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乾隆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696 更新时间:2024/1/22 19:39:15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胤禛驾崩,皇四子弘历进入皇宫后,庄亲允禄当众宣读雍正帝遗诏。

这句话响起之后,时代的新篇章也将由弘历主笔。

弘历登基成为乾隆帝,在前两任皇帝,也就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统治基础上开创出了清一代的隆盛之世。

这个时候,清王朝在全国的政治统治愈趋成熟,社会经济也愈发繁荣。

只是,盛世下,乾隆的日常也不改其枯燥的本质。

一天里,他早上4点起床、晚上7点就翻牌,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做事,都有明确的时间安排,且轻易不会更改。

尤其是在其执政的中后期,因为年岁增长,人也趋近于成熟、稳重,在没有特殊节日的时候,他的每一天都是如常度过。

重复得多了,也就显得越发枯燥。

乾隆帝的一天到底都是如何度过?

想要找到答案,无疑要翻看乾隆朝的相关记载,尤其是乾隆帝的起居注。

公元1765年,正值乾隆朝过半,这一年的正月初八更是留下了较多的档案,很适合用于研究乾隆帝的日常。

起床

早睡早起,“吸天地阴阳之正气”,是清宫里祖宗定下的家法,乾隆帝自然也不会违背。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这天,约摸到了寅时正刻,也就是早上4点左右,养心殿后殿东稍间就传出了动静。

这是乾隆帝准备起床的信号。

养心殿位于乾清门之西,遵义门之内,既不是皇宫内显赫的建筑群,也不处在紫禁城的中轴线。

但雍正帝登基后,却对其大加修缮,并将它设置成了皇帝寝息常临之所。

等到乾隆帝登基之后,他也延续了这一“习惯”,将自己的寝宫设在了养心殿,此后六十年来从未迁出。

只是,往上追溯,能被称作“天子居所”的宫殿绝不是养心殿,而应是乾清宫

自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一直到清朝初期,皇帝的寝宫一直是乾清宫。

康熙皇帝就是一个代表,他在宫内时,就长期居住在乾清宫的后暖阁。

在那里,有“屋凡九间,有上有下,上下共置床二十七张”,天子可以随时随处居寝。

这是保障皇帝安全的一种手段。

不过,自明代以来,乾清宫爆发了“壬寅宫变”、“红丸案”、“移宫案”等事端,已然成了多事之宫。

后来,雍正帝、乾隆帝移居养心殿,也不乏有这些顾忌。

俯瞰养心殿,其整体呈现“工字式”,有前后殿共计十二楹,其中,前殿七楹,后殿五楹,前朝后寝,穿堂相连,很是便于皇帝日常往来。

乾隆帝的寝宫就设在后殿的东、西稍间。

它们是乾隆帝的两间“卧室”,里边分别摆放有两张龙床。

其中,东稍间的布置更为精美,其龙床通体镶嵌玻璃水银镜,床上也铺着大红毡以及明黄毯,每天早上将近4点的时候,乾隆帝更常在这里醒来。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听到东稍间传出动静后,值夜的太监和白天当班的太监、宫女也就立刻做出了应有的反应。

值夜太监会根据乾隆帝寝室内灯是否亮起,乾隆帝是否起身、下地,对外面准备当班的太监、宫女作出提示。

一直到他们挑起乾隆帝寝室的半个门帘,外边听候吩咐的宫女、太监才可以入内。

先进去的一般是司帐、司衾的两名宫女。

前者负责整理乾隆帝的龙床,后者则要端来盛有热水的银制的净盆,用黄龙缎面的软垫伺候乾隆帝净面。

净面完成后,净盆由太监传出寝宫,将剩水倒掉并洗净净盆的活计也就落在了寝室外候命的太监身上。

而司帐、司衾的两名宫女也会完成职责后退出乾隆帝的寝宫。

这个时候,梳头太监已经头顶黄云龙缎面套的包裹,来到了寝宫的正座。

在对着乾隆帝的寝室走了一遍请安的流程之后,他才被宣召进了寝室内,伺候乾隆帝梳头、编辫、剃须甚至是剃头。

同一时间,寝室外面专门用来更衣、沐浴的隔间里,管服侍的太监也准备好了乾隆帝当天要穿的服装鞋袜,在乾隆帝走出寝室之后,他就立即伺候乾隆帝穿戴停当。

而这个时候,侍寝的宫女也立刻打开了寝室的窗帘。

这是向站在廊子下候命的总管太监、随从太监发出的一种信号,示意他们“乾隆帝已经准备妥当”。

后者接收到这个信号,立即跪在台阶上,齐声高呼“恭请皇帝圣安!”而几乎同一时刻,乾隆帝也走出了寝宫。

这是必有的一道程序,而追求这种人为的“默契”,图的就是“君臣吉祥”的美好寓意。

在起床、更衣之后,一直到6点赴同豫轩进早膳之前,乾隆帝还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到坤宁宫朝祭,二是到慈宁宫给太后请安。

到坤宁宫朝祭一般安排在早上4点多。

这是萨满教的一种仪式,也是清皇室入关后保存的一种旧俗。

他们供奉的神位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和关圣帝君,有的时候还会因为一些自然物或人有惠于部族而增加供奉的“神”,可以说是混杂的多神崇拜。

因朝祭的仪式被安排在坤宁宫举行,坤宁宫又是皇后的寝兴之所,朝祭的主祭人并非乾隆帝,而是乾隆帝的继后乌拉纳喇氏。

正月初八这天,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帝其实没有亲诣行礼,整个朝祭的仪式只在皇后的主持下进行。

乾隆帝本人仍驻足在养心殿内。

这一天,“他在用心灵与祖先的灵魂实现对话”

用膳

卯正一刻,也就是早上6点15分,乾隆帝走完向太后请安的流程,起驾至同豫轩进早膳。

膳房为乾隆帝准备御膳,每天都要把使用的食材、器具以及何人烹调等信息“开单具稿”,“呈内务府画行”。

制作御膳期间,从洗菜到装盘的全过程,都有专人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检查。

在装盘之后,更有内务府的官员、御膳房的总管、主事紧盯银盘的颜色变化,确保饭菜无毒。

之后,御膳更是会用黄云缎包好,依次递上,一直到摆放到餐桌上,才会被允许打开。

即便如此,在乾隆帝食用前,也有专门的侍膳太监先行试菜,确认无毒后才为皇帝布菜。

进膳前有如此繁琐又严格的流程,无疑是为了保障乾隆帝的饮食安全。

乾隆帝一日只用膳两次。

第一次是进早膳,一般在卯正二刻,也就是早上6点30分左右。

第二次是进晚膳,一般是未正二刻,也就是下午2点30分左右。

每日、每餐用膳后,乾隆帝都会将未用完的菜品赏赐给内外各级人员,以示皇恩。

比如,庄亲王、诚亲王等王公,傅恒、刘统勋阿贵等大臣都曾有过被乾隆帝赏赐菜品的经历。

这是他们为乾隆帝所惦记、所宠信的一个象征。

乾隆帝用膳,和以前帝王有所不同。

以前的帝王一般以偏温热的鹿、熊、狍、鸡、牛、羊为主,而乾隆帝则更常食用滋阴的燕窝、鸭子等食品,几乎是餐餐都要有燕窝做的菜或汤。

当然,乾隆帝也保留有满族的饮食习惯,如清军入关前所食用的鹿尾、鹿筋等菜品,也会出现在他的御膳里,只是用量相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减少。

乾隆帝用膳,常有丰富的主副食,菜品数量常有几十种,有时甚至达到了上百种。

之所以有这样丰富的膳食,一是因为要符合御膳的规格,二是因为要“掩盖”乾隆帝真正的喜好。

毕竟,皇帝用膳,并不是每一道菜都会品尝。如果旁人知晓了乾隆帝的饮食喜好,在其中动了手脚,乾隆帝就更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掩饰饮食喜好,也是自保的一种手段。

除了进早膳和晚膳,大多时候,乾隆帝还会在酉初,也就是下午5点左右加餐。

如果说早膳、晚膳使用食材较为丰富、制作技法也相对复杂的话,那么,加餐时间,乾隆帝对菜品的要求就有了明显的降低。

这个时候,乾隆帝更倾向于食用各色满蒙糕点,亦或是口味清淡、也比较能够饱腹的面食。

这时,他所用饮食无定制供给,可以随意命进。

工作

乾隆帝开始“工作”,是在进早膳之后。

他的“第一个工作内容”是到乾清宫西暖阁读实录和圣训,既是重伸先祖遗志,又是反思自身言行。

这也是他从前辈治国理政风格里,思索并寻找出宽松与威压之间平衡点的时刻。

辰时初刻,也就是早上7点,乾隆帝更衣,来到建福宫稍坐,之后又赶在辰时正刻,也就是早上8点前,赶赴重华宫参加茶宴。

重华宫位于内廷西北宫之北,是“乾西五所”中的一所。

乾隆帝还是阿哥的时候,这里就是他的住所。

也因此,在乾隆朝,重华宫还被称为“潜邸”,每岁新正,乾隆帝都会在这里举行家宴。

而平日里,这里也是乾隆帝举行茶宴,招待当朝24名大员的场所。

早在康熙、雍正时期,就有“大宴百僚于乾清宫”、“仿柏梁体以次联句”的先例,到了乾隆朝,出于对重华宫的重视,乾隆帝把这一仪式“搬出”了乾清宫,又“搬到”了重华宫,这就有了重华宫茶宴。

在重华宫左厢,宫人提前摆上了十二张矮桌,每张桌上都单独摆放有两份茶碗和果盒,并由懋勤殿首领太监摆好笔墨纸砚。

参加茶宴的24名大员既包括诸位王爷,也包括大学士、内廷翰林等文臣。

在乾隆帝赶赴重华宫之前,这些大员就经值侍官员引领,入座敬候皇帝。

等到乾隆帝抵达重华宫后,君臣见礼,也就依照“先成御制诗句,交发入宴诸大臣,大臣们排次连续成章,恭和呈览”的流程,开始了诗句的对联。

乾隆帝尤爱作诗,因此这个环节最能激发他的热情。

一直到巳时,也就是早上10点,他会才结束这个环节,回到养心殿勤政亲贤殿批览奏折。

花在批览奏折的时间一般为2个小时。

未时初刻,也就是下午1点,乾隆帝在养心殿前殿召见臣工,就批览奏折时不能下决定的事项和相关的官员进行商议,一直到未时正刻,也就是下午2点准备进晚膳的时候,他才会示意大臣告退,结束议政。

申时初刻,也就是下午3点时,乾隆帝回到养心殿后殿小憩片刻,之后开始批阅内阁呈递上来的各部院以及督抚、提督上奏的章折。

如果之前还有没有批阅完的奏折或没有办完的事情,乾隆帝会“加班加点”继续办理。

在下午5点加餐之前,乾隆帝还抓紧和军机大臣傅恒进行了一场“晚面”,目的是就刚刚批阅奏折而不能确定的事项,再和他进行一番商榷。

等到送走傅恒,又用完加餐后,乾隆帝才赶在酉时正刻,也就是下午6点前回到养心殿三希堂,在那里玩赏文物。

这是乾隆帝难得放松的时候。

翻牌和就寝

乾隆帝喜好玩赏文物,但自幼严格的教育让他习惯了自我约束,因此每每到了戌时初刻,也就是下午7点左右,他就会离开三希堂,回到后殿小憩片刻。

这个时候,一般也是乾隆帝翻牌的时候。

按照宫廷规定,乾隆帝只能在自己的寝宫召幸后妃,而不能到妃嫔的宫殿过夜。

为了“雨露均沾”,大多时候,乾隆帝都是通过翻牌来确定当晚召幸的后妃人选。

这里的“牌”,指的就是绿头牌

早在选秀女的时候,应选的女子就会把姓氏、旗籍书于竹签牌上,以备皇帝挑选。

等她们成为后宫妃嫔之后,这些竹签牌就继续留用,并因顶上染有绿漆,被称作是“绿头牌”。

有幸被选中的后妃,在接到皇帝召幸的口谕之后,就要提前做好准备,且当晚不能再回自己的寝宫,又不能整夜陪侍皇帝,只能到另一间暖阁的床上安寝。

亥时初刻,也就是晚上9点,就到了乾隆帝正式入睡的时刻。

到了这个时候,乾隆帝会一觉睡到隔天的4点左右,按照相似的流程,继续重复新的一天。

正因为日复一日,日日少有变化,即便贵为皇帝,乾隆帝的日常也可以说是异常枯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北宋是历史公认的太平盛世,如果你是北宋的农民,生活会幸福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北宋盛世,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北宋地图全图高清大图

    作为封建王朝,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它的经济基础,因此国家财政收入,以及能够供养整个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主要来源,那便是农业税收了。自古以来农业税便是封建政权封土掌民,延续王朝统治的重要标志和手段,一个王朝建立的稳固与否,其对于农业社会和农民的掌控,其实是非常关键的。北宋自然也不例外,自从北宋建立之

  • 多尔衮猝死之谜:他真是坠马不治身亡?看看他死后的遭遇便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多尔衮坠马死亡片段,多尔衮死后发生了什么事,多尔衮死亡真相是什么

    虽然历史的史料上对于多尔衮的死亡,只是草草几笔带过,从史料上的记载看,多尔衮是外出狩猎时,不慎坠于马下,最终竟不治身亡的,但是,对于一个长年征战的年轻将军来说,这样的死因,确实令人难以相信。那么,小编今天便来说道说道,多尔衮猝死之谜:他真是坠马不治身亡?看看他死后的遭遇便懂了!从正常的推理来看,当时

  • 重庆“汪精卫跪像”失踪,有70年历史的文物:4家管理方均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1月30号讯,重庆磁器口古镇“汪精卫夫妇跪像”不翼而飞,这种文物又不能卖,唯一的可信解释是汪精卫后人运作弄走了雕像,但这是有80年历史的文物,当地四个管理方均不知道此事,事情曝光后,当地回应称,跪像那块地要改造,暂时搬离了,还会恢复,真相是否如此难说。有视频博主去磁器口旅游,走到抗战无名将士墓前时,

  • 元朝开国皇帝背后的女人,帮助丈夫成为皇帝,打理后宫井井有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察必皇后家世显赫,嫁给忽必烈弘吉剌·察必是济宁忠武王弘吉剌·按陈之女,弘吉剌·察必长相秀丽,漂亮,当时蒙古族战争不断,她每天在跟随父亲学习,逐渐养成了遇事沉稳,临危不乱的性格。之后年纪轻轻的弘吉剌·察必嫁给了忽必烈,这时的忽必烈还未继位,弘吉剌·察必嫁过去之后,凭借自己的美丽外表和沉稳的性格,获得了

  • 民国美女,惊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一组来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让我们有幸见证了风华绝代的容颜,也唤醒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眉似远山不描而黛,唇若朱砂不点而朱。那个没有PS的年代,比起现在的网红脸,不知要美上多少。拍下这些照片的是一名犹太摄影师Sam Sanzetti。Sam Sanzetti (沈石蒂)190

  • 男子高喊“还我河山”砸秦桧像,怎么看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电影《满江红》热映,引发人们重温这段发生在南宋时期的壮怀激烈的历史,无不对抗金名将岳飞“还我河山”壮志未酬的扼腕痛惜,对大奸臣秦桧谗害忠良的深恶痛绝……这不,有人就把这股愤懑之情发泄秦桧的塑像上了。1月29日下午,一名男子在河南省周口市太昊陵岳忠武祠游览时,突然情绪激动起来,站到香炉上高喊:“还我河

  • 岳飞因何被杀如何成“神”?宋史学者释疑9大疑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云军汤阴岳庙岳飞雕像□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 文 受访者供图响彻千年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随着今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引发广泛的讨论。目前,电影票房已破33亿元。作为今年春节档最火的电影,《满江红》一上映就引发诸多争议,屡次被质疑与史实不符。同时,《满江红

  • 为什么金朝只是打崩了北宋,而清朝却可以取代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个人觉得, 金朝和清朝之间,差了一个皇太极。1、底蕴问题北宋时期的女真部族,原本是辽朝境内臣服于辽朝的渔猎部落。面对辽的绝对优势,女真到了代酋长们,都需要向辽缴纳大量的赋税,来换取辽的册封。辽朝末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势力逐渐做大,同时利用女真部族不满辽的民族压迫这个背景,发动反辽起义,并建立

  • 清朝梁诗正行书墨迹《跋仇英清明上河图》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梁诗正《跋仇英清明上河图》 清朝大臣梁诗正行书墨迹欣赏《跋仇英清明上河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著有《矢音集》。清人王昶在《春融

  • 秦桧是什么时候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被二次拜相,直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主政时间近二十年。秦桧为相期间卖国求荣、冤杀岳飞、任人唯亲、谄媚自私,堪称古今第一奸臣。但如此恶人在生前却没有受到惩处,宋高宗赵构在秦桧病重时还亲自前往相府探望,并加封其为建康郡王,不过秦桧这个“建康郡王”只当了一天,被加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