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当时荷兰的商船横行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那就必不可免的会与中国的明帝国发生摩擦。17世纪初,荷兰为了垄断垄断中国、日本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一直想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到一个合适停泊船只的港口。因为沿海地区离大陆太近了,当时的明朝又不好惹(葡萄牙就是前车之鉴),所以荷兰人把目光投向了离台湾很近的澎湖列岛。
1604年,荷兰人抵达澎湖,企图占据澎湖列岛,可没想到的是,明朝开了50艘大船过来,荷兰迫于明军的压力,就撤退了。1622年,荷兰人瞄上了澳门,率领600余人准备进攻澳门,可明廷早就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进行贸易活动,于是荷兰人在遭到葡萄牙的激烈抵抗后不得不撤退。
后来荷兰人又重新打起了澎湖列岛的主意。1622年,荷兰出动7艘军舰,占领了澎湖,并在岛上筑城,派兵把守,还封锁了福建漳州的出海口。1624年,明廷出动200艘军舰与1万多名士兵,与荷兰人在澎湖激战,收复澎湖列岛,并摧毁了荷兰人在澎湖的据点,还俘虏了荷兰将领高文律,将其押解至京师,“传首各边,以昭示天下”。
败退澎湖之后,荷兰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台湾(当时的台湾是化外之地,明朝不管)。同年,荷兰人的船队驶入台南安平海域,并在台南建立了一个基地,修筑热兰遮城,开始了荷兰对台湾长达38年(1624年—1662年)的殖民统治。原本荷兰人在中国台湾设置的贸易据点是为了垄断对中国的贸易,可实际情况却是他们在台湾建立的据点形同虚设,在东西方贸易路线上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因为明廷实施海禁政策。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1633年,荷兰人对福建沿海进行了一次劫掠,明将郑芝龙奉命御敌,在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统称料罗湾海战)后,终于把荷兰人赶了出去。1644年,明朝灭亡,中国陷入割据状态之中。
直到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由金门出发,渡过台湾海峡到达台湾。并于次年(1662年)驱逐荷兰人,成功收复台湾,在台湾建立政权,奉明为正统,后世称明郑。荷兰人退出台湾后,对郑成功十分痛恨,可是又拿他没办法。后来当清朝造反成功,入主中原之时,荷兰便萌发了与清廷合作的想法,此后也一直在行动,还有所收获。
康熙登基后,清廷开始计划统一台湾。1662年10月,清朝水师在荷兰海军的协助下,先后摧毁了郑氏集团在厦门、金门的根据地,迫使明郑政权全面退守台湾。荷兰人后来催促清军进攻台湾,但清将耿继茂并未答应他们的要求,反而让他们协助攻打东山岛(郑氏在这还有军队)。
于是荷兰人只好单独进攻台湾,1664年初,荷军在高雄登陆,但随后被明郑赶走。同年6月,荷兰出动12艘战舰,攻占了基隆北部一带。后来荷兰人博特亲自前往福建联系清军,希望与清军再度联合,共同打击郑氏集团,不过此时的清朝官员并无统一台湾的想法,遂一再拒绝与荷军联合出兵台湾。
同年12月,博特成功说服施琅,组建海上联军,共同进攻台湾。不过,施琅在途中以遇到台风,海况复杂为由突然折返。施琅这一始料不及的举动,令荷兰人非常的气愤。1665年5月,施琅率军再次出航,准备进攻台湾,不过在抵达澎湖之后,遭遇台风,舰船受损严重,不得不半途而废。
后来因为清廷对清荷联军共同进攻台湾的计划,一直采取消极甚至拒绝的态度来对待,加上荷兰人在其中耗费巨大,所以,荷兰决定不再配合清军统一台湾的军事行动,清荷关系彻底走向破裂。1665年,明郑集团占据了基隆附近的淡水,切断了荷兰人的补给线,使得淡水附近的原住民和汉人再也无法为基隆供应粮食。
而这时清廷也在东南沿海厉行海禁政策,禁止荷兰人前往沿海地区(主要是福建)贸易,于是,荷兰人被迫于1668年撤出基隆,明郑于1669年重新恢复了其在基隆的统治。自此以后,荷兰彻底退出了台湾。那么问题来了,清朝为何要拒绝荷兰人帮助统一台湾呢?
其实荷兰人的小九九清廷可都看的清清楚楚:荷兰凭自身的实力是无法打败明郑,所以得依靠清朝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可要是清荷联军打下台湾后,荷兰人赖在台湾不走怎么办?那清政府只好又得使用武力把荷兰人赶走,好麻烦。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荷兰人自己单独去打明郑,让他们知难而退。这样清政府省事多了。(喜欢的话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多多收藏,转发和评论,谢谢!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欢迎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