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想帮清朝统一台湾,但屡次被拒

此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想帮清朝统一台湾,但屡次被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74 更新时间:2024/2/20 7:34:44

既然当时荷兰的商船横行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那就必不可免的会与中国的明帝国发生摩擦。17世纪初,荷兰为了垄断垄断中国、日本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一直想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到一个合适停泊船只的港口。因为沿海地区离大陆太近了,当时的明朝又不好惹(葡萄牙就是前车之鉴),所以荷兰人把目光投向了离台湾很近的澎湖列岛。

1604年,荷兰人抵达澎湖,企图占据澎湖列岛,可没想到的是,明朝开了50艘大船过来,荷兰迫于明军的压力,就撤退了。1622年,荷兰人瞄上了澳门,率领600余人准备进攻澳门,可明廷早就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进行贸易活动,于是荷兰人在遭到葡萄牙的激烈抵抗后不得不撤退。

后来荷兰人又重新打起了澎湖列岛的主意。1622年,荷兰出动7艘军舰,占领了澎湖,并在岛上筑城,派兵把守,还封锁了福建漳州的出海口。1624年,明廷出动200艘军舰与1万多名士兵,与荷兰人在澎湖激战,收复澎湖列岛,并摧毁了荷兰人在澎湖的据点,还俘虏了荷兰将领高文律,将其押解至京师,“传首各边,以昭示天下”。

败退澎湖之后,荷兰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台湾(当时的台湾是化外之地,明朝不管)。同年,荷兰人的船队驶入台南安平海域,并在台南建立了一个基地,修筑热兰遮城,开始了荷兰对台湾长达38年(1624年—1662年)的殖民统治。原本荷兰人在中国台湾设置的贸易据点是为了垄断对中国的贸易,可实际情况却是他们在台湾建立的据点形同虚设,在东西方贸易路线上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因为明廷实施海禁政策。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1633年,荷兰人对福建沿海进行了一次劫掠,明将郑芝龙奉命御敌,在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统称料罗湾海战)后,终于把荷兰人赶了出去。1644年,明朝灭亡,中国陷入割据状态之中。

直到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由金门出发,渡过台湾海峡到达台湾。并于次年(1662年)驱逐荷兰人,成功收复台湾,在台湾建立政权,奉明为正统,后世称明郑。荷兰人退出台湾后,对郑成功十分痛恨,可是又拿他没办法。后来当清朝造反成功,入主中原之时,荷兰便萌发了与清廷合作的想法,此后也一直在行动,还有所收获。

康熙登基后,清廷开始计划统一台湾。1662年10月,清朝水师在荷兰海军的协助下,先后摧毁了郑氏集团在厦门、金门的根据地,迫使明郑政权全面退守台湾。荷兰人后来催促清军进攻台湾,但清将耿继茂并未答应他们的要求,反而让他们协助攻打东山岛(郑氏在这还有军队)。

于是荷兰人只好单独进攻台湾,1664年初,荷军在高雄登陆,但随后被明郑赶走。同年6月,荷兰出动12艘战舰,攻占了基隆北部一带。后来荷兰人博特亲自前往福建联系清军,希望与清军再度联合,共同打击郑氏集团,不过此时的清朝官员并无统一台湾的想法,遂一再拒绝与荷军联合出兵台湾。

同年12月,博特成功说服施琅,组建海上联军,共同进攻台湾。不过,施琅在途中以遇到台风,海况复杂为由突然折返。施琅这一始料不及的举动,令荷兰人非常的气愤。1665年5月,施琅率军再次出航,准备进攻台湾,不过在抵达澎湖之后,遭遇台风,舰船受损严重,不得不半途而废。

后来因为清廷对清荷联军共同进攻台湾的计划,一直采取消极甚至拒绝的态度来对待,加上荷兰人在其中耗费巨大,所以,荷兰决定不再配合清军统一台湾的军事行动,清荷关系彻底走向破裂。1665年,明郑集团占据了基隆附近的淡水,切断了荷兰人的补给线,使得淡水附近的原住民和汉人再也无法为基隆供应粮食。

而这时清廷也在东南沿海厉行海禁政策,禁止荷兰人前往沿海地区(主要是福建)贸易,于是,荷兰人被迫于1668年撤出基隆,明郑于1669年重新恢复了其在基隆的统治。自此以后,荷兰彻底退出了台湾。那么问题来了,清朝为何要拒绝荷兰人帮助统一台湾呢?

其实荷兰人的小九九清廷可都看的清清楚楚:荷兰凭自身的实力是无法打败明郑,所以得依靠清朝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可要是清荷联军打下台湾后,荷兰人赖在台湾不走怎么办?那清政府只好又得使用武力把荷兰人赶走,好麻烦。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荷兰人自己单独去打明郑,让他们知难而退。这样清政府省事多了。(喜欢的话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多多收藏,转发和评论,谢谢!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欢迎品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乾隆挥笔写下3个字,众人笑而不语,状元请求去掉一字,化解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皇帝题字大全集,乾隆的御笔题名,83岁的乾隆在朝堂写下一个字

    文/卢哥讲历史在《宰相刘罗锅》中,小编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面对盛绽的梅花,心血来潮,吟出一首诗,这首诗或许大家小时候还学过。“一片两片…”以上这首诗不太了解是谁的原创了,一个来自郑板桥的咏雪,一个则是乾隆皇帝的赞美梅花。差别就在于一个飞入了梅花,一个则是在刘墉提示之下飞入了草丛。其实结果也是

  • 嘉庆赐死和珅,和珅拿出乾隆遗诏,遗诏上的三个字却让他心如死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被抄家被赐死的直接原因,很多人都觉得是嘉庆看不过去他贪污受贿,所以登基以后就在谋划赐死和珅的事情。其实也未必完全如此,乾隆或许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很有可能是乾隆授意嘉庆帝处死和珅。那么为什么乾隆在位的时候不动和珅呢?乾隆在位的时候之所以不愿意处置和珅,并不是因为他并不知道和珅贪赃受贿,对于和珅

  • 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有啥本事?皇帝:他当第二,没人称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武状元制度的诞生对古代的人才选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进而满足了古代朝廷对武将的需要。比如当初唐朝平定著名的安史之乱的郭子仪,他就是武举人出身,他凭借出色的胆魄和强有力的身躯成功把当时奄奄一息的大唐王朝给救了回来。不过,今天我们暂且不说郭子仪,我们来谈一谈清朝的张三甲。张三甲出生在清末动荡不安的年代,

  • 清朝这种铠甲能防身?箭射透枪扎漏,中弹受轻伤,康熙雍正却敢穿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棉甲是以布料和棉花制作,内衬铁片,外用铜钉固定。棉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铠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而且对火器有一定防护力,早期火器的铅弹打上,不会造成重伤,只会受轻伤。制作一件棉甲,需要棉花7斤,用布盛于夹袄内,粗线缝紧,入水浸透,取出铺地,用脚踏实,以不膨胀为度,而后

  • 隆科多落魄时有多惨,亲叔的奴才都敢欺负他!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早年的隆科多其实混的还是不错的,跟随康熙皇帝征战沙场,屡立战功,还救过康熙的命,但是却因受不了边地之苦,偷偷的又跑回了京城,从此之后便一蹶不振。太子第一次被废,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京城中的官员相互打探消息,隆科多也想借此机遇给自己搏个前程,他只好前去找身为朝中宰辅的六叔佟国维,佟国维家中的官员走过之

  • 康有为62岁,娶19岁妙龄少女,他死后,小妾非常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康有为出生在封建思想极为浓厚的家庭,所以在康有为很小的时候,家里就给他定下了亲事,所以他的第一任妻子叫张云珠,但是父母定的亲事儿女们大多是不满意的,这个女子比康有为大三岁,但是康有为不喜欢他的这位夫人。但是作为张云珠,嫁给康有为以后,很是孝顺,对康有为的父母照顾很是周到,同时,她对康有为的事业也非常

  • 清朝垮台后,貌美的格格花落谁家?其后代有的好几个成了明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仔细的观察,清朝的垮台绝非偶然,无外乎这几个原因。第一:科考制度早在秦朝时期国家就已经开始注重科举,文人也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这都和科举制度是紧紧联系的,清朝科举制度已经变得像是追求名利的一种手段,对于开拓人的思想和境界很难顺利的进行,新式学校难以建立,张之洞才上奏朝廷,将新式学

  • 清朝灭亡后,满人排队剪辫子,汉人宁死不剪,究竟是为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灭亡剪辫子,汉人与满人发型的区别,清朝满人对待汉人

    其实编造“大清灭亡后,满人排队剪辫子,汉人宁死不剪”的一定是某些遗老遗少,他们要借此证明“大清不该亡”、“大清深得民心”,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所谓的清朝辫子究竟是啥样的——那个真正的“金钱鼠尾”辫子,遗老遗少们也没按规定照着做,他们是跟电视剧学的发型——要这些人活在真正的清朝,也是要被骂做不肖子孙的

  • 冬至这天,清朝皇帝要向大臣赐“福”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皇帝怎么赐福,冬至祭祖的习俗,清朝的冬至大餐

    诞生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同样对“冬至”十分重视。清代吴振棫在其所著的《养吉斋丛录》中就说,“满族人元旦、冬至、万寿庆辰为三大节,天聪以来旧制也”。这也就是说,自清太宗皇太极初年起,满族人就十分重视冬至。辽宁道光廿五集团掌握着全国唯一满族酿酒技艺。对满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道光廿五集团副董事长张慧表示

  • 贪官和珅,往赈灾粮里掺沙子,百姓回答:此举真是太妙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和珅赈灾往粥里掺沙子,和珅赈灾在粥里撒沙子视频,和珅和纪晓岚赈灾对话

    都知道和珅其实是一个非常懂得理财的人,乾隆能够拿着钱财肆无忌惮的挥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和珅在帮助他理财。和珅的能力在当时的清朝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但是和珅的加官进爵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对于和珅的官路清史里面有过明确的记载,和珅因为徇私舞弊和贪赃枉法总共被处理过五次,分别在他28、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