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出山之后,曾国藩便同胡林翼一起制定东征计划,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长江中游之战略重镇安庆。为了解救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决定“西征武昌”,英王陈玉成从江北进军,忠王李秀成从江南进军,然后在一起会攻武昌,迫使湘军主力回援,然后于途中将其就地歼灭。很遗憾,忠王李秀成此时的主要精力都在江浙一带,对西征丝毫不感兴趣,以致“西征计划”破产,安庆的压力更大。从湖北撤军回来后,李秀成接连攻略苏州、杭州、湖州、常熟等地,将江浙地区的财赋重地悉数纳入天国势力范围。大清接近一半的赋税收入就此全无,咸丰皇帝心急如焚,惶惶不可终日。
由于手头已经没有可用之兵,咸丰只能硬着头皮连续下旨让曾国藩派遣湘军主力去江浙一带作战,将财赋之地夺回来。可惜,曾国藩压根就不理会他,直接抗旨不遵,不派一兵一卒前往杭州。要知道,违抗圣旨,可不是一件小事,弄不好还要诛九族呢?此外,曾国藩才刚刚得到重用,居然不知感谢皇恩浩荡,连皇帝的命令都不放在眼里。其中之缘由,究竟何在?
其一、地方实力派崛起,中央集权衰落,抗旨又如何。俗话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皇帝未必及时知晓,若想赢得胜利,前线统帅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应对危局。不过,不听话的将领,一般都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就算不被砍头,也难得重用。但是,随着太平天国的崛起,清朝两大正规军绿营与八旗一败涂地,毫无作用,为此,清政府只能依赖地方团练武装。如此一来,随着战事的发展,地方势力便不断崛起,而中央政府的权力却无形之中被削弱。在此情况下,就算曾国藩抗旨不遵,咸丰皇帝也无可奈何,不能对他怎样?后来李鸿章同样抗旨不遵,拒绝派兵围攻天京,道理是一样的。
其二、清朝已经无可用之兵,必须仰仗曾国藩,底气十足。清朝中央政府权力衰落,这自然是曾国藩敢违抗圣旨之原因,但并不是底气。曾文正之所敢于屡次无视皇帝之命令,就在于他手头拥有一支直属于自己的劲旅,而且还是清朝在当时唯一可以依靠的战斗力量。1860年6月,江南大营被攻破,南方的正规军已经毫无用处,指望不上。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不断要求修改条约,并陆续增兵天津大沽口,随时都有可能登陆进攻北京。北方堪称战斗力强大的蒙古铁骑全部用于拱卫京师,随时准备迎战英法联军,很遗憾,在不久的八里桥之战中,这支部队差点就整建制的被消灭。此时,除了曾文正的湘军,清朝可以说是无兵可用。
其三、安庆之战略地位比江浙重要,必要要全力争夺。从战略地位上讲,安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杭州等地,曾国藩、胡林翼等必定会尽全部力量去争夺。稍微对地理与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只要兵力与武器装备之对比不是过于悬殊,从江浙逆着长江而上进攻南京并取得胜利的,几乎没有先例,压根就不可能。但是,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南京等地被攻破可以说是指日可待,毫无悬念。当年蒙古大军便是来这么一招,大军强攻襄阳、樊城五六年,并将其拿下,没有了上游的这两座城市,南宋王朝很快就覆灭了。曾国藩熟悉历史与兵法,不可能放弃天京的西大门安庆不打,而是去攻击杭州,做无用功。
其四、曾国藩手头可用之兵不多,况且嫡系部队也不想去江浙作战。仅仅从军事斗争的角度看,安庆的地位确实重要,但从财政上来,江浙等地则远超安庆。要知道,自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江浙的经济地位全国第一,其所提供的财税占国家年收入之一半。那么,曾国藩可否在攻击安庆的同时派遣一支主力部队去与李秀成争夺江浙呢?答案是,不可能,因为手头无可用之兵。要知道,曾国藩的军队不是国家的,粮饷只能自己筹集,兵力过多,则无法供养,部下自然会溃散。例如,湘军精锐尽出攻击安庆,但满打满算也就两万左右。此外,嫡系部队曾国荃吉字营也不愿意去江浙作战,因为他们不想错失拿下金陵之首功。
后来的战果表明,曾国藩是对,安庆陷落后,天京西大门被打开,太平天国无险可守,很快便失败。那么,如果当时曾国藩听从命令,大军前往江浙与李秀成进行决斗,结果如何呢?
本文由“纵横国史”原创,欢迎各位关注,带你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