相当于得到了财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占据优势资源的士族,往往是各方势力极力笼络争取的香饽饽。

东汉末年,风雨飘摇。聚集于北方的众多士族,与东汉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复兴汉室,他们真是操碎了心。

当时有两个CEO可供选择:袁绍和曹操。虽然袁绍无论是军事实力、出身地位都更为强大,但他个人能力短板太突出不说,竟然还有篡汉的想法。

而此时的曹操,看起来更有前途。他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在关东诸侯们将汉献帝弃之如敝屣的时候,主动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这样曹操就在士族中就吸引到一大票粉丝,大家将曹操视为“中兴重臣”,想跟着曹操将汉室公司的业务重新恢复起来。曹操由此抓住了风口,快速起飞,击败了袁绍等众多诸侯,统一了北方。

但曹操势力渐渐强大,跟袁绍一样也暴露出篡汉的野心。士族们意识到,像曹操这么整,汉朝还是岌岌可危的。

于是士族们纷纷反抗。

他们当中有文艺派。名士祢衡,生性高傲刚直,对曹操的行径极为不满,他乘着曹操大宴宾客的时候,来了一出“击鼓骂曹”,后来被曹操借黄祖的刀杀掉。

有实干派。“建安七子”之一、祢衡的好友孔融是个直筒子。他被曹操征召为大夫后,并不太买账,经常将一大帮人召集到一起,言辞激烈地抨击时政。曹操当然容不下他,于公元208年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等罪名将其处死。

还有曲线救国派。颍川荀氏是归附曹操士族中的代表,代表人物是荀彧。荀彧想着借助曹操的力量恢复汉室,再寻找机会中兴汉室。可曹操比他们想象中更强大,这种计划在实践中无法实现,最终,荀彧眼看兴汉无望,最后选择自尽。

曹操的操作太猛,后果很严重。

士族,特别是以颍川荀氏为代表的颍川士族,是曹操赖以起家的支柱。

“颍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官渡之战时,曹操手下其他地方都不听命令了,只有颍川,老弱都帮忙输送粮食。堪称曹魏立国的基石。)

要知道,东汉士族多出自汝南颍川。

现在,连铁杆支持者、颍川荀氏的代表人物荀彧都唱起反调,曹操一时间有点骑虎难下了。

[var1]

士族影响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

二、司马懿差点被杀鸡儆猴

处在空前孤立状态之中的曹操,想到了争取颍川士族中的中小家族,为此甚至不惜采用任何手段。

作为颍川士族,司马懿一开始也颇具士族的荣誉感。他起初也采取过拒绝合作的强硬态度,并差点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汉建安六年时,时任司空的曹操听说了司马懿的名声,就派了人去征召他。司马懿明白此时汉室衰微,若投奔曹操无疑是为虎作祟,于是称自己有风痹病不能正常饮食起居,拒绝了曹操。

曹操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不是一两句托辞就能被糊弄过去的。于是曹操派人趁着夜色潜入司马懿家中打探情况,没想司马懿做戏做整套,真的就直挺挺地躺床上不动。见到如此“人才”,曹操心中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字,于是只好作罢。

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后来曹操成了丞相,再一次征召司马懿做官。此时的曹操已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他对派去征召的人说:“如果他(司马懿)再找借口推脱,就直接将他抓起来。”

得不到就毁灭,曹操已起了杀心。

——显然曹操是想杀鸡给猴看:若司马懿不从,就拿他开刀给已经离心的颍川士族提个醒。

要想在乱世中能得以幸存,就必须转变一心忠于汉室的思想,改弦易辙才是唯一的出路。

司马懿弄清楚了自己的价值:

1、曹操急需重新获得士族,特别是颍川士族的支持;

2、不少士族和曹操并不是一条心,但肯定是干不过曹操,继续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

3、若能率先表态支持,不仅会得到曹操重用,自己在士族中的地位也能得到大幅提升。

看到刀已经架在脖子上,司马懿迅速改变了主意。他一改之前的态度,积极配合,前去报道,曹操果然对其加以重用,将其任命为主簿。

[var1]

“半身不遂”的司马懿

夺嫡之争,力挽狂澜

得到曹操重用,然后借势成为士族的扛把子。这么做,显然是个捷径。

不过,司马懿可不想这么干。

他需要士族真心实意的支持。因此,他需要玩一套对抗的把戏,从而摆脱犬儒的人设。

但这么做是有风险的。比如,导致曹操对他的怀疑和猜忌。

所幸司马懿抱紧了曹丕的大腿,在残酷的夺嫡之争中获得了胜利,避免跟杨修一样丢了性命。

一、献“得陇望蜀”之计遭猜忌

公元215年,曹操讨伐张鲁。在占领汉中后,司马懿力劝曹操乘胜入蜀攻取益州,称刘备用欺诈的方式获得蜀地,现在蜀人还没依附就急着争夺江陵,建议曹操不如乘虚而入。

司马懿提出的入蜀之策,显然会让曹军陷入进退不得的泥沼。

实际情况是,此时张鲁还并未完全投降,张鲁弟弟张卫在曹操收服张鲁之际拒关坚守,令曹操不能前进半步,极为尴尬,最后搞得兵粮耗尽一度差点无功而返。

想想一个小小的张鲁就让曹操焦头烂额,要想率兵入蜀岂不是难于上青天?

曹操拒绝了这个建议,对司马懿等人说:“人苦于不满足,既然得了陇右地区,还想着要获取蜀地吗?!”

为何司马懿极力劝说曹操进攻蜀地?要知道曹操班师回朝的第二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至此,曹操名义上虽非天子,但实际已经有天子之实。

显然司马懿想诱骗曹操进入蜀地的泥坑,从而阻碍其称王甚至称帝的过程。

然而当看到曹操开始摸大刀时,司马懿赶紧掉头。

后来曹操控制朝局,征讨孙权大胜而归,孙权派使者上奏称臣,在求生欲的驱使下,司马懿赶紧带头劝曹操登基称帝。

[var1]

得陇望蜀

二、夺嫡之争险胜

虽然司马懿的一套言行让士族阶层颇为受用,收获了不少粉丝,但也引发了曹操的猜忌。为了避免受到打压,司马懿抱住了曹丕的大腿。

而曹丕也对司马懿格外重用。因为司马懿的加入对曹丕而言,可谓雪中送炭。

当时与曹丕夺嫡的是曹植。曹植争取了以杨修为代表的弘农杨氏的支持。此外,还有个重量级人物的加盟,荀彧的长子荀恽。“(荀)恽又与(曹)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曹丕)深恨恽。”长子荀恽支持曹植,想必荀彧也不会坐视,自然会对曹植施以援手。

面对强大的对手,曹丕自然是有点心虚的。要知道后来曹丕的班底“曹魏四友”中,吴质和朱铄有点临时凑人数的意思,两人无论是从出身还是能力来看,与杨修等人都不是一个等级的。而颍川士族司马懿和陈群的加入,让曹丕迅速占到上风。

这场夺嫡之争十分激烈。幸运的是,曹丕虽然文学造诣比曹植差得远,但是在权谋领域则远远胜出。在司马懿、陈群等人的辅佐下,曹丕一举坐稳了继承人的位子。

失败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后曹植一方的杨修被曹操所杀,荀恽因娶曹操之女安阳公主而得以免死,但曹丕在位时期荀氏族人无人受到重用。

富贵险中求。司马懿因为站队正确,不仅逃脱了死亡的威胁,并且还和陈群一道,成为曹丕不可或缺的心腹。

[var1]

司马懿加入曹丕的夺嫡班底

由“狼顾之相”到柱石之臣

曹操晚年发现司马懿露出“狼顾之相”,对其起了杀心。他对曹丕说: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司马懿不像是甘心做臣子的人,他必定会插手曹家的事。)

可以想见当时曹丕的心情:没他我能不能活都难说,更别提成为继承人。现在你却让我杀了他?!

有了曹丕出面保护,司马懿又得以躲过一劫。

随后的司马懿,渐渐开挂,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资源,直至成为曹魏重要的实际掌权者。

一、让曹操得以善终

曹操晚年时,关羽自荆州挥师北上,在襄阳水淹七军。一时间曹魏上下震动,曹操吓得要迁都。

若曹操真的迁都退避三舍,那很有可能会导致魏军的全线溃退,曹魏政权能否稳住都是问题。

关键时刻,司马懿站了出来。他认为如果关羽胜利,孙权必然也会感到威胁,因此联合孙权打败关羽才是解决之道。

这次曹操破天荒采纳了司马懿之计。之后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曹操从而得以安然度过其晚年最大的危机。

倘若此时曹操已杀了司马懿,在无人劝谏的情况下贸然迁都会导致军心大乱,内部反曹势力里应外合,外部孙权再落井下石,那么曹魏的局势将就此失控,曹操能否善终都不好说。

[var1]

关羽水淹七军

二、逐步占据权力空缺

与其兄弟们比起来,曹丕的各方面的能力都不算突出。他孝不如曹昂,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智不如曹冲。

而曹冲深得曹操喜爱,曹彰武力值超强,曹植则差点抢走了继承权。这些都让曹丕深感不安,于是后来对这些才华横溢的兄弟们极力排挤,让他们年纪轻轻就过上了神仙般的退休生活。此后,他又极力削弱曹氏诸王的权力,使得他们在严密监视下混吃等死,幸福指数一落千丈。

宗室被排挤,这带来了巨大的权力空缺;朝堂之上,众多士族离心离德,反曹势力暗流涌动。就这样的一盘散沙,曹丕却还怀揣着称帝的梦。

何以解忧?唯有司马懿。

于是,尽管曹操几次暗示要砍了司马懿,曹丕总是一次次将其护得周全,换来司马懿的“忠心耿耿”。“帝(司马懿)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后来,曹丕对司马懿可谓极度信任。

黄初六年,曹丕曾率领水师征讨东吴,命令司马懿留守洛阳,对内安抚百姓,对外保障物资补给。临出发时曹丕下诏书说:“我深深担忧后方之事,所以将之委托给你司马懿。曹参虽有战功,但萧何更为重要。能让我没有后顾之忧,不是很好吗!”后来曹丕从广陵返回洛阳,又对司马懿下旨:“我在东边,你应该总管西边之事;我在西边,你应该总管东边之事。”于是又将司马懿留下镇守许昌。

虽然已大权在握,司马懿却还时时不忘广泛争取士族的支持。他的好友陈群还提出“九品中正制”,客观上给世家大族子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

司马懿极力推动建立“九品中正制”。表面上,九品中正制赢得了众多世家大族的支持,为曹魏建立、曹丕称帝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实际上,司马懿作为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却在士族之中大获人心,其士族领袖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上获曹丕的重用,下有士族核心势力的支持。司马懿终于在刀光剑影中活了下来,日益做大,并随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突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只因他夜里偷偷上秦王府,说了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通过这次变动,成功从哥哥李建成手中,夺得储君之位,并上位登基称帝。开贞观之治,展大唐风采。李世民是如何在这场乱斗中上位,许多电视剧都有展现。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系的矛盾达到顶点。李世民趁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上朝之前,带一百多名亲兵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道来上朝,待走

  • 春秋时的霸主早在千年前就知道“诚信无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攻原而得温”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身上,晋文公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个不拘一格招用人才的重耳。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很多,这个人招揽贤士,文治武功,开疆扩土、击败南击强楚,东抗霸齐,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这个故事就是讲晋文公重守信用,信行天下,不战而屈人之

  • 亲兄弟4人都是唐朝开国大将,结果被李世民害死1个,李治害死2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杀了他所有的弟弟吗,李世民错杀的将军,李世民诛杀10个侄子是他的决定吗

    在隋朝末年十八路反王中,河北义军首领窦建德,是最让隋炀帝头痛的人物之一。窦建德不仅善于用兵,且广行仁政,深得民心,实力和地盘迅速扩张。隋炀帝派出名将薛世雄,统领三万精兵前去剿灭义军。《资治通鉴》记载,窦建德听说隋朝大军将至,不敢正面硬抗,急速撤兵,避开隋军锋芒。然后趁着隋军大意之际,乘大雾天气奇袭隋

  • 唐朝重孝道,在唐朝身为一个养子,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孝道,唐朝守孝期是多长时间,真正的孝道有四重境界

    那什么是“孝”呢?儒家对于“孝”的定义是什么?孔子曾给出答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古人来说,“孝”从来不是单纯的奉养父母,更是 “生前的奉养”、“死后的丧葬”、“死后的祭祀”,三者缺一不可,这才是“孝”的完整形态。唐朝推崇孝道,人们也坚持“有子立长,无子立嗣”的继承法则,但我们都

  •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历代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韩国历代国君,韩国战国,春秋战国时的韩国历史国君顺序表

    韩国历代国君建国前1、万(?-?,武子,曲沃桓叔之子)2、赇伯(?-?,赇伯,武子之子)3、简(?-?,定伯,赇伯之子)4、舆(?-?,韩子舆,定伯之子)5、厥(?-?,献子,韩子舆之子)6、起(?-前514年,宣子,献子之子)7、须(?-?,贞子,宣子之子)8、不信(?-?,简子,贞子之子)9、庚

  • 南北朝时期,共有7位“武皇帝”,谁的含金量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北朝皇帝一览表,南北朝最厉害的皇帝排名,南北朝时的皇帝谁最出色

    一、宋武帝刘裕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战功,刘裕得以总揽东晋大权

  •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则小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士兵的老乡后来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士兵的母亲,老人听后大哭不已。别人以为是感激而泣,老人的回答却出乎意料。她说:“其实我不是为儿子的伤痛而哭,也不是为吴将军爱兵如子而哭。当年,吴将军也用类似方法为我丈夫吸过脓血。后来在战争中,我丈夫为报将军的恩德,奋勇作战,结果死在了战场上,这次又轮到我儿子,我知道

  • 淝水之战——秦晋人物的命运透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383年,爆发了一场几乎尽人皆知,被奉为以少敌多、以弱胜强经典战例的战役——(前)秦(东)晋淝水之战。在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里,不仅有兵戈相向,更兼王谢桓庾(东晋王朝四大家族)之士家风流。往事历千年,万千风流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但那时的胡族枭雄、江左豪杰之才智胆识,史书字字如刻,纵今日读来仍令人感慨

  • 春秋列国相继发生内乱 郑国如何缔造出独霸的事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春秋时期郑国现状,春秋时期的郑国大事记,春秋战国的郑国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郑庄公排除国内的威胁,遏止了亲弟弟共叔段策划的政变。这一篇我们回归到春秋诸侯列国间的争衡,来看一看郑庄公如何成为春秋初期的"小霸"。郑、卫两国的恩怨共叔段的儿子公子滑在政变失败后逃到了卫国,这就让卫国多了一张对付郑国的手牌。卫国在这个时候,正是卫桓公当政时期。个人认为,对于卫国而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人,并不是武则天,起义称帝后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01女帝是唐朝农民起义的女队长陈硕真,由于她的勇敢和精确的战略,她的士兵屡战屡胜,最终成为历史上王成的女皇帝。但是,她不平凡的一生,归功于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当陈硕真年轻的时候,她的父母离开了她和她的妹妹。年轻的陈硕珍把妹妹托付给邻居,踏上了自食其力的劳动之路。她一直在一个官宦人家做奴隶,生活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