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成功从臣子到皇帝的角色转换,最关键是他能做到这一点

李世民成功从臣子到皇帝的角色转换,最关键是他能做到这一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417 更新时间:2024/2/9 12:00:45

李世民曾经在奏《七德舞》时说:“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当时封德彝上前说:“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李世民很清醒:“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结果德彝磕头谢罪。这段故事很清楚地说明,当上皇帝的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时势变化了,工作重点应该转入到文治,不能继续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正是基于这个认识,让李世民开创出一个空前绝后的“贞观之治”。其实这个转换,早在征战天下的时候,李世民就有意识了。说起来这也是李世民一次失败的教训换来的,那就是和太子建成的一次较量——再平河北。河北的窦建德虽然战败身亡,政权也垮台了,但起初唐朝对河北的统治比较强硬,导致民心不附。所以,很快,窦建德的余部在悍将刘黑闼的统领下,开始反叛,而且一下子席卷了河北全境,势头很猛,唐军损失严重,连李也吃了大败仗。当然,最后还是李世民出兵,平息了叛乱。在这次平乱中,李世民还是比较信赖自己的强大武力。事实证明,他的武力依然强大。但后来的情况却说明,纯粹以武力解决问题,不仅很吃力,而且效果也不能持久。所以,不久之后,河北再次“沦陷”,估计这很让李世民抓狂,又有点无奈。而再次搞定河北的却是李建成。李建成在魏徵的策划下,主动要求出征河北。李建成与李世民相反,用“柔道”,他采取安抚民心的做法,发出公告,效果极佳,不仅非常迅速地平息了叛乱,而且让局面彻底稳定了下来。可以说,这次李建成的举重若轻,几乎把李世民的赫赫功绩都给比下去了。李世民战无不胜固然令人钦佩,可中国人向来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可是用兵之最高境界。李建成用“柔道”安定河北,显然就比李世民光用蛮力来得高明一筹了。

这次双方的暗中较量,给李世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充分认识到,怀柔策略有时候比武力来得更加有力!前面说过,李世民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所以他很快就明白,要治好天下,一定得用“文”,用“德”。其实感悟这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李世民能转变自己。成功往往会让人们迷信自己以往的经验,尤其是建立了李世民这样的不世功勋后。但李世民没有迷失自己,他及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修正,实在是了不起。当然,李世民之所以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抱负,他的野心,他的胸怀是天下的,因此他的眼光决不是短浅的,行动也绝不是愚蠢的。所以,李世民不仅是名将,更是合格的皇帝,合格的政治家。当然,作为杰出皇帝的李世民,也并没有偏废“武”。实际上,在贞观期间,李世民继续指挥着千军万马,纵横沙场,安定边防,开疆拓土。武功之盛,相当惊人。只不过,李世民将文武两手运用调配得恰到好处,能够相得益彰,将战争的压力几乎都化解于无形。李世民可谓军事艺术家,总能“好钢用在刀刃上”。具体分析,则有三点:一、控制节奏,掌握主动。每隔四五年,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就不会过分耗费国力;二、抓住时机,速战速决。几乎每次战争都做到事半功倍;三、统筹全局,各个击破。充分利用外交、结盟等手段来配合战争。凡此种种,无不显示了李世民高超的军事天才。把握机会,平定突厥 李世民军事上的辉煌总能说明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机会,把握机会,平定突厥一战就是最好的范例。李世民踏着血迹登上了皇位,同时也接过了一副沉重的担子。除了百废待兴的内政之外,他面临最大的敌人是强大的草原之主——突厥。说起来,李世民的第一次从军经历,就跟突厥有关。长孙皇后的父亲,也就是他的岳父长孙晟,恰好是个突厥专家。当初隋文帝正是因为用了长孙晟,所以没费多大事,就消除了突厥这个劲敌的威胁。长孙晟可以说是经国之才。长孙晟去突厥本是因为送婚——替北周皇帝送一位“千金公主”给突厥可汗和亲。可能因为射术了得——长孙晟曾一箭射下双雕,令突厥可汗刮目相看,以至留他住了一年之久。哪料想,突厥留了一个致命的间谍——长孙晟乘游猎之机,详细侦察了突厥山川形势及部众强弱。后来长孙晟巧妙运用了各种策略,让突厥内部分裂,实力一落千丈。

不过突厥很快重振雄风,再度成为大漠主人。尤其是隋末的时候,中原群雄逐鹿,各方势力都争先结交突厥,以求得强援,而突厥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上了牵制中原诸雄的招数。比如开始突厥支持李渊起兵,待到李渊免除后顾之忧,顺利攻占长安,建立起唐朝之后,突厥便支持刘武周等人再来攻击唐朝。只可惜,唐朝有个李世民,突厥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唐朝迅速削平群雄,一下子就完成了统一局面。于是,唐朝就直接和突厥面对面了。也就在唐朝内部统一战争基本结束的时候,突厥的进攻突然猛烈起来,从武德七年(624)开始,几乎是每个月都有突厥入侵的记载。作为游牧部族的突厥,他们已习惯于劫掠农耕地区,这几乎就和打猎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劫掠的利润更大更丰富。这两大强手的直接交锋在所难免,决战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时间会来得这么快。李世民刚上台四年,就一举把超强的东突厥给彻底灭了。其实这天的到来,对于李世民来说,并不是太意外。因为这是他时刻在期待着、盼望着的结果。他的动力来自——雪耻!这个耻辱,首先是来自他的父亲李渊。李渊在起兵之初,为了获得突厥支持,曾经称臣。突厥使臣甚至登坐皇帝御榻,嚣张跋扈,令李世民痛恨之极。耻辱更有李世民自己的。李世民刚刚继位,颉利可汗就想来个下马威,长驱直入,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亲自前往,和颉利可汗会面,最后谈判成功,杀白马盟誓。不过这是“城下之盟”,唐朝要付出大量的金帛财物。简单地说,李世民被狠狠敲了一笔。这放在宋朝,皇帝的反应估计是会松了口气,但对李世民这样的血性男儿来说,实在是口咽不下的恶气。

其实在当时的情形下,唐朝也可与颉利可汗一搏。因为毕竟突厥孤军深入,是个很冒险的军事行为。但考虑到唐朝当时尚不可能一战就消灭突厥,如果双方撕破脸开战,无疑会是一个漫长的对峙。而唐朝“国家未安,百姓未富”的现状,实在吃不消这种大消耗的战争。李世民认为,应该暂时隐忍,等待时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一招致命,干净利落。总之,不能把自己陷入战争的泥潭中,也不能陷入冷战中。李世民硬生生把这口气给忍下来了,他已经是个很成熟的政治家了。不过,等,也是积极的等。国家实力不够,那就把军队这把刀给磨锋利,再锋利些。贞观初年,李世民居然让将士们在宫殿前习射,亲自指导。大臣们一看,这可使不得啊!本来按照法律,任何人带着武器出现在皇帝面前,都是死罪。而且这些人中,万一有谁给皇帝来这么一下,不就麻烦了吗?甚至有个刺史骗了一匹驿马,跑到长安来切谏。可李世民一概不纳。说,这些将士,都是我绝对信任之人。将士们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几年下来,军队“悉为精锐”,李世民建立了一支特种兵级别战斗力的精锐之师。这种战术思想,在今天恐怕也是先进的。机会来得很快。本来把握机会就是李世民最拿手的。这和战场上的对峙坚守,是一个道理。所以,当四年之后,强大的突厥出现了裂痕,内部高层矛盾激化,分裂,臣属部族开始反叛,甚至老天也不帮忙,一场大雪冻死牛羊大半之时,李世民迅速反应,果决出兵。当时有个唐朝使臣回来对李世民说,我看三年之内突厥要完蛋。李世民摇摇头,说时机已到:“趁你病,要你命。”他手一挥,唐朝精锐尽出,直捣黄龙,一招制敌。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被俘虏,东突厥就此画上句号。史书上说“漠南皆空”,漠南就是今内蒙古地区。这次出兵,李世民把唐朝北方边防问题解决了。太上皇李渊在听到俘虏了可汗后,不由叹道:“当年汉高祖被困白登山,终身不能报仇;现在我儿子能灭突厥,我算是托付对人了啊!”这时候,李渊也不得不承认,二儿子做皇帝,是最合适的。所以,这次战争,是军事的胜利,也是政治的胜利;是外部的胜利,更是内部的胜利。李世民给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增加了重重的一个砝码。

不过,现代史学家分析了西州人的户籍,发现了一个事实:在高昌国时代,人们的寿命,特别是男子的寿命,要远高于西州时代。这是因为,作为桥头堡的西州,大量青壮年男子都被国家征发从军,战死疆场无数。我们回头看看当年鞠文泰对唐朝使者说的这番话,恐怕也是别有意味吧:“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鼠噍于穴,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你们的东西很好,可我不喜欢,我只喜欢我的。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李世民要做的,就是掌控一切。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秦李元霸-秦武王,举鼎被砸死,绝非无脑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的秦武王真的是举鼎而死吗,李元霸单手举鼎完整版,李元霸与宇文成都举鼎

    历史上有相似经历的,不止李元霸,秦国的秦武王也是如此。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秦惠文王与王后所生嫡子,著名的宣太后是他后妈。真正让秦武王出名的,是他“扛鼎”反被砸死的奇葩事迹,这个举动让他听起来颇为“无脑”,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一、少年登王,设计夺“

  • 大唐人物传-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长孙无忌简介,唐太宗李世民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和长孙顺德

    下面我给大家说下午的人生经历。孩子没娘说来话长,我虽然贵为宰相但是年少时也是个可怜之人。我年少丧父,我同父异母的大哥把我和母亲妹妹都赶出了家门,多亏了我舅舅高士廉的收养。年少时我也是一个勤奋好学又聪慧的人,年年轻轻我的名字都家喻户晓。隋朝末年,由于老百姓忍受不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芬芬揭竿而起,由于我和

  • 名将韩信为什么没能“三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韩信真的是历史上最厉害的名将吗,韩信三分操作七分意识,一代名将韩信

    中国古代,统一的时候很多,分裂的时候也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段分裂时期就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有一些人,明明很厉害,却没能成为雄踞一方的国主级别人物。这样的人有很多,名将韩信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而他为什么没能“三分天下”?出色的韩信楚汉战争中,韩信无疑是非常出色

  •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李世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渭水之战李世民,李世民渭水之盟时关中百姓如何,李世民怎么成为渭水之盟

    几年之后,李靖一战生擒颉利可汗,李世民高兴的在李渊和群臣面前跳舞 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李世民强迫颉利可汗在朝堂前跳舞 渭水之盟李唐是花了大钱才送走了突厥,要不然李世民不会高兴的失态。兵不在多在勇,将不在勇在谋。李世民足智多谋,胆识过人,攻心为上,舌战群儒,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大唐荣耀奠定坚实基础。

  • 在英才辈出的曹魏阵营,这些英雄是否都认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魏阵营名将排名,曹魏阵营实力排行榜,曹魏五虎将名单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于士族家庭。被南阳名士何颙称为“王佐之才”。25岁年轻有为被举孝廉,任守宫令。28岁投奔曹操,任别部司马,被曹称为“吾之子房”。29岁崭露头角,随曹南征北伐,开启“打怪升级”模式。31岁出奇谋保兖州,得曹进一步重视。33岁献计迎献帝,

  • 李豫到底是怎样当上皇帝,成为唐代宗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李豫与张皇后不和,张皇后的儿子死了之后,他又担心将来控制不了太子,于是便暗中接越王入宫,准备取而代之。可是当时掌握大权的李辅国支持太子,要除掉太子,必须先除掉李辅国,于是张皇后又借太子的力量来消灭李辅国。肃宗病危之际,张皇后把李豫召进宫去,对他说:“李辅国掌握禁军,把握朝政,如今皇上病危他与程元振阴

  • 三国志11奸贼篡汉:曹操提前称帝惹怒各路诸侯,只有袁术抱团取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顾名思义,“奸贼篡汉”剧本的主角肯定是曹操。根据剧本的设定,曹操直接就把汉献帝给废了,而且还是在各方势力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可以被看作大号版的袁术。真正的袁术没有变化,他依旧坐在寿春绞肉机上,带着手底下的一群白板过着有一天算一天的生活。看在都称帝的份上,曹操还是跟袁术缔结了盟约,抱团取暖之下,袁术阵营

  • 揭开李世民宠妃不为人知的秘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非李世民亲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韦贵妃出身的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她的曾祖父韦孝宽,是北朝著名的军事统帅,仕周为太傅、尚书右仆射、雍州牧,郧国公;其祖父韦总,仕周为骠骑大将军、右宫伯、京兆尹、河南怀公;她的父亲韦圆成是韦总的长子,为隋开府仪同三司、陈沈二州

  • 盘点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看看他们的结局如何 (隋唐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1.隋太子杨勇杨勇是隋文帝杨坚和独孤伽罗的嫡长子,开皇元年被立为太子,但杨勇生性好色,有许多妾侍,其中有位云昭训,特别得到宠爱,受到的待遇甚至与正室不相上下,这让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相当不满。而杨勇的正妻元妃因不得宠爱最终病死,杨勇随即让云昭训主持太子宫。独孤伽罗认定是杨勇与云昭训合谋害死嫡妻,不但责备

  • 看官服1秒钟教你识别在唐代你是多大的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不同品级的官服制度初步形成于隋代,正式完成于唐代。官服最明显特点就是以颜色标示等级,按照级别颜色主要分为紫、绯(红)、绿、青四色,文武官三品以上官服为紫色,佩金玉带;四、五品官服为红色,佩金带;六、七品官服为绿色,佩银带;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佩踰石带;老百姓只能是素衣佩铜铁带了。具体来说,唐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