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明明是夏天,却冻得冻死了人,这关联着嬴政亲政和嫪毐之死

秦国明明是夏天,却冻得冻死了人,这关联着嬴政亲政和嫪毐之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940 更新时间:2024/2/5 2:01:59

这一讲我们进入始皇帝六年(前241年),由春申君黄歇牵头的新一轮的合纵伐秦在这一年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燕国和齐国果然置身事外。

这是战国时代的最后一次合纵,参与者和作战经过都不明朗。《资治通鉴》采录《史记·春申君列传》的说法,合纵5国分别是楚、赵、魏、韩、卫,楚考烈王为纵长,也就是联军名义上的领袖,春申君担任联军统帅,攻取寿陵,一直打到函谷关。结果秦军出关迎战,联军吃了败仗,各回各家。但《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是,合纵联盟不是5国,而是赵、楚、魏、燕4国,联军统帅不是春申君,而是赵国大将庞煖。联军攻奉,寸土未下,竟然掉头攻打齐国去了,拿下了齐国的饶安,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

[var1]

两种记载差异太大,很难确定孰是孰非,但《春申君列传》提到联军攻取寿陵,寿陵是秦孝文王的陵墓,华阳太后也葬在寿陵,联军如果真能打到寿陵,秦国就离亡国不远了。从地理位置上看,也不可能先打下寿陵,再兵进函谷关,而是相反,先要攻克函谷关,才能打到寿陵。函谷关曾经是秦国的东方大门,但时过境迁,这时候的山东六国要想靠近函谷关都已经不容易了。

无论我们采信哪种说法,综合来看,合纵联军应该没能从秦国那里讨到任何便宜。《资治通鉴》沿袭《春申君列传》的记载,说经此一役,楚考烈王很埋怨春申君,渐渐疏远了他。

一个叫朱英的人来向春申君谏言,先为春申君鸣不平说:“人人都认为楚国很强大,在您当政之后才由盛转衰,但我不这么看。先前秦国对楚国友善,20年不进攻楚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受限于地理条件嘛——进攻楚国的话,要么需要穿越险阻,要么需要借道,把后背露给韩国和魏国。”

朱英的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基本意思并没有错。毕竟形势比人强,楚考烈王和春申君就算再怎么能干,也已经回天乏力了。那么在现有局面下,与其合纵抗秦,不如自求多福,而自保必须迁都,拉开战略纵深。

朱英继续分析,说现在版图变了,秦国很轻松就能出兵伐楚。魏国眼看着要亡国了,肯定会把许城和鄢陵那些地方割让给秦国,到了那个时候,秦国距离楚国都城陈郢可就只有160里了。

[var1]

朱英的意见得到采纳,楚国迁都,从陈郢迁到寿春,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成为了新的郢都。春申君则离开国都,到自己的封国去了,但仍然行使楚国总理的权力。

这段记载有点费解,按说春申君既然被楚考烈王疏远了,又离开国都,退居封国,显然离开了政治中心,不可能仍然行使楚国总理的权力。事情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楚考烈王只是给春申君保留了国家总理的职位和待遇,没撕破脸,但实权已经收回来了,要么春申君并没有离开权力中心,而是跟随楚考烈王一道去了寿春。

本年度的第二件大事,是秦国对魏用兵,夺取朝歌和濮阳。卫元君带着亲族迁至野王,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市。

这段内容很让人费解,杨宽先生有考证说,迁到野王的并不是卫元君,而是秦国另立的卫国国君卫君角,秦国把朝歌和濮阳并入东郡,而另立卫君角意味着把卫国变成了秦国的附庸。

所谓附庸,大约相当于藩属国。卫国之所以能够以附庸的身份继续存在下去,直到秦二世时代才终于绝祀,大约有3个原因:一是卫国早已经习惯了放低姿态,二是卫国过于微不足道,留它一条命也不必担心它能掀起多大的波澜,三是宗法习俗还在,灭人之国可以,但不要轻易断了人家的香火。

转过年来,始皇帝七年(前240年),秦国继续伐魏,又有斩获,夏太后和蒙骜先后过世。

[var1]

始皇帝八年(前239年),魏国不知道为什么把邺城送给了赵国,也许是想改善两国关系吧,韩桓惠王在同年过世,韩王安继位。

始皇帝九年(前238年),秦国由杨端和接替了蒙骜的事业,继续伐魏,不断攻城略地,竟然把魏国打穿了。这样一来,秦国的东部边境已经跟齐国接壤了,山东六国从此不再有合纵这个选项了。

正在秦国高歌猛进的岁月里,国内忽然出现灾情:明明是夏天,却冻得冻死了人。

夏日严寒,这段记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们今天很难理解这种自然灾害,但古人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之下,对各种离奇的自然现象都有很高的接受度。汉朝学者刘歆解释秦国的这次严寒,说国君如果控制力弱。朝政由臣下把持的话,那么对应的天象就是反常的酷热,反之就对应着反常的严寒。

嬴政刚刚继位的时候,年纪还小,朝政由太后和吕不韦主持,后来太后和嫪毐(lào ǎi)通奸,朝政由嫪毐决断,秦国冬天就会打雷,而当嬴政成年之后,处决了嫪毐,对嫪毐的党羽实行了血腥的大清洗,所以天气由暖转寒。明明是夏天却冻死了人。可见在古人的理解当中,这一次夏日严寒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关联着嬴政亲政和嫪毐之死。

[var1]

《资治通鉴》本该在这一年的条目下依次记载嬴政的冠礼和亲政,然后是嫪毐的叛乱和被杀,最后才是严寒。《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说法就清晰得多,以上几件事全都发生在这一年的4月,一切结束之后才有杨端和伐魏,攻取衍氏。但司马光大概在刻意避免汉朝人的迷信思维,所以首先记载了夏日严寒,然后才提到嬴政行冠礼和杨端和伐魏,最后才讲到嫪毐之乱,完全把次序搞颠倒了。

嬴政的冠礼是秦国这一年里的头等大事,所谓“王宿雍”,指的是嬴政离开咸阳,暂时住在雍城。前边讲过,秦国历史上经常迁都,但在建好雍城之后,足足200多年在这里用心经营。但随着秦国的势力不断向东推进,相形之下,雍城的位置就显得越来越偏西了,不方便。秦人只有继续迁都,先后迁到泾阳和栎阳,在商鞅开展第二轮变法的时候,才把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

都城虽然迁到了咸阳,但雍城200多年的经营,宗庙可不是说迁就能迁的,所以一些重要典礼还是需要回到雍城去办,嬴政行冠礼正是这种情况。冠礼就是成年礼,嬴政行完冠礼,头上戴冠,腰间佩剑,就意味着长大成人,可以从长辈的羽翼下走出来,开始亲政了。

难题马上就出现了:长辈们真的舍得交出权柄吗?

[var1]

这几年里,当权的长辈主要有3位,这3位偏偏是很复杂的三角恋关系:一位是太后,嬴政的亲生母亲;一位是太后的老情人吕不韦,他被嬴政尊称为仲父,但有可能是嬴政的亲生父亲;还有一位名叫嫪毐,是太后的奸夫,是嬴政有实无名的继父。嫪毐和太后如果仅仅通一下奸倒也罢了,但太后竟然给他生了两个儿子,这就等于给嬴政添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更过分的是,嫪毐还恃宠而骄,左右秦国朝政,简直要压吕不韦一头了。

别看就这么几个人,但关系既很混乱,又很糟心。

怎么理清这些关系,是嬴政亲政之后所面对的第一道难题。

嬴政会怎么做呢?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思路呢?还有一个细节问题:嫪毐这个名字,为什么看上去这么古怪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国法律中最值得借鉴的一条法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国法律对后世影响多大,古代法律有哪些值得借鉴,秦国

    其中有一条法令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就是在官员选拔上规定:“举人而所举者不善,举与被举同罪。”就是说你推荐的人如果犯了罪,你也就要连坐承担相应的罪行!秦相范睢虽然位高权重,深得秦昭襄王信任倚重,为秦国崛起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但由于其推荐的两位恩人郑安平、王稽先后战败投降敌国,范睢也不得不被连坐罢相。正是

  • 那个被嘉庆帝追封为皇贵妃的女人,才是乾隆后宫中备受宠爱的汉妃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后宫晋升制度非常严格,特别是康熙皇帝,他非常注重后宫女子的出身,严格按照她们的出身等级晋封,尤其是对汉家女子的晋封等级更是严格。康熙的顺懿密妃王氏,曾为康熙生了三个皇子,按理说应该母以子贵封妃,但康熙对她的晋封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的,只是在康熙五十七年晋封王氏为嫔。雍正继位后,才尊封她为密妃。比起

  • 立下大功的汉军八旗子弟,为何被乾隆强制出旗,为后世埋下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时期的八旗战斗力如何,汉军八旗,清朝的八旗是指哪八旗

    当时的汉人人口过亿,而清廷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稳定天下,因此对汉八旗军十分重视,但随着康熙平定天下后,这些汉军的地位越来越低,被满清以及蒙人所看不起。只是,立下了大功的汉八旗子弟,为何会被乾隆强制出旗,为后世埋下隐患?首先就是八旗子弟的人数增加,这些八旗军们可享受诸多的特权,不仅能分到大量的土地,也

  • 清朝时,天地会2成员逃去海外当国王,国土比国外大,至今说汉语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天地会,清朝天地会有多少个堂主,清朝天地会的创始人

    “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七拜陈近南先生,八拜兄弟和顺。”这是天地会著名的“八拜歌”,看过金庸小说的人对天地会3个字都不会感到陌生,影视剧中,天地会的创办者陈近南身怀绝世武功,还收过韦小宝为徒。虽然影视剧跟现实之间总有一定差距,但天地会是真实存在过的组织,陈近南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不过

  • 清朝后宫嫔妃耳饰是满族特有风俗,入关后逐步受到汉族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满族耳饰,清朝后宫嫔妃头饰,清朝妃嫔朝服

    最早应用的饰品之一——耳饰耳饰可能是人类最早应用的首饰之一,在中国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就开始使用玉材制作精美的玦,而稍后的新乐文化则出现用煤精制作的珰。在古代汉语中“瑱”、“珥”、“珰”值的都是耳饰。《说文·玉部》:“瑱,以玉充耳也。从玉,真声。”“珥,瑱也。从玉耳,耳亦声。”《释名·释首饰

  • 清朝唯一的汉人皇后,只是一个宫女,为啥能成功上位成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在清朝,也确实有一个汉人女子成为皇后,她就是令妃,不过这也只是死后追封的。令妃出生在魏氏家族中,她的父母都是汉人,尽管家族也十分荣耀,但和那些八旗来比还是要低上一头。作为上三旗的包衣,家族和皇室的联系密切,因此令妃从小就被带入皇宫内,成为了宫女。到了后宫时,正是富察皇后的教养,才让她的地位提升。

  • 汉献帝和康熙同样被架空,为何两人结局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这个人,贵族出身,他背后所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整个集团。而汉献帝虽然作为皇帝,但是但凭他个人的力量是没办法诛杀曹操的,除非依仗别人的势力,但是这样做的话,也无非是从曹操的傀儡变成了其他人的傀儡而已。那依这样说,汉献帝陷入了死地了吗?是的。那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他诸侯能甘心吗?不会有人以

  • 汉旗秀女被选入宫,要不是雍正暴毙,熹妃圣母皇太后的位置怕不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的她入宫后的一生可谓是步步惊心!作为满清统治的清朝,她一个汉人的女儿却被选入后宫已经是万幸了。然而她通过自己的手段与魅力征服了雍正,可想而知雍正这样务实的男人都被她征服了,她到底有多厉害呢?她是燕京盐运使安某的女儿,名为安春晓!看她入宫之后就知道了。安春晓入宫以后,凭借着自己家里殷实的背景深受雍

  • 慈禧是满人还是汉人,孙殿英脱下老佛爷靴子,发现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慈禧为什么被孙殿英看上,慈禧太后的尸骨被孙殿英放到了哪,孙殿英盗慈禧墓时死了多少人

    在历史上,很多人对她的评价并不高,但在史学界,却一直有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那就是慈禧究竟是满人还是汉人呢?对于慈禧的出身,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同时这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谜团,根据《清史稿》《清帝列4传》、《清代全史》、《慈禧外传》等记载,一般都认为慈禧是满族人,她的祖籍是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父亲

  • 庚子国变时,汉人督抚搞东南互保,不听朝廷指令,为何慈禧沉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列强要求慈禧镇压农民军,不然就让光绪取而代之,结果愤怒的慈禧宣布对十一国开战。这让李鸿章、张之洞等督抚们震惊不已,随便一个列强就能虐死清廷,紧接着八国联军从大汶口炮台登陆,庚子国难为此爆发。慈禧要求南方督抚们前来救驾,结果就连在山东的袁世凯都坐视不理,其他督抚更是按兵不动不听朝廷指令,其实这些督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