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探讨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与原因

探讨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与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687 更新时间:2024/1/14 19:03:21

雅诗俗化——由高雅逐渐走向世俗的宋诗

文化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要想了解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不能空谈文学上的考据,而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解析当时的社会文化情况。

与其他的封建王朝更迭不同,五代十国的乱世并没有彻底摧毁唐朝的文化传统,又或者是因为宋代早期并没有出现上官仪这样的人物,将刚刚从乱世中走出的文坛引领到一个新的道路上的缘故,宋代早期的诗词基本沿袭唐代以来的传统,以“诗雅词俗”为特点,这一时期的宋诗宋词甚至常被后世考据学者误认为是五代乃至唐代诗词。(笔者注:上官仪为唐初宰相、诗人,其“上官体”截断了南北朝以来汉赋骈文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唐诗的基础,但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他的另一个身份更容易令他被了解:上官婉儿的祖父)

但是这一现象并未持续多久,在宋代世俗化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科举而入仕的出身于社会基层的士人虽然为了步入仕途,所接受的都是十分传统而正统的文化教育,但是同时他们本身依旧生活在世俗之中,在作诗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世俗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他们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一定的雅俗矛盾。

如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说:“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认为士人需要保证自己的高雅情操,一旦低俗便无可救药。但是另一方面,还是苏轼,他又在《题柳子厚诗》中作出了截然相反的阐述:“诗须要有为而作,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认为作诗应该以俗为雅。

这种“雅”与“俗”的矛盾广泛存在于宋早期文坛的诸多大家作品之中。事实上,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在文学变革——即雅俗合流的过程中的碰撞结果,是一种历史必然的过渡阶段。

概括来说,唐代以来的雅诗传统在宋代特殊的社会情况影响下逐渐“歪楼”,宋代士人往往在人格上沿袭古风崇尚高雅、摒弃世俗,维护传统礼教,但其世俗佳作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文学与作诗上大体主张“俗即雅”,又或是“雅俗结合”。

俗词雅化——由世俗逐渐登上大雅之堂的宋词

与雅诗传统逐渐走向世俗化不同,原本流传于市井百姓之中的“俗词”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步步迈向大雅之堂,走出一条与雅诗截然相反的道路。

事实上,“俗词雅化”与“雅诗俗化”几乎同时(约为宋代中期)完成,但是“俗词雅化”的起步却比“雅诗俗化”要晚得多。从晚唐开始,“词”这一文体在温庭筠以及冯延巳李煜等人的发展与发扬下,到了宋代也才堪堪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体。

词最初被称为“诗余”,又称为“长短句”,这些都是相对诗歌而言的概念,由此可见诗人墨客起初对待词的态度是不怎么认真的,他们往往是以写诗的闲暇余力和游戏态度来填词,写诗累了,填填词,玩玩文字游戏,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所以词普遍被视为“小道”。

早期的词受中晚唐以后的“才子佳人”观念的影响,以晚唐温庭筠的“花间词派”为宗,其词作内容大多是讲些歌舞宴乐之事、男欢女爱之情,也正因为此,词在诞生之初便被视为“艳科”,被自诩高雅的文人所鄙夷。

即便后来李煜的亡国之恨为词添加了新的主题,但词依旧是以小令为主的文体体式与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只能说将词体的大门打开了一半,主导社会文化风向的士人们对词是“艳科”的固有印象依旧没有改变。

这一现象甚至一直持续到宋代早中期,哪怕是后来作为推动词体改革、打开了俗词雅化大门的先驱的苏轼,也依旧有相当一段时间在与友人的文学交流上避免谈词,因为实在是掉价。

宋初文人心中的普遍观念都是诗庄词媚、诗尊词卑,词的地位是不能够与“载道”、“言志”的诗相提并论的。

到了宋代,柳永仕途不顺,流落在市井之间,常在歌楼妓馆、勾栏瓦肆当中游荡,帮助歌妓填词,供其在茶馆以及酒馆等地方为市民演唱,“婉约词派”的出现将词彻底推向了世俗化。

但是另一方面,柳永作为因“奉旨填词”而一生专力写词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词人,“婉约派”虽然依旧是基于“花间派”演化而来,未能改变诗庄词媚的现状、提高词的文学地位,但是极大扩展了词的题材内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成功将词的“艳科”、“低俗”属性改变为“通俗”、“世俗”,令词在社会上广泛地流传开来。

南宋词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借西夏归朝官员之口评价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俗词”在柳永的发扬下真正发展为能与“雅诗”平级的文体。

而与此同时,雅诗的世俗化也令俗词逐渐进入宋代士人的视野之中,逐渐走向大雅之堂,这其中的代表,还是苏轼。

苏轼不拘于前人诗尊词卑的观念,提出“诗词同源”词学思想,认为“诗词本属一体”,这就从思想观念、文体认识上将词的根本提高到了与诗相对等的地位。在《祭张子野文》里,苏轼阐述了自己的理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微词宛转,盖诗之裔……”,明确表达了其“诗词同源”的观点。

与“诗词同源”词学思想一致,苏轼还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与鲜于子骏》中便阐述了这一概念,笔者将原文截取抄录如下: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作得一阕,……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颇壮观也。”

这里的“自是一家”,即是苏轼的词学主张,他认为词的表现力不逊色于诗,不只应该作为诗余而存在。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他把前人在诗中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全部创造性地写入词中,首创豪放词、农村词、檃栝词,创造性地用词悼亡、融理入词,“诗可往,词亦可往”(此处笔者化用汉武帝北伐匈奴名台词)为宋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

如果将苏轼作为分水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苏轼之前的词多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而从苏轼开始,世人对词的印象逐渐改观,各词人也开始有意识地摆脱花间派、婉约派的婉转之态,或豪放或闲适,赋予词新的灵魂,以词言志、以词载道。

苏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技法,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自此往后,宋词获得新的飞跃发展,真正获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

雅俗合流——宋代文学历史的必然趋势

宋诗和宋词却走着看似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道路,然而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在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时代,对高雅的崇尚仍在事实上引导着文学的发展,换言之,对“美”的定义事实上就是儒家所崇尚的“高雅”。

所以在思想观念上,不论是宋诗以俗为雅、雅俗结合,还是宋词的化俗为雅,最终都会回归到传统的高雅思想。正如前文提到的苏轼的论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然而落实到创作中,宋诗和宋词却都表现出世俗、通俗的一面,与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以来的文化传统相悖离,这种矛盾的现象事实上是与宋代时期社会审美观的变化相适应的。

宋代以前,无论是隋唐、魏晋乃至两汉先秦,传统的审美观大都崇尚雅正而鄙弃世俗,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以推崇高雅为主流。

但是在文化转型的宋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令大众的世俗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雅俗的界限开始模糊,标准也逐渐被混淆。本来雅文学和俗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却在宋代通过诗词不同的走向而逐渐融合。

另一方面,在“雅”文化上,唐诗已经将“雅诗”发展到一个巅峰,盛唐衰落后,没有人比沿袭唐风的宋代诗人更清楚这件事——唐诗的高峰是不可复刻的,而繁荣的经济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代表“俗”文化的市井阶层通过宋代空前繁盛的科举打破了文化阶层的壁垒,雅诗俗化、宋词腾飞也就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10岁嫁给雍正,养有一皇子不到八岁夭折,却还是雍正最爱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那是因为在孝敬宪皇后10岁的时候就嫁于了雍正。她的出身更是无比的高贵。作为皇子的妻子,丈夫有着登基的野心,她自然也不会太弱。嫁给雍正后,她就倾心倾力的辅佐着雍正,在那段九龙夺嫡的动荡岁月中,两人一同携手前行,经历了康熙年间的所有政治斗争。之后雍正登上了代表着身份的龙位时,孝敬宪皇后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那

  • 水浒中真正的智者,看到宋江上了山,赶快下了山,结局比谁都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梁山众好汉的结局令人唏嘘,死的死,残的残,走的走,散的散,能得以善终的极少,而公孙胜就是极少数中的其中一个。在混乱厮杀的社会背景下,公孙胜能有一个比其他人都好的结局,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道士神秘出场助力智取生辰纲,身在三界外心在红尘中 《水浒传》中,公孙胜是在智取生辰纲这一情节中以道士的身份登场的。

  • 甲午中日战争: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较量,清朝为何输得一塌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甲午战争为什么标志洋务失败,洋务与维新异同点,洋务运动史

    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到底有何差距?1861年,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逐渐开始了工业化之路。日本也从1868年开始了“明治维新”,走上全面学习西方的道路。到1894年,两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落后于日本了,甲午中日战争只是一种体现或者证明。我们以下表格的内容来看看洋务运动和明治

  • 岳飞和《满江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岳飞,因为最近在喜马拉雅刚讲完《两宋文明》,所以对宋史算是下了一点功夫,既然大家兴趣这么大,我也来凑个热闹,聊聊岳飞和《满江红》的事。 ‍‍‍‍‍‍‍‍‍说起岳飞,大家很自然会联想起"岳母刺字"、"朱仙镇大捷"、"十二道金牌"、"风波亭"、"还我河山"、"满江红"等等熟悉的词语。 ‍‍‍‍‍‍‍

  • 元朝权臣燕帖木儿:位极人臣,娶泰定帝皇后,纳宗室公主数十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元文宗图帖睦尔在燕帖木儿的帮助下终于第二次登下了皇帝位,文宗再次即位后,就更加倚重燕帖木儿。为了表彰燕铁木儿特意追封燕帖木儿的祖上及其父母,并命人在大都北郊刻石记录其功绩。元文宗任命他为中书右丞相后,还特意取消了左丞相,以示独尊。同时还昭告天下,凡是帝国的号令、选法、刑名、钱粮、造作等百务,都要听从

  • 皇帝斗不过太监,清朝内务府花式贪污,奴才吃垮了主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道光皇帝喜欢吃粉汤,曾经下令御膳房做粉汤。可等了多日没见到粉汤的影子,道光皇帝就招来内务府官员质问,官员诉苦做粉汤的成本太高了,奴才们们正在筹措资金呢。道光皇帝大怒,一碗粉汤要几个钱?官员回答道,御膳房要成立专门做粉汤的机构,要增加相关的编制,加上原料采购运输,每年需要增加6万两预算。有史上最抠门皇

  • 秦桧害死岳飞之后,写下这幅书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南京人。北宋末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被俘至金,后纵之使归,诈称逃回,为相于南宋19年,主张投降,一味求和,为高宗所宠幸。后秉高宗旨意,以“莫须有”之名杀抗金名将岳飞,力主对金人投降,为世人所唾弃,遗臭千年。图/秦桧书法《偈语帖》110字秦桧是佞臣,却

  • 甲午战争-战端开启之清、日双方战略规划和部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清日对战从丰岛日军偷袭清军开始,到陆上成欢驿对战结束,为甲午战争的第一阶段。日本人可谓把卑鄙无耻诠释到了极致!因为日本从一开始就没有和清廷宣战,反而在其国的《日清战史》,诬陷清军先向日方炮击,尤属无耻已极。虽然说“兵不厌诈”,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公法范围之内,也不能如此得没有信义!丰岛海战,清军可以说准

  • 皇太极读《三国演义》,找到了除掉袁崇焕的妙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满清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努尔哈赤带领他的八旗军与明军的战斗,每战必胜。直到遇到了明将袁崇焕,努尔哈赤“战神”的神话幻灭了。后金军队6万人,袁崇焕只有2万人守卫孤城宁远。经过5天的惨烈战斗,后金军队死伤惨重。宁远之战,成了努尔哈赤的“滑铁卢”,几个月之后,努尔哈赤含恨病逝在沈阳。皇太极继位之后,

  • 在秦桧当权的时代,搞笑是要就地正法的重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按:这是一个文史学者观影追剧的小系列。 2023年春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新作《满江红》在全国热映。相较于对岳飞的评价或《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归属等热门问题,那个侧身于历史阴影中的秦桧形象,似乎并未引起当代观众足够的兴趣。实则编剧陈宇在对秦桧形象的设计上应当参考了不少史料,颇多细节能够在稗史笔记中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