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咸丰:江浙危急,火速前往增援!曾国藩:不去,以后再说

咸丰:江浙危急,火速前往增援!曾国藩:不去,以后再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23 更新时间:2024/2/6 6:45:32

再次出山之后,曾国藩便同胡林翼一起制定东征计划,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长江中游之战略重镇安庆。为了解救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决定“西征武昌”,英王陈玉成从江北进军,忠王李秀成从江南进军,然后在一起会攻武昌,迫使湘军主力回援,然后于途中将其就地歼灭。很遗憾,忠王李秀成此时的主要精力都在江浙一带,对西征丝毫不感兴趣,以致“西征计划”破产,安庆的压力更大。从湖北撤军回来后,李秀成接连攻略苏州、杭州、湖州、常熟等地,将江浙地区的财赋重地悉数纳入天国势力范围。大清接近一半的赋税收入就此全无,咸丰皇帝心急如焚,惶惶不可终日。

由于手头已经没有可用之兵,咸丰只能硬着头皮连续下旨让曾国藩派遣湘军主力去江浙一带作战,将财赋之地夺回来。可惜,曾国藩压根就不理会他,直接抗旨不遵,不派一兵一卒前往杭州。要知道,违抗圣旨,可不是一件小事,弄不好还要诛九族呢?此外,曾国藩才刚刚得到重用,居然不知感谢皇恩浩荡,连皇帝的命令都不放在眼里。其中之缘由,究竟何在?

其一、地方实力派崛起,中央集权衰落,抗旨又如何。俗话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皇帝未必及时知晓,若想赢得胜利,前线统帅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应对危局。不过,不听话的将领,一般都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就算不被砍头,也难得重用。但是,随着太平天国的崛起,清朝两大正规军绿营与八旗一败涂地,毫无作用,为此,清政府只能依赖地方团练武装。如此一来,随着战事的发展,地方势力便不断崛起,而中央政府的权力却无形之中被削弱。在此情况下,就算曾国藩抗旨不遵,咸丰皇帝也无可奈何,不能对他怎样?后来李鸿章同样抗旨不遵,拒绝派兵围攻天京,道理是一样的。

其二、清朝已经无可用之兵,必须仰仗曾国藩,底气十足。清朝中央政府权力衰落,这自然是曾国藩敢违抗圣旨之原因,但并不是底气。曾文正之所敢于屡次无视皇帝之命令,就在于他手头拥有一支直属于自己的劲旅,而且还是清朝在当时唯一可以依靠的战斗力量。1860年6月,江南大营被攻破,南方的正规军已经毫无用处,指望不上。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不断要求修改条约,并陆续增兵天津大沽口,随时都有可能登陆进攻北京。北方堪称战斗力强大的蒙古铁骑全部用于拱卫京师,随时准备迎战英法联军,很遗憾,在不久的八里桥之战中,这支部队差点就整建制的被消灭。此时,除了曾文正的湘军,清朝可以说是无兵可用。

其三、安庆之战略地位比江浙重要,必要要全力争夺。从战略地位上讲,安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杭州等地,曾国藩、胡林翼等必定会尽全部力量去争夺。稍微对地理与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只要兵力与武器装备之对比不是过于悬殊,从江浙逆着长江而上进攻南京并取得胜利的,几乎没有先例,压根就不可能。但是,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南京等地被攻破可以说是指日可待,毫无悬念。当年蒙古大军便是来这么一招,大军强攻襄阳、樊城五六年,并将其拿下,没有了上游的这两座城市,南宋王朝很快就覆灭了。曾国藩熟悉历史与兵法,不可能放弃天京的西大门安庆不打,而是去攻击杭州,做无用功。

其四、曾国藩手头可用之兵不多,况且嫡系部队也不想去江浙作战。仅仅从军事斗争的角度看,安庆的地位确实重要,但从财政上来,江浙等地则远超安庆。要知道,自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江浙的经济地位全国第一,其所提供的财税占国家年收入之一半。那么,曾国藩可否在攻击安庆的同时派遣一支主力部队去与李秀成争夺江浙呢?答案是,不可能,因为手头无可用之兵。要知道,曾国藩的军队不是国家的,粮饷只能自己筹集,兵力过多,则无法供养,部下自然会溃散。例如,湘军精锐尽出攻击安庆,但满打满算也就两万左右。此外,嫡系部队曾国荃吉字营也不愿意去江浙作战,因为他们不想错失拿下金陵之首功。

后来的战果表明,曾国藩是对,安庆陷落后,天京西大门被打开,太平天国无险可守,很快便失败。那么,如果当时曾国藩听从命令,大军前往江浙与李秀成进行决斗,结果如何呢?

本文由“纵横国史”原创,欢迎各位关注,带你涨知识!

更多文章

  • 康熙为何不杀掉鳌拜,晚年时还给他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1669年,康熙下令将鳌拜的党羽调往全国各地任职,然后以自己的心腹填补空位,严格把持北京九门门和紫禁城,同时命鳌拜前往武英殿商议国家大事。鳌拜依然像往常一样,解下佩剑,然后大摇大摆地走进宫殿,突然,康熙身边的侍卫从四周蜂拥而上将其按倒在地,一代权臣就此被捕。想起鳌拜专权跋扈、目无君王、随意杀害朝廷重

  • 揭秘:晚清历史的一个规律,影响了清朝国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晚清四大名臣却阻挡不了清朝灭亡,晚清珍贵照片清朝宫女,清朝皇帝作息规律

    历史总有一些规律。说说晚清。1839年,己亥年,也就是龚自珍创作《己亥杂诗》那一年。这一年,大清国和英国围绕鸦片展开的贸易战已趋于白热化程度,最后随着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两国纠纷逐渐演变为军事对抗。1840年,庚子年,鸦片战争爆发,沉浸在康乾盛世的大清国被一炮打醒,天朝梦碎了一地,不得不跪地求饶,割

  • 雍正得到一个精致玉壶,爱不释手,得知玉壶用途后将大臣全家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雍正看上一个老玉壶,清朝雍正玉壶图片,雍正粉彩玉壶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朝廷的权力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清朝中期的官场风气有了大大的改善,这其中就包括雍正皇帝惩治了许多的贪官污吏,给当时的官员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官员,就是雍正时期的一个贪官,时任两江总督的唐文尧。两江总督在清朝算是很高级别的官职了,唐文尧能够做到这个级

  • 年羹尧被雍正除掉完全是咎自由取,因为早就为自己埋下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年羹尧死后雍正后悔吗,年羹尧是自己作死还是雍正要他死,年羹尧为什么保住雍正

    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本是雍正帝的心腹臣子,拥戴雍正称帝以后,雍正大大封赏,一等公爵外加太傅衔。年羹尧仗着自己是雍正帝少年朋友,并有拥戴大功,想着有雍正这个靠山,更加忘乎所以。他请了一个教书先生,名叫李福作,教幼子念书,命令厨子,下人好生伺候。有一天,饭中有谷数粒,被年羹尧发现,立即把厨子斩了。又有一个

  • 他和儿子诈降皇太极,后却独自逃跑,十年后再降清,儿子成他上级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皇太极能镇住多尔衮吗,皇太极,日本人盗皇太极墓

    不过降清的明将中,也有口碑不错的,祖大寿就是最典型的一个。祖大寿最初跟着袁崇焕镇守关宁防线,是后金南下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祖大寿作为袁崇焕的副手,参加了宁锦大捷,自萨尔浒惨败以来,宁锦大捷是明朝对后金的第一次胜利,不仅重挫八旗军,连努尔哈赤都死在这次战争中。按理说,祖大寿跟后金应该有不共戴天之仇,可

  • 康熙狩猎老八送两只死鹰,到底是何人陷害?康熙竟是最大受益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康熙老八,雍正王朝康熙临死评价老八,死鹰是谁献给康熙的

    九子夺嫡最后的结局我们当然知道,四爷胤禛一举夺魁,成了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的对手中,智慧城府能跟胤禛一较高下大概就只有八爷胤禩了。老四和老八虽然都盯着康熙的那张龙椅,但两人的策略有所不同。老八走的是群众路线,拉拢一切有利用价值的势力,而老四走的是精英化路线,身边的大臣不在多,而在精,紧紧抓住年羹尧和

  • 镇南关大捷冯子材一战封神,其真实水平如何?曾国藩只说了三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冯子材与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的个人资料,冯子材处死自己儿子

    押镖走江湖总不是长久之计,干了几年之后冯子材便跟人合伙做买卖,可惜有一回冯子材行走至灵山县境内是遭遇一伙天地会的强盗,把他的货物全给劫走了。冯子材一怒之下投了军,誓要向天地会讨回这笔债。冯子材先是帮助黄汝谐剿匪,后又改投廉州知府镇压天地会,冯子材打天地会倍加卖力,因此获八品顶戴的殊荣,从这一刻开始冯

  • 清朝后宫妃子们如何度过一天?别被宫斗剧给骗了,这才是真实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妻妾最多的人便是皇帝,后宫里面的嫔妃数量让人数不清,而且这些女孩子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才进入皇宫的,还有甚着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很多人都想通过当上皇后或者是贵妃来改变命运,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清朝的的宫廷剧。都说三个女人一场戏,而后宫里面全部都是女人,所以这里面有很多

  • 大清一皇后,发现婆婆一个惊天大秘密,之后神秘死去,死后怪事连连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清中宫抬进来的皇后,大清皇后李淑贤,大清皇后人美心善

    阿鲁特氏是一位蒙古格格,她的父亲是个状元,名叫崇绮。由于阿鲁特氏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所以,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所不通,是典型的名门闺秀。因为她是八旗(蒙古正蓝旗)女子,所以,她参加了同治十一年的八旗选秀。当时同治帝并没有实权,大权完全掌握在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手中,皇后的人选

  • 此人降清堪比吴三桂开关,皇太极十里相迎,只因他带着一样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吴三桂和皇太极谁厉害,吴三桂对抗皇太极,吴三桂大战皇太极真的吗

    当然这只是宏观上面的原因,明政府在微观上也存在许多致命的问题,比如国家财富外流,政府无力支撑庞大的军事开支,再比如明末的党争,搞得大明朝堂乌烟瘴气。不过这些原因历代王朝末世时都不少见,而明朝有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汉奸数量太多了,而且汉奸的质量很高,这些汉奸推到明王朝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