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家书: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曾国藩家书: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444 更新时间:2024/1/15 20:03:32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农家子弟出身,最终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还让子子孙孙都能获福。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曾国藩的半部家书,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纵观曾国藩一生经历,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在这九个字里: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1事不拖: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说: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梅兰芳最初也资质平庸,但他不甘于此,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

庸人败于懒惰,天才却输于狂傲。李自成勇猛有才略,起义称王,却因胜利滋生骄傲,最终惨败。

曾国藩在军中时,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

“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还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曾国藩还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2话不多: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嘴茬子厉害未必是好事,留起一些话,也是一种境界。

说话需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自己置于进不可攻,退不可收的境地,一个剑拔弩张、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的人。

曾国藩说: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禁大言以务实。

在生活中,精辟的、有价值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曾国藩的“戒多言”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俗话说,“祸从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轻浮和自满,从而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或者为了自我夸耀而撒谎吹牛。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会给自己招致灾祸,而来也会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最终都难成大事。

3人不作:有智者,方圆有度

不作,就是要把握好“度”。曾国藩家训中有一言,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此举可谓福不可受尽也。

在为人处世中,事事断然不可冒进直击,当拿捏有度。

纵观历史,不乏才华横溢者因“作”而遭贬谪,丢命,比如水浒里面:牛二面对杨志,喊你来砍我啊!结果是一刀毙命!或许,有时一味的直与进看似一种忠贞、一种激昂,但如能审时度势,掂量片刻,就会发现,某些场合下,与其相对的软与退也不失为另一番智慧。

韩信的胯下之辱,苏武的茹毛饮血,是在掂量完小辱与大节后的以退为进;东方朔的机智幽默,春秋晏子的巧言诙谐,是在掂量完直言与婉言后的迂回才能,而魏徵的刚毅纳谏,狄仁杰的清廉直抒,则是在掂量完君心与民意后的激进慷慨。

无论是以退为进、迂回婉转还是激进慷慨,用对时,则为良方,用错时,都是足以致命的武器,而其中平衡的度,则着实需要用者亲自掂量才可拿捏得当。

李密庵在《半半歌》中曾言:“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酒至微醺,花开半朵,是恰到好处的趣味,道破了人生交际处世的真谛。林语堂先生亦评此诗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九岁皇孙射中一头鹿,乾隆仰天大喊:我爱新觉罗的江山后继有人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爱新觉罗后代在北京实力,乾隆皇帝一箭双鹿图,爱新觉罗弘历个人简介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个故事,就是跟狩猎有关,乾隆时期,在清朝也算是一个鼎盛的时期了,但是呢,满人长时间居住在关中,很多人都快忘了自己的老本行,于是乾隆皇帝也举行一些狩猎活动,同行的还有一些皇子皇孙。九岁的绵宁也跟随者自己的爷爷去狩猎。这个时候,在绵宁的面前不远处,出现了一头鹿,恰巧别人也看到了,这可

  • 纪晓岚称呼乾隆为“老头子”,乾隆大发雷霆,机智的他,三句化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纪晓岚称呼乾隆老头子,纪晓岚传奇,纪晓岚第三部全集完整版免费看

    但是,这只是电视剧情的需要,是编剧的杜撰罢了,真实历史上的乾隆,和珅,纪晓岚根本无法如此融洽,毕竟君臣有别,在古代封建那种阶级分明的社会,谁敢戏弄皇帝,不要命了?只能说,电视剧就是电视剧,与正史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说到乾隆和纪晓岚,两人就流传下来了不少的趣事,不管是对子故事,还是生活趣事,总是让人看后

  • 如果雍正早知道做皇帝这么累这么苦,他还会参与夺嫡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如果雍正早知道做皇帝这么累这么苦,他还会参与夺嫡吗?首先,我们没有尝试过权力,可能无法理解权力的诱惑和魅力,至于雍正是不是因为权力的诱惑而夺嫡的,想必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就算是不因为权力的诱惑,雍正或许还是会参与夺嫡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保命,只有自己当了皇帝,才可以不用担心被对手搞死,不

  • 清朝一虎将,打了58年仗,身上却没有一处伤口,原因只有8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最能打的军事将领,清朝有没有打胜仗被抬旗的人,清朝大将军最新消息

    因此,古代武将身上的疤痕,几乎可以作为判断其勇气和能力的标准之一。经常身先士卒舍命搏杀的武将,动不动光着脊梁挥舞大刀冲杀,受伤挂彩的频率和次数,也必然大大增加。而怯懦畏战的无能之辈,临阵之时保命为先,根本不敢轻易上阵,负伤的可能性自然要小得多。不过也有例外情况。清朝嘉庆、道光时期,有一员虎将,身经百

  • 清朝最长寿的皇子,活了八十七岁,却因一缺陷无缘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皇子就是八阿哥永璇。爱新觉罗·永璇,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于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七月十五日午时生。永璇的腿脚有残疾。或许,正是因为身体有缺陷,永璇明知永远不可能被立为太子,索性破罐子破摔,由着自己的性子为人处事,反正皇位跟自己无关。因为先天缺陷,永璇自幼就不受待见,不受宠爱,故自暴自弃,借

  • 清朝皇帝死后国库存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 清朝得位最正的皇帝,一生勤俭宽仁,是有德之君,却留下千古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清宣宗道光皇帝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他是嘉庆皇帝第二个儿子,母亲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由于嘉庆皇帝的第一个儿子过早夭折,所以道光皇帝成了嫡长子,后来就成为了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道光皇帝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于祖父和父亲在位时间很长,所以当他继

  • 考古专家挖掘雍正陵墓,挖到地下2米深时,被紧急叫停不敢继续?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帝埋在了清西陵,称为泰陵,位于河北易县。1928年、这一年孙殿英几乎把清东陵刨了个遍,为了军费他也是疯了,可清西陵却毫发无损。虽属近代,但是交通还是不太便捷吧,导航一下,唔~292.4公里。1975年、考古专家在清理清东陵时,就有专家提出来要发掘雍正的泰陵。孙殿英很出名,他因盗慈禧墓一炮走红,之

  •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你的家乡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有些城市改了名字以后,发展的是越来越好,而有的城市改了名字之后,就逐渐的被人淡忘,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比如:北平改成了北京,金陵改成了南京,兰陵改成了枣庄,琅琊改成了临沂等等。有些城市被夸改得好,而有的城市就没有从前的名字有底蕴。比如:兰陵,这个名字美得温润,美得霸气,而改成了枣庄,让人第一反应就

  • 雍正临死都不知道,龙凤胎的名字连起来读就是甄嬛背叛他的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雍正和甄嬛关系,雍正和甄嬛最后的对白,历史上的甄嬛是怎样被雍正看上的

    “藕花深处田田叶,叶上初生并蒂莲”这句话形容生下双生子的难能可贵,对于寻常百姓家来讲是天大的喜事,主家得友邻右舍奔走相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但在《甄嬛传》中却不然,甄嬛生下的双生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对双胞胎的独特和不平凡,同时,这两个孩子也为后续雍正的不信任和怀疑猜忌埋下了隐患。雍正爷虽然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