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春秋初期诸候国
公元前627年,东出偷袭侵郑国的秦国,因郑国商人弦高的计谋无功而返。然而归国途中的秦军,却在崤山受到晋军伏击而全军覆没。实力大损的秦国丧失了争霸天下的实力,只得依托坚固的函谷关自保。
[var1]
崤山之战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礼乐崩坏”的标志性事件,向天下宣示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可惜,秦国未能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再次崛起。
[var1]
战国七雄
自秦厉共公以来,国内君主更迭频繁,国家混乱。虽然晋国的解体使得秦国获得了东进的机会,但是另一个强敌又挡在了他的面前。
魏国,自魏文侯执政以来,重用了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在其治理下日渐强盛。此时的魏国,统合了韩、赵两国,东击齐、南破楚,大有称霸天下之野心。
[var1]
魏文侯变法
爆发于公元前419年至公元前408年的第一次河西之战以秦军的惨败而告终。丢失河西之地的秦国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只得蜷缩在关中腹地,静静地蛰伏着,直至蜕变之日的到来。
[var1]
第一次河西之战
[var1]
第一次河西之战
公元前359年,立志夺回河西之地,恢复秦穆公霸业的秦孝公意图实施改革,却又受到旧贵族牵制而犹豫不决。
[var1]
秦孝公
此时,自魏国而来的卫鞅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坚定了秦孝公变法改革的决心。
[var1]
卫鞅
[var1]
卫鞅与秦孝公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主持并实行了一系列变法举措:仿效鲁卫建筑风格修建并迁都咸阳;发布《垦草令》,振兴农业,削弱贵族特权,统一了税租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伍拾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改法为律制定秦律,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行小家庭制;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制辕田,鼓励土地买卖;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其中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的新举措,为增强秦军战斗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var1]
二十级军功爵禄制共分二十级,从低到高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这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提升战斗力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举措。
[var1]
二十级军爵制规定,秦国的士卒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斩获越多,赏赐越高。
如果一个士卒在战场上斩获两个以上“甲士”的首级,他的父母如果是囚犯的,可以立即释放;妻子如果是奴隶的,可以革除奴籍,转为平民。二十级军爵制的初衷是为了提升秦军战斗力。
[var1]
二十级军爵制
为奖励军功,卫鞅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要遵守这项规定,宗室未立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
二十级军功爵禄制对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项制度打通了底层人民通往上层的道路,利益驱使下的秦国士卒战斗力今非昔比。从此,秦军不再是当初被东方列强打得节节败退的西方“蛮夷”,成为了真正的虎狼之师。
[var1]
商鞅变法完成了秦国的军国化改造,培养出了一大批英勇善战的优秀军官和基层士兵,整个秦国彻底向军事化转变,这为其今后统一天下奠定坚实的基础。
[var1]
[var1]
王剪
在完成了军国化改造后,秦军的战斗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首先感受到新生秦军强大的,就是曾经视秦国为“蛮夷”的关东诸国。
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使得韩昭侯于公元前348年亲自前往秦国与其签订停战盟约。公元前354年至公元前338年,秦国通过政治、军事等手段,逐渐将曾经的霸主魏国推向各诸侯国的对立面,通过第五次河西之战、西鄙之战、雕阴之战等战役逐渐收复河西土地,并逐渐向河东地区扩张。
[var1]
秦军东出
在此之后,秦吞并义渠国、司马错伐蜀等战争确定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并为之后吞并关东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国在战争中能够连战连胜,完成蜕变的秦军对此功不可没。正是这些战士们的英勇杀敌,秦国才能确立对六国的战略战术优势。
[var1]
秦国西方霸主
在秦统一六国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战的就是秦赵长平之战。面对由名将廉颇率领,筑墙挖垒坚守不出的赵军,连年征战,粮草即将消耗殆尽的秦军似乎只得撤退。
[var1]
长平之战形势图
一旦秦军败退,那上党地区就彻底落入赵国的手中,秦国在河东的攻略将一败涂地。虽然秦国利用反间计成功使赵国撤下了廉颇,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派往前线,武安君白起也用计将赵军团团包围,但是另一股赵国援军即将赶到战场救援友军。
[var1]
长平之战剧照
在此关键时刻,秦昭王亲自赶往离战场最近的河内郡,向全郡军民许诺赐爵一级,凭此成功动员了一支生力军,将赵国援军拦截在包围圈之外,为长平之战秦军获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var1]
秦昭王
二十级军爵制不仅是秦国提升战斗力的法宝,更是打破阶级固化,削弱旧贵族,强化中央集权的有力武器。
因功授爵的机制让广大底层民众看到了希望,因为在战场上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有战功,人人都能够获得爵位。整个国家充满了参军建功立业的欲望,秦国的动员能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秦灭楚之战中,秦王嬴政派遣将领李信、蒙武率领20万大军进攻楚国,结果败于楚国大将项燕之手,20万大军全军覆没。
[var1]
亡秦必楚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程度的损失是当时的任何诸侯国都承受不起的。而秦国不仅损失不大,而且迅速动员了60万大军,由名将王翦率领再次入侵并成功消灭楚国。这种恐怖的动员能力得益于变法强大的国力、完善的动员制度以及尚武的社会风气。
[var1]
王翦
[var1]
王翦灭楚国
同时,大量新兴贵族的产生对旧贵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新贵族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对王室的忠诚度上,都是旧贵族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秦国朝堂上新贵族逐渐占据了主动,曾经能左右秦国政治的旧贵族被淘汰。忠于王室的新贵族使得秦国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秦王的政令能够被彻底贯彻执行,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秦国的行政能力。
[var1]
秦国旧贵族
秦国的二十级军爵制度,造就了秦国强大的军事能力和尚武的社会风气。虽然在天下分裂、诸侯争霸的年代,这种社会制度让秦国获得了远超其他各国的军事能力,但是这种制度的缺陷在统一战争完成后和平年代却暴露无遗。
完成统一战争后,大量军功贵族被委派到地方担任行政官吏。工作环境和职责的改变让这些老兵很不适应,常年的战场生活也使得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var1]
商鞅被五马分尸
战争结束后,秦朝的统治者并不懂得休养生息对恢复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沉重的徭役、严苛的律法无一不在摧残着底层人民的意志。战争的结束也使得先前以军功论爵位的制度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选官制度尚不完善的时代,秦国的军爵制度为平民阶级打开了通往上层的道路,但是在和平年代,阶级固化却再次出现。在各方面压迫下,人民的神经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大泽乡的一声怒吼彻底点燃了人民心中的愤怒,六国残余势力抓住机会掀翻了秦朝的统治。
[var1]
陈胜、吴广起义
可以说,秦朝的崛起得益于军爵制带来的强大的战斗力,但其覆灭也是由于军爵制在文教方面的缺陷。
没有绝对完善的制度,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特点在不动及根本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改革,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先进制度的优越性,避免“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悲剧发生。
#我们一起上头条#
#历史交流#
#头条创作家#
#鸿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