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七王之乱:和景帝争天下的吴王刘濞,曾势如破竹,为何最后失败?

七王之乱:和景帝争天下的吴王刘濞,曾势如破竹,为何最后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28 更新时间:2024/1/17 17:49:58

[var1]

汉景帝刘继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推行削藩,削藩令一出,诸侯们一片哗然,其中吴王刘濞反应最为强烈,因为他早就在等待这个机会,不仅是为儿子报仇,也是为了和汉景帝刘启争天下。

刘濞的性格:善战之将,骜不驯。

吴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高帝立仲为代王。匈奴攻代,仲不能坚守,弃国间行,走雒阳,自归,天子不忍致法,废为合阳侯。——《汉书》

刘濞,是刘邦哥哥刘仲之子,当初刘邦立自己的哥哥为代王,匈奴攻击代地,刘仲不能坚守,就弃国逃跑。刘邦不忍心处置他的兄长,便废其为何阳侯。而刘濞就是刘仲之子,他和他的父亲截然不同。

子濞,封为沛侯。黥布反,高祖自将往诛之。濞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汉书》

[var1]

刘濞最初被封为沛侯,在英布叛乱时,刘邦带刘濞前往讨伐,那年刘濞二十岁,以骑将的身份,攻破了英布的部队。可见与父亲的软弱无能相比,刘濞有勇有谋,深得刘邦的信任。

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汉书》

因为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刘邦很担心吴地民风彪悍,没有一个精明强干的宗室去镇守,恐怕后会生乱。刘邦的儿子又都年纪又小,没法在那里主持大局,于是立刘濞为吴王。吴国有三郡五十三座城池,属于诸侯国里十分富庶的地区。

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汉书》

[var1]

相传刘邦封了刘濞为吴王后,在召见他的时候为他相面,发现刘濞面上有反相,但君无戏言,又不好立刻反悔。于是拍着刘濞的后背说:“五十年后,东南可能有叛乱发生,你我是同宗同族,天下刘氏一家,你切勿妄自尊大,犯上作乱!”刘濞叩头道:“陛下,臣不敢!”在我看来,倒不是刘邦能掐会算,他只是认为自己的这个侄子十分彪悍,而吴地又富庶,时间长了难免会生出犯上作乱的念头,提前给他打个预防针而已。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汉书》

刘邦去世后,到了吕后和孝惠帝刘盈的时候,因为天下初定,郡国诸侯们都各自为政安抚其民。吴王刘濞所处的吴国有矿有盐,还没有赋税,因此,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刘濞的眼里,孝惠帝刘盈不过是个窝囊废,吕后倒是很有本事,因此早不敢轻举妄动。

刘濞与刘启:有杀子之仇,被汉文帝用敬老之杖安抚。

平定诸吕之乱,吴王刘濞想从中渔利,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后是代王刘恒继承大统。吴王刘濞从心底里看不上刘恒,但因有陈平、周勃等老臣的辅佐,他还是不敢妄动。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汉书》

[var1]

汉文帝的时候,吴国的太子进京朝见。朝见结束后,吴国太子和太子刘启下棋,因为吴国太子和刘濞性格十分相似,素来娇惯成性不能让人,为了一步棋,和太子刘启争执起来。太子刘启也是从来没吃过亏的主,哪受过这样的气,于是提起棋盘就把吴国太子给砸死了。

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汉书》

吴国太子的棺木被送回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道:“天下刘氏同宗同族,既然是在长安死就在长安安葬好了,何必还要送回来呢!”安排人送回了长安安葬。从这个时候,吴王刘濞坚定了造反的念头,也不再进京朝拜,每次汉文帝传召的时候,他都说自己有病,无法到京师去。

京师知其以子故,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所谋滋甚。……于是天子皆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谋亦益解。——《汉书》

[var1]

一两次得病可以,每次都得病,这让人无法相信。于是汉文帝去责问吴国的往来使者,这些人尽管是吴王刘濞的人,但也是大汉的臣子,因此,吴王刘濞装病不朝的事情暴露了。于是刘濞进一步加紧了自己造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果继续任其发展下去,恐怕七王之乱就要提前上演。

[var1]

这时吴国的一位使者对汉文帝说了一番话,他说:“水至清则无鱼,有很多事情弄得太明白了反而不好,对于吴王刘濞这样的人,你逼得太紧,他反而会发作,还不如睁一只眼闭一眼,对他礼遇有加,让他心中有愧,就无法作乱!”吴国使者的意思很明确,中央如果继续追责下去,恐怕就会把吴王刘濞逼反,还不如采取安抚的办法,体谅他这个有丧子之痛的老父亲的心情。汉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赐予吴王刘濞手杖,并告诉他说你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以后就不要来朝中参拜了。

削藩:联络诸王,清君侧,诛晁错。

三年冬,楚王来朝,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削东海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胶西王卬以卖爵事有奸,削其六县。——《汉书》

[var1]

晁错的削藩没有,最开始是从楚王开始的,他说楚王在薄太后去世时,行为不检点,按律当斩。汉景帝下诏书赦免了楚王,但把楚国东海郡划给了中央政府。一年后判处赵王有罪,把赵国的常山郡收归中央。此后,又说胶西王卬有买官卖官之事,削夺了他的六个县。削藩开始的一帆风顺,让晁错和景帝都误判了整个局势的发展。

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欲发谋举事。——《汉书》

接下来就该对吴国下手了,吴王刘濞害怕封地被削,便开始造反准备工作,但以一国之力对天下,恐怕很难成事,于是他要寻找一些合作伙伴。

[var1]

诸侯之中大多是些无能之辈,吴王认为只有胶西王好斗勇,诸侯们都敬畏他,于是被派出自己的中大夫应高去游说,并与胶西王约定,成功之后共分天下。

归报吴王,犹恐其不果,乃身自为使者,至胶西面约之。——《汉书》

应高回报刘濞,说胶西王答应了,但毕竟这件事事关重大,刘濞于是亲自作为使者前往胶西,与胶西王当面订下盟约。

王不听,遂发使约齐、菑川、胶东、济南,皆许诺。诸侯既新削罚,震恐,多怨错。——《汉书》

[var1]

吴王刘濞找胶西王结盟,是希望他联络山东诸国作乱,这样一来,就可以和自己遥相呼应。诸侯们本来就是削藩这件事十分的痛恨,对晁错恨之入骨,因此当胶西王联络他们的时候,他们纷纷响应。但响应归响应,谁都不想第一个跳出来。

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诛汉吏二千石以下。——《汉书》

敢为天下先的还是吴王刘濞,当汉景帝的使者拿着诏书来到吴地的时候,刘濞早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没等使者开口,吴王刘濞就开口了,“是不是要削了我的会稽、豫章郡,你不用说了,吴国的封地是高祖皇帝给我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使者继续说:“吴王刘濞接旨!”“接旨,别做梦了,我吴王刘濞反了,就用你们的头来给我祭旗吧!”

[var1]

随后吴王发布了反书,但在这封反书里,他并没有提自己要反对汉景帝,而是说皇帝是因为受到了奸臣的蛊惑,才对宗室抡起了屠刀,而这个奸臣就是汉景帝身侧的晁错,他们被迫发兵,并不是要推翻汉景帝,而是要诛杀晁错这样的奸臣,替国家除害!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你说我造反查无实据,我不过是想帮你清除奸臣而已。

七国之发也,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皆发!”二十余万人。南使闽、东越,闽、东越亦发兵从。——《汉书》

[var1]

这次起兵,吴王刘濞是孤注一掷,他下令在吴国全国境内征兵,并说:“我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还要做将军出征,我的小儿子只有十四岁,也要身先士卒。因此国内凡与我的年龄相同,比我小儿子年龄大了都要参军!”于是在吴国内征集了二十余万人,并且派遣使者到闽越、东越等国,让他们也发兵相从。

大战:太尉周亚夫的计谋,吴王刘濞的偏执。

七国反书闻,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汉书》

汉景帝不傻,他不相信杀了晁错,吴王刘濞就一定能退兵。因此,诛晁错是必然的选项,但部队也一定要安排上。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去正面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去迎击赵国的部队,派将军栾步到齐国去,而大将军窦婴则坐镇荥阳,监控齐、赵两地的动态。

条侯将乘六乘传,会兵荥阳。至雒阳,见剧孟,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孟今无动,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汉书》

[var1]

条侯周亚夫,乘坐由六匹马拉的战车前线去,在雒阳见到了剧孟。周亚夫不仅高兴的说:“七国谋反,我乘车可以顺利到达此地,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又以为他们已经得到了剧孟大侠的帮助,而剧孟大侠如今站在了我的一边,如今我据守荥阳,荥阳以东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至淮阳,向故父绛侯客邓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使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制其极,破吴必矣。”条侯曰:“善。”从其策,遂坚壁昌邑南,轻兵绝吴饷道。——《汉书》

[var1]

到了淮阳后,周亚夫向父亲的门客邓都尉问策,邓都尉说:“太尉,如今吴国兵将势头正盛,不可与之争锋,而楚军轻挑必不能持久,我为将军谋划,把正面战场留给梁王。吴楚叛军必尽遣精锐攻之,而我军则加固壁垒防守,并派出精锐骑兵去阻塞吴楚叛军的粮道,这样的话,时间一久了,其不战自破!”周亚夫听从了邓都尉的建议,派骑兵断绝了吴楚叛军的粮道。

在周亚夫要断绝吴楚叛军粮道时,吴王刘濞手下,也有很多大将为他出谋划策,但刘濞并没采纳他们的建议,直接导致了自己的败局。

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它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汉书》

[var1]

将军田禄伯在开战初期就建议,要分进合击。他说:“我们的部队都屯聚往西面进攻,又没有其他的奇兵,是难以获得成功的。请陛下给我五万人,我沿着循江进兵,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汇合,这是一路奇兵!”

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它利害,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汉书》

但刘濞的儿子反对说:“父亲您是造反的,兵将一定要控制在自己手里,怎么能让他人掌控呢?如果你把部队交给这个姓田的,他作乱我们怎么办?”刘濞因此没有同意田禄伯的建议。用人莫疑,疑人莫用,刘濞不能信用将校,败局初现。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汉书》

[var1]

在战争进行中,桓将军建议说:“吴国多步兵,步兵利于攻险,而汉军以骑兵为主,利于平原作战。因此,我们在攻击的时候,路过的城池不要全部占取,我们要尽快占据雒阳武库,然后占领敖仓,这样就既拥有了天下的兵器、又有了粮食,居山河之险,便可号令诸侯,虽然没有进入函谷关,但天下大局可定!如果等到汉军的援兵过来,他们的骑兵在平原上,有机动的优势,我们的败局就会出现!”

吴王问吴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推锋可耳,安知大虑!”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汉书》

刘濞问吴国的老将们,老将们怕桓将军占了头功,便说:“陛下,这是年轻将军粗浅的见识,他怎么知道全局呢!”刘濞相信老将军们的见识,因此,并不采用桓将军的计谋。

覆灭:吴王刘濞失败的五个原因。

吴王刘濞,手下能人众多,吴军兵强马壮,汉军难与争锋。梁王刘武本来想阻击一下,结果两战两败,只好退到梁国的都城固守。如果不是有韩安国辅佐,恐怕梁国都城早就被吴军攻陷,但最终吴王刘濞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var1]

究其原因,主要以下几点。第一,经过文景之治,百姓追求和平,没人想打仗,也不愿意打仗。因此,吴王刘濞起兵,与民心相背;第二,七王互相猜忌,不能真正团结在一起,这就导致组织涣散,不能形成合力;第三,刘濞不能信任自己的将帅,而只信任和自己亲近的人,导致贻误战机;第四,太尉周亚夫断掉了吴军的粮道,使其不战自乱;第五,梁王刘武在梁地,阻击了吴楚叛军前进的步伐,令其锐气尽失。

更多文章

  • 宁静主演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有一个情节特别有争议,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掌柜宁静,宁静金鸡奖红毯,宁静大秦帝国经典片段

    赵军将领无法忍受人吃人再继续下去,宁死不屈的20万赵军不得已才选择投降,一般情况下,降军不是放回去就是归编,可是这次情况特殊,两国交战均以倾举国之力,没有再多的粮食供给敌军了。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将领白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白起的内心深处是想救赵军的,并且已经分了秦军的粮食给赵军,可是他们的粮食也不足

  • 东汉末日:荀彧率众投曹操,公孙上表攻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荀彧离开袁绍的原因,荀彧评价袁绍手下谋士,曹操打袁绍荀彧说的话

    曹操屯兵河内已有多日,见袁绍引众自去,各路人马亦皆解散,料知讨董卓无成,也只得自寻出路。鲍信与曹操为莫逆之交,虽由袁绍上表为济北相,仍然追随曹操。至是,与曹操计议道:“袁绍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恐一董卓未除,一董卓又起;为了将军计,若急切除袁绍,恐亦难能,不如进略大河以南,静待内变,再作计较

  • “猇亭之战”为何称“夷陵之战”?刘备、毛泽东为何都要改地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 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 (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

  • 两千年前刘邦赐了八个怪姓,只有这一个流传下来,与田姓是一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田姓为什么不改回陈姓,田姓皇帝一览表,山西田姓的来历

    早在战国初期,陈国公子陈完为避免国内动乱,投奔去了齐国。陈完后人在齐国改为田氏,从第五代开始,通过打压政敌和拉拢民心,完全把持了朝政,可谓权豪势要。齐宣公时期,齐国有70余座城池,一把手“大夫”几乎都为田氏。齐康公时田氏传到第八代,代表人物是田和,他把齐康公赶到海上的一座小岛,篡取了国君之位,并得到

  • 百战百胜的名将白起,最终还是稀里糊涂地输给了苏秦的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康白起真人照片,白起死后儿孙下落,苏秦和白起哪个厉害

    (苏秦 形象)战国时期有位仁兄,叫做苏秦。要说明的是,苏秦并不是本篇文章的主角,但如果要展开故事,我们就必须先讲到他。《史记》: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根据苏秦自己的口述,他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老家洛阳城外有两亩地种,春种秋收,早出晚归,做一个殷实而富足的农民。不过很可惜,

  • 刘病已从囚徒直接当皇帝,他如何从霍光把控的朝廷中成功突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病已为什么杀霍光,老梁讲霍光,霍光是怎么崛起的

    后来,汉武帝的小儿子刘弗陵(汉昭帝)继位后,21岁就去世了。去世的时候,没有儿子,当时统管朝政的权臣霍光等人,就商量着把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迎到长安立为皇帝。但是刘贺从接到皇帝印玺后的27天里,连干了1127起错事。霍光等人又把他给废了。废了后,打听到监狱里的刘病已还不错,就把他从监狱里接出来当

  • 青楼女子当上皇太后,寡居多年意外怀孕,儿子驾驭六国却管不住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青楼女子怀孕后果,历史上第一个入青楼的太后,古代青楼女子的避孕措施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但是关于他的身世则很少有资料提起,特别是关于他的生母赵姬的过往,赵姬最初是吕不韦的妻妾,之后转身成为秦庄襄王的王后,等到嬴政即位之后,又成为王太后。[var1][var1][var1]战国末期,商鞅变法让秦国兴盛起来,唯一能与之对抗的就是赵国,但是赵国在廉颇的率领之

  • 枕戈寝甲,谈谈春秋时期吴国霸兴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霸权迭兴。郑、齐、宋、晋、秦、楚等国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各领风骚数十年,成就春秋千变万化的国际局势。到了春秋末期,吴国发挥其地缘优势,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破楚、臣越、制齐、威晋,一时间呈崛起之势,但最终却为越国所灭。从灭亡到勃兴,吴国的历史不过百余年,霸兴与灭亡与其谋霸战略的

  • 刘禅有兵有粮草,各路援军正在路上,为何要开城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者荣耀刘禅穿插安琪拉,国服第一刘禅孤王出装铭文,刘禅七个儿子下场

    首先蜀国不占天时,灭亡是早晚的事。魏国作用三分之二天下,地广物产富饶,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多为平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蜀国位于益州,蜀道艰难,多为山地自行车丘陵,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也只有四川盆地土地肥沃。从军事上将,蜀汉虽然易守难攻,但却也不利于行军,粮草供给也是问题。从人才上看,魏国城池众多

  • 千古一帝秦始皇,幼年时宫闱混乱,不记名的爸爸就有好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赵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可以说她的存在给中国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关于她的传闻最多的就是和吕不韦之间的故事了。那么秦始皇和吕不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小编聊一聊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赵姬是一位能歌善舞、容貌俊俏的大家闺秀,吕不韦是一个做珠宝生意的商人,二人结为夫妇,然而赵姬却被丈夫当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