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四海之内皆兄弟:李世民的家天下,与唐初的民主萌芽

四海之内皆兄弟:李世民的家天下,与唐初的民主萌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737 更新时间:2024/1/16 6:26:35

重人而轻物,这是李世民不同于杨广的关键一点,也是他成功的密钥。

一、四海一家

与突厥人签订了临时和平协议后,李世民得以在刚刚到手的皇位上,安心整顿内政。他没有因突厥人暂时的退却而放松警惕,因为突厥是由一众草原游牧部落组成的军事利益集团,既然唯利是图,必然见利而忘义,不会因盟约而放弃对中国的侵扰。所以,李世民志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强大的外敌。

为此,李世民大兴尚武之风,他挑选数百将士,每日在皇宫里的显德殿前习射,并亲自到场观看,看到射术好的,便随手赏赐御用弓刀。

群臣纷纷谏言:“古时先王就有法度,御前携带兵刃即是死罪,以防不测。可是如今让这些武人在皇宫之中耍弄弓箭,陛下还亲临现场,万一有人心怀不轨,抑或擦枪走火,发生什么意外,您的江山社稷,还要不要啦?就算射不到陛下,射到那些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李世民却回答:“天子,视四海为一家,天下之民,都是朕的赤子,正当推心置腹,怎么可以横加猜忌!”

于是将士人人自励,不数年间,皆成唐军精锐。

要知道,这是发生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就能做到如此坦荡,说明天下归心,不是一天两天了。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李世民对家天下的正解。

二、家天下的正解

家天下来自儒家学说,是《大学》说的: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家到国,再到天下,是一条实践路径,是指用治家的方式去治国、治天下。当家长,就把所有家人当家人,把人当人,这就是仁,治理的起点。当了国君呢,就把所有国民当家人;当天子,就把所有天下人当家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

所以,“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视天下为一家,把所有人视为家人,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家长式治理,是一种公平治理。所以,家天下,本质上还是公天下,是公天下的一种实现方式。他跟《礼记.礼运》里说的“大道既隐,天下(各自)为家”是两个概念。

《三字经》总结道:“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一种误解,搞世袭,就不是天下一家,而是一家独大,把自己的小家凌驾于天下,变成了私天下。

由于对家天下模棱两可的解释,导致的结果就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公天下和私天下之间摇摆。偏向正解,就是明君,偏向误解,就是昏君,屡试不爽。

因为公天下和私天下有一个很显著的区别。公天下,关注人,把天下人当家人;私天下,关注财,把天下财当家财。而众所周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搞公天下,一定国泰民安;搞私天下,那就“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一定祸国败家。

李世民,显然属于前者。

当然,在李世民把皇位交到他的宝贝儿子手里时,他又背叛了家天下。唐太宗是不完美的,是有局限性的,这个应当承认。

但更应当承认,在他那个时代条件下,李世民已经做到了最好。

三、知行合一

无论如何,李世民本人在位的时候,是坚持了公天下的。他把天下人当家人,是真诚的。有三件事足以证明:

(一)去封建。高祖时代,遍封宗室,兄弟、堂兄弟等等,李姓封王的多达数十人。李世民从容问群臣道:“宗室全部封王,于天下有利吗?”

中书令封伦马上顺着他答话:“前代封王也就只封到兄弟,太上皇所封,为两汉以来最多,王爵泛滥,需要无数人去伺候,不是天下为公的样子啊!”

封伦这个人,左右逢源,但在封建这个问题上,还算颇有见地。

于是李世民说:“没错,做天子本应养育百姓,怎么能够劳民伤财,让百姓来奉养自己的宗亲呢?”

十一月,除李孝恭李道宗等有功之臣外,其余全部降为公爵。天下一家,就是把所有人当家人,而不是只把自己的亲人当家人。

当然,李世民的去封建没有做到彻底,但也已经在一视同仁上进了一大步。

(二)轻刑罚。一次,李世民与群臣商议如何处置盗贼,有人建议用严刑峻法。李世民冷笑说:“之所以有盗贼,在于赋役繁重,官吏贪贿,让百姓饥寒交迫,才会不顾廉耻去行窃。应当节省国用,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自然无盗,哪里用得着重法?”

《资治通鉴》载: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把所有人当家人,才会设身处地为大家着想,而不是简单地用法律去镇压。法家的法制,不适合作为主流政治理念,因为他是君主立场,是典型的私天下。所以单纯用法制,一定速亡。

(三)克私欲。李世民曾对近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剥削人民来供奉君王,就如同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充饥,肚子饱了,离死也不远了,所以君王越富有,国家越接近灭亡。私欲太盛则耗费日多,耗费越多则赋役越重,赋役越重则人民困苦,人民困苦则国家危险,国家危险则君王丧命。我常常这样反思,因此不敢纵欲。”

克制私欲,就是格物。可见,李世民对儒家学说的认同已经深入骨髓,家国一体意识非常强。有人以李家不是汉人为由,就认为唐朝不是中国,实为谬论。李唐治国,完全用的是儒家那一套文明理念,张口三王,闭口五帝,怎么会不是中国?

四、民主萌芽

家天下是一种民本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尚书•五子之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以民为本,就要求统治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实施治理,需要考虑人民的诉求和主张。所以,民本催生民主萌芽。

但是,民主的萌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西周封建,是贵族政治,把民本当口号,更遑论民主。汉初与民休息,民主初见端倪,但随后又被士族政治所压制。魏晋南北朝,是各派势力的试验场。至隋朝而统一,就在于民本意识的回归。但隋朝没有做到善始善终,二世而亡。民主萌芽最终在开明的李唐,得到了初步实现,尤其是在李世民对家天下的坚决奉行下,形成了一套民主政治体制的雏形。

(一)众议决策。唐初,固定参与国家大政决策的,主要是三省长官,包括尚书左右仆射、门下省侍中两人、中书省中书令两人。其中,左右仆射负责总领六部,中书令负责草拟政令,侍中负责批驳修正。以上,实际都具有宰相职责,也就构成了一种众相执政的局面。不固定者,还有三师、三公、特进、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等。

有参议权的,还包括尚书左右丞,门下省的侍郎两人、左散骑常侍两人,中书省的侍郎两人、右散骑常侍两人。

另外,门下省设弘文馆,由其他官员兼任学士,属于一种政事顾问机构。李世民尤其重视这个机构,在他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在天策府开文学馆,延揽天下文学之士,公事之余便在此讨论文章典籍。这里的“文学”,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学艺术的文学,而是相对“武略”而言的文治之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李世民即位,直接把文学馆移植到弘文馆,“令更日宿直(隔日一值夜班),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就是这个机构,到明朝发展成了内阁。

民主,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核心就是众议执政,防止专制独裁。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民主,并不是说只有选票才是民主。有选票而无众议,还是假民主。

(二)分权监督。三省六部制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进一步确立了决策、执行、监督分权制衡的体制。中书、门下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监督则有谏议大夫和御史台,其中,御史台负责搞人,谏议大夫负责搞事。

贞观元年规定:“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但实际上,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并不独立。唐初的谏议,主要是形成了一种风气,并不限于谏官。他们的监督,也不仅针对决策,还针对执行;不仅对事,也对人;不仅对国家朝政,也对个人生活、八小时以外。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不限于互相之间的监督,而是包括了监督皇帝,谏政、谏言、谏行,不一而足,由此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官,魏征

在帝国体制下,皇权始终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对皇帝施以监督,防止其过分膨胀,就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也有赖于李世民对家天下的坚持。视天下为一家,才能自觉地接受平等的监督。

(三)科考选举。以上,是唐初政治体制的大略,他已经具备了代议制的许多特征。那么,如何保证执政者的代表性?这就是靠科举制。没有门槛限制的科考选举制度,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社会各阶级都有了进入到国家政治高层的机会,代表本阶级发声。

所以科举制不仅仅是人才选拔手段,也是确保执政者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制度,兼具选举功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更加证明唐朝的科举才是真科举,而隋朝的科举,是假科举,是先荐举再考试,是有限选举。隋朝的官员,仍然只代表士族阶级的利益。

这种局面,直到唐朝才有了改观。因为唐朝的学校允许中下层官吏和庶民就读,考试允许怀牒自试,所以保证了官员选拔的代表性。有代表性,就有民主。

总之,唐初的贞观之治、永徽之治,中国的再次统一、富强,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家天下式的民主政治的实施。

#历史#

#隋唐#

更多文章

  • 用臭鞋底子殴打秦桧跪像,是精忠报国还是小丑跳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發”,搞错这种高中学生都知道的汉字常识,实在不应该是一部所谓历史剧应该犯的错误,而我们在历史剧的制作上,向来粗糙,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恐怕一时半会难以说清,这需要历史学家皓首穷经,去用毕生心血钻研。且不去讨论复杂的历史疑云。说说人们看完这部贺岁电影后的一些离奇行为,简直让人大跌眼镜。据说很多地方有

  • 唐宣宗李忱:大智若愚的中兴之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唐宣宗的影视形象毫无存在感的皇子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是为宫女所生,故在皇族当中地位低下。一个哥哥(唐穆宗),三个侄儿(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都是皇帝。唐宣宗从小内向木讷、呆头呆脑、寡言少语、装傻充楞。中晚唐时期的宦官势力强大,甚至可以决定废立皇帝。唐武宗对李忱起了杀心,派人暗杀他。幸亏忱福大

  • 秦桧跪像遭万人排队扇巴掌,磁器口古镇汪精卫跪像却神秘失踪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与此同时,人们吃惊地发现,磁器口古镇无名烈士墓前的汪精卫夫妇跪像竟然神秘失踪了。面对网友的质疑,古镇工作人员解释道:“这个好像是因为那一块区域后期在打造,暂时好像是搬离了,要过段时间才恢复。”与河南淮阳秦桧石像相比,磁器口汪精卫夫妇跪像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一方面,汪精卫的汉奸罪行远在秦桧之上,秦

  • 唐朝靠陌刀打天下,为什么强大的陌刀后来逐步没落,消失不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的陌刀,陌刀队是什么意思,唐陌刀正宗图片

    比如说《旧唐书》提到高仙芝攻打小勃律国时,李嗣业和田珍为两人分别担任左、右陌刀将,手持陌刀冲锋陷阵,一刀就能杀死数人,连骑兵都被一刀连人带马全部砍死,敌军士气大挫。二人舞巨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如遇敌骑,人马俱碎,令敌气索。《资治通鉴》也提到郭子仪、李嗣业、王思礼和叛军的香积寺之战时,因为遭到敌

  • 《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有争议,吃瓜群众:难道真的不是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满江红怒发冲冠文案,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真迹原帖,满江红怒发冲冠全文一共多少个字

    这个问题,虽然看似很多余,但在史学界确实存在一种不同的声音,即:《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不见得是由岳飞本人所写。理由是:《满江红·怒发冲冠》当中有一句话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如果对宋史比较有研究,那么就可以看出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岳飞北伐抗金,所要攻破的都城是金国的上京黄龙府。而黄龙府位

  • 「靖康耻」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元年 (1126年)正月,金兵长驱直入,攻占相州 (今河南安阳),距离开封不过咫尺之遥。 宋徽宗内禅后,从小不爱嬉戏游玩、才能平平的老实人宋钦宗,从他老爸手中接过了皇位这个烫手山芋,终日惶恐,无法安心过新年。宰相李纲给了他安全感。城外战况紧急,李纲招募敢死之士2000人,身先士卒,与金人鏖战于京

  • 唐朝理想女性映射下的女子教育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女性高清图片,唐朝时候的女性教育制度,安史之乱唐朝女性

    中国从母系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之后,一直延续几千年,都是男权做主的情况,特别在宋朝之后,更是把女性给死死的框住,非常彻底的进入到男尊女卑的状态。其实在唐朝以前,女性拥有比较高的地位,例如秦始皇时期制定的婚姻法在多个方面维护女性权益,例如汉朝时期的女性掌权干政的时期屡见不鲜。发展在唐朝时期女性依然延续着

  • 秦桧像被砸归功《满江红》惹争议!纪念岳飞因为电影热映入戏太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桧像啥时候立的,满江红为啥要把秦桧演成个病秧子,纪录片秦桧

    虽然《满江红》宣传海报上把“怒发冲冠”的“髪”写成了“恭喜发财”的“發”,但《满江红》的宣传还敢把游客砸秦桧的功力归给电影热映。那么问题来了,你听说秦桧到底是通过《满江红》电影,还是通过义务教育?不可否认,《满江红》电影的争议的确让更多的人讨论秦桧,毕竟一般网友一想到《满江红》第一反应都是岳飞,而现

  • 唐朝为何被后世称为“龟唐”?就是因为这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为何被称作脏唐,唐朝灭亡给后世的教训,唐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时间表

    宋对唐的总结当然有失偏颇,但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的确属实,这一点从着装上可以体现出来。中国古代妇女穿着大都是包裹严实,除了手脚之外基本不会看到其他部位裸露在外,而唐朝却画风突变,从唐诗中可以一窥端倪,什么“粉胸半掩凝晴雪”、“云鬓花颜金步摇”、“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而我们现在从影视剧中看到唐朝

  • 唐德宗李适的罪己诏-何以直击人心灵之痛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唐德宗李适唐德宗时期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唐德宗对节度使权力过大心怀忌惮。所以对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等节度使要求子孙世袭爵位的要求予以拒绝,这个事本来做得不错,但手段太生硬导致李惟岳造反。朝廷好不容易镇压了李惟岳,后来田悦、王武俊、李纳、李希烈等举兵反叛,接着朱泚攻入长安称帝,唐德宗带着部分大臣、皇后嫔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