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字明允,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此人十分有才,曾为《后汉书》做过注解,除开他的皇子身份,他也是当时十分有名的一位学者。李贤死后陪葬皇陵,的确是莫大的殊荣,可是他生前的经历,却无比的坎坷。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在长子李弘死后,便将李贤立为太子,并且授予他监国的权利,他本就十分有才华,又十分能干,一时间博得了朝野上下众人的好评,但是这样的荣誉,同样也会引来其他人的妒忌。
当时武后宠信一个名叫明崇俨的人,此人常常在武后身边说“太子不堪承嗣”之类的话,再加上当时宫中流言四起,说太子李贤说韩国夫人之子,这些谗言成功引起了武后对太子的猜忌。武后随即派人将《少阳政范》《孝子传》等书送给李贤,武后的反常举动,引得李贤终日惶惶不安。
李贤为了避免自己落得哥哥李弘那样的下场,便写了一首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尤尚可,四摘抱梦归。这首诗其实就是在暗示武后,不要对自己的儿子赶尽杀绝,不然她自己也不会落得好下场。就这样,李贤过了一段相对平安的日子。
后来,明崇俨被人杀害,武后一直认为是李贤暗中下的黑手,于是就找机会,将李贤废为庶人,还将他赶去了巴州。原以为李贤能够以庶人的身份安然度过余生,却不料,684年武后执政之后,便派人去巴州杀了李贤。
其实,章怀太子李贤之死,历史之上早有定论,武则天掌权之后,便派人杀了他,可是郭沫若老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当时武则天派人前往巴州,是为了将李贤接回,重新册立他为太子,这才有了开头的那句“母爱深浅莫漫猜”。
郭老对此事虽然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他的论据却不充足,因为相关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武则天想要重新启用李贤,而且倘若武则天真的想要重新立李贤为太子,那她为何又要将李旦(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立为皇帝呢?
章怀太子一案,最具有争议的,并不是他死于谁手,而是武则天为什么要杀了他!要知道,当时的李贤已经被废为庶人,无论是对武则天而言,或者是对李旦而言,都无法构成任何威胁,他为什么必须死呢?
关于武则天为什么要杀李贤,学术界有四种主流说法,第一种是“谋反说”,就是说李贤私藏兵器意图谋反,因而被杀;第二种是“母子争权说”,就是说武则天想要自己当皇帝,这才故意设计杀害了李弘和李贤二人;三是“身世说”,和前文提到的宫中谣言有关,说李贤并非武后亲生,武后立他为太子本就勉强,当他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也就难逃被杀的命运;第四种是“遭谗说”,这个说法主要来自于李贤墓志铭上的故事,他的墓志铭上描述了汉武帝听信谗言,杀害太子刘据、晋惠帝听信谗言废除愍怀太子的典故。
武后究竟为何要杀害自已的儿子,想必也只有她自己知道原因了。母爱的深浅,笔者不敢随意评价,但至高无上的皇权,绝对是致命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