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后宫嫔妃耳饰是满族特有风俗,入关后逐步受到汉族影响

清朝后宫嫔妃耳饰是满族特有风俗,入关后逐步受到汉族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692 更新时间:2024/1/21 11:56:24

最早应用的饰品之一——耳饰

耳饰可能是人类最早应用的首饰之一,在中国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就开始使用玉材制作精美的玦,而稍后的新乐文化则出现用煤精制作的珰。在古代汉语中“瑱”、“珥”、“珰”值的都是耳饰。

《说文·玉部》:“瑱,以玉充耳也。从玉,真声。”“珥,瑱也。从玉耳,耳亦声。”《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

关于耳环的来历说法有很多,其中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穿耳的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环,当她们行动举止过于夸张时,耳环晃动摇摆就会碰到脸颊,好像有人用手在轻轻刮她们的脸,使其有羞耻感。以提醒她们举止要文雅,行动要谨慎,生活要检点。

古代耳饰

而到了清代耳饰逐渐发展为了女子饰品中的一种,并且备受推崇。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将小巧简洁的耳环比作“丁香”,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使得小小的耳饰更显诗意。李渔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耳饰为女性增添了无限的时尚,是最能让脸部散发光彩的饰物,故此从古至今一直深受女子的喜爱。

源于民族的继承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对于耳饰的喜爱并不是受与宋明等朝代的影响,而是来源于本民族的传统。做为清代的满族人的祖先,女真族早年都有戴耳饰的习俗,而且是男女皆戴耳饰。《大金国志》“男女冠服”中载:“金俗好衣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

满洲贵族男子穿耳为饰之俗,大约入关而止,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努尔哈赤、顺治皇帝等清初帝王的肖像中均已不见耳饰的痕迹。但在清宫廷画家所绘诸多《雍正帝行乐图》中,有几张雍正皇帝的满装造型耳边便戴有大大的金环。

满族女子则将这种传统继承下来,入关后随着宫廷服饰制度的确立,渐渐形成统一的定制。李民奂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作为元帅姜弘立的幕僚,曾攻打努尔哈赤都城赫图阿拉。所著《建州见闻录》中记载:“(女真)女人之髻,如我国女之围髻,插以金银珠玉为饰。耳穿八九环。左鼻傍亦挂一小环。颈臂指脚,皆有重钏。”

《雍正帝行乐图》

这也指出了女真女子有耳带多环的传统。由此可以看出明末清初满族女子关于耳饰的佩戴,多承袭与金代女真族的传统与审美,具有“一耳多环”的传统,明显区别于中原汉族。

“一耳三钳”的历史变迁

在此历史背景下,耳饰作为清代女性的专属饰物,满汉女子可以分别佩戴不同的款式,汉族女子基本延续明代的传统。满族女子则尊崇满族的习俗,采用“一耳三钳”,即在一只耳朵上扎三个耳眼。佩带三个耳环,以显示其地位尊于汉人的表象。

满族女子的耳饰最初多为金环无饰,《孝庄文皇后常服像》中耳畔所戴便是三个金环。天聪年间,出现了东珠耳坠,后来成为定制。满族女子耳上的环数也没有一定之规,清代早期顺治帝孝惠章皇后康熙孝诚仁皇后的朝服像都是十分明显的“一耳四钳”。

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皇朝礼器图》校刊完成。这部从天命元年开始编纂,花费150年的时间,经过六位皇帝的不懈努力才编纂完成的典章制度类器物的政书,第一次正式将满族贵族女子的耳饰规定为“一耳三钳”。

孝贤纯皇后

从满族宫廷的耳饰定制可以看出清代统治者的三点考虑:

第一,不同的级别佩戴的款式和珠宝等级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同时耳饰的数量是区分满汉不同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让人一眼望去便知满汉不同俗;按《皇朝礼器图式》规定:皇太后、皇后的耳饰,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2颗;皇贵妃、贵妃、皇太子妃的耳饰,各每具金龙衔二等东珠各2颗颗;妃的耳饰,各每具金龙衔三等东珠各2各颗;嫔的耳饰,每具金龙衔四等东珠各2颗。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下至乡君、民公夫人、七品命妇的耳饰,各每具皆为金云衔珠各2颗颗。东珠的等级按大小及光润度而定。上至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佩戴的耳饰,皆为左右各三,三具纵向排列,其应用场合和朝服相一致。

第二,在材质的选择上,东珠的极度看重,用东珠的等级区分身份的尊卑。因东珠产于满洲人龙兴之地而显得极其尊贵,成为了满族最尊贵的女性之耳饰珠宝的不二选择;《大金国志》载:“女真在契丹东北隅……土产人参、蜜蜡、北珠……”,即此。《满洲源流考》云:“东珠出混同江及乌拉、宁古塔诸河中,匀圆莹白,大可半寸,小者亦如菽颗。王公等冠顶饰之,以多少分等秩,昭宝贵焉。”说明其对于满族贵族男女来说,都是象征身份的标志。

第三,耳饰与皇家礼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讲究。在婚礼中,耳环作为装点新娘的饰物可以极尽豪华隆重,而在丧礼中,服丧的妇女有摘金戴银的习俗,耳环要换成白色银质的。穿素服。而在清代皇族的丧礼中,女子则要摘掉耳环,成服二十七日,以示对死者的尊重。《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在咸丰皇帝的丧礼上,“孝贞显皇后、慈禧皇太后率妃嫔公主及凡宫人剪发,摘耳环,成服。《盛京刑部原档》中记载:崇德四年(1639年)七月,公和尔本去逝,固山额真杜雷的妻子在去祭拜他时,不但戴着金耳环,还在祭奠期间谈笑风生。因此被盛京刑部判处重刑,鞭打七十。

东珠朝珠

然而,满族人在入关之后,强烈地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熏陶与冲击,已成定制的“一耳三钳”的礼制也随着满汉的长久错居慢慢的发生变化,满族女子仿效汉族习俗者众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皇帝阅选秀女时发现:“竞有仿效汉人装饰者,实非满洲风俗。在朕前尚尔如此,其在家时恣意服饰,更不待言。此虽细事,然不加训诫,必至渐染成风。于满洲旧俗大有间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阅选秀女时,高宗注意到她们效仿汉人一耳只戴一钳,很不满意。为此传下圣谕说:“旗妇一耳带三钳者,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朕昨日选看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着交八旗都统内务府大臣将带一耳一钳之风,立行禁止。”

究其原因是,清朝统治者一直致力于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恪守,清太宗曾经宣示过要求满族上下:“勿忘祖制,不服汉族衣冠”。是满汉的融合之风已经难以遏制,清代中叶之后,属于满洲的旧俗几乎都发生了变化,在耳饰的变化上尤为明显。

耳坠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六阿哥娶福晋行初定礼的礼单中,尚有“嵌东珠各两颗金耳坠三对”说明了“一耳三钳”的习俗依然存在,但是在道光内廷绘的多组行乐图中,后妃都只有“一耳一钳”的佩戴。

此后的咸丰、同治、光绪朝的《活计文档》的记录中已经不见“一耳三钳”的文字记录,而都代以“一耳一钳”的记载为多,而且出现了一副东珠耳坠搭配两个金环的过渡样式。

及至同治、光绪、宣统朝的诸皇后后妃像,均已没有“一耳三钳”的痕迹。

由此可见,清代满族耳饰经历了明末清初的“一耳多钳”,无定制规律到入关后逐渐形成定制礼仪的“一耳三钳”,至道光年间渐渐受到汉族影响慢慢演变成“一耳一钳”的变化历程。清代满族的耳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与思想文化,其演变历程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各民族的文化交往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一耳三钳”的审美取向与民族性格,对于“一耳三钳”的选择同样折射出满族区别于汉族及其其他民族的对于满族自身身份的确认,表现出强烈的满族民族认同感。耳饰虽小,但是它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却是十分丰富,满族耳饰更是印证了满族所独有的文化特色,其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审美取向、民族性格,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融合都可以从耳饰中以小见大。

更多文章

  • 清朝唯一的汉人皇后,只是一个宫女,为啥能成功上位成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在清朝,也确实有一个汉人女子成为皇后,她就是令妃,不过这也只是死后追封的。令妃出生在魏氏家族中,她的父母都是汉人,尽管家族也十分荣耀,但和那些八旗来比还是要低上一头。作为上三旗的包衣,家族和皇室的联系密切,因此令妃从小就被带入皇宫内,成为了宫女。到了后宫时,正是富察皇后的教养,才让她的地位提升。

  • 汉献帝和康熙同样被架空,为何两人结局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这个人,贵族出身,他背后所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整个集团。而汉献帝虽然作为皇帝,但是但凭他个人的力量是没办法诛杀曹操的,除非依仗别人的势力,但是这样做的话,也无非是从曹操的傀儡变成了其他人的傀儡而已。那依这样说,汉献帝陷入了死地了吗?是的。那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他诸侯能甘心吗?不会有人以

  • 汉旗秀女被选入宫,要不是雍正暴毙,熹妃圣母皇太后的位置怕不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的她入宫后的一生可谓是步步惊心!作为满清统治的清朝,她一个汉人的女儿却被选入后宫已经是万幸了。然而她通过自己的手段与魅力征服了雍正,可想而知雍正这样务实的男人都被她征服了,她到底有多厉害呢?她是燕京盐运使安某的女儿,名为安春晓!看她入宫之后就知道了。安春晓入宫以后,凭借着自己家里殷实的背景深受雍

  • 慈禧是满人还是汉人,孙殿英脱下老佛爷靴子,发现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慈禧为什么被孙殿英看上,慈禧太后的尸骨被孙殿英放到了哪,孙殿英盗慈禧墓时死了多少人

    在历史上,很多人对她的评价并不高,但在史学界,却一直有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那就是慈禧究竟是满人还是汉人呢?对于慈禧的出身,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同时这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谜团,根据《清史稿》《清帝列4传》、《清代全史》、《慈禧外传》等记载,一般都认为慈禧是满族人,她的祖籍是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父亲

  • 庚子国变时,汉人督抚搞东南互保,不听朝廷指令,为何慈禧沉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列强要求慈禧镇压农民军,不然就让光绪取而代之,结果愤怒的慈禧宣布对十一国开战。这让李鸿章、张之洞等督抚们震惊不已,随便一个列强就能虐死清廷,紧接着八国联军从大汶口炮台登陆,庚子国难为此爆发。慈禧要求南方督抚们前来救驾,结果就连在山东的袁世凯都坐视不理,其他督抚更是按兵不动不听朝廷指令,其实这些督抚早

  • 天地会成员逃亡此地,建立国家,领土比国外大两倍,至今讲汉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天地会的日益壮大,清政府对它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使得天地会成员到海外发展,从而演变出了三合会,致公堂等海外组织。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时,三合会还资助过孙中山先生,但是,后来逐渐发展成了黑社会。致公堂亦称洪门,是由海外华侨建立的天地会组织。孙中山先生在海外时,曾加入致公堂。抗战时期,司徒美堂为

  •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并非未如汉末一般大乱,只是进程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太平天国灭亡后多少年清朝才覆灭,太平天国不内讧可以和清朝打几年

    首先, 汉人地方实权派掌控了政权太平天国后,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镇压太平天国汉族官僚成为地方的实权人物。在太平天国之前,清朝政府对汉人有很多防范,中央官职满汉两套,看似平等。但实际上,要职主官都是满人,汉人只负责具体事务。正是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清朝政府的权力从满人逐步转到了汉人,从前由满人占据

  • 大清亡了100多年,皇室后裔至今留辫子,为了血脉纯正不娶汉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这些皇亲国戚,随着清朝的灭亡,他们再也没办法过之前那么清闲的好日子了,更不可能被特殊待遇。大清朝距离我们现在已经灭亡了108年了,有这么一位皇家后裔现在还留着小辫子,而且为了能够让自己家族皇室得血统继续纯正下去,他是不会和普通人家的女子结婚的,要娶也必须是八旗后人的女子,这个人就是爱新觉罗·州棠

  • 刘统勋、刘墉两汉人父子为何能轻易成为乾隆的宠臣?泌阳县一农民爆出猛料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回顾一下他的人生轨迹,你会发觉他就像是开挂了一样。(刘统勋剧照)1717年,17岁的刘统勋考中举人,范进考了一辈子才中举,中了后还疯掉了,这样一对比就很鲜明了。1724年,刘统勋24岁考中进士,选入翰林做庶吉士,进入国家高级储备干部行列,有多少大学生24岁毕业出来,还找不到工作,但是他却是一步登天,

  • 传言乾隆两次去平江寻找生父,是真的吗?乾隆真是汉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乾隆真正的生父是谁,平江乾隆寻父,乾隆生父之谜完整版

    文章是绝对劲爆,可问题是这是真的吗?乾隆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呢?这桩悬疑了几百年的历史谜案,真的能在岳阳平江就此终结吗?传言乾隆两下江南,平江寻父乾隆身世:小说中乾隆的身世是汉人,不是金庸先生虚构对于乾隆的身世,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的版本。说乾隆其实是汉人,他和天地会总舵主陈家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