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来了,像朱洪武、明成祖这样的皇帝的都不是傻子,能干的名臣杀光了,他的江山也不稳固呐,那他为什么要设立厂卫呢?
来自于元朝灭亡的恐惧正如朱洪武所说的,胡无百年运。这个游牧民族治理国家的能力,确实普遍比较低,从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来到中原这花花世界,元王朝迅速就堕落了。
元王朝最大的毛病就是相权过于强势,宰相换皇帝如同切菜砍瓜,相权最猖的1307年-1333年,26年间元朝嘁哩喀嚓换了9个皇帝,好几个皇帝在位时间都是只有几十天。
一个新兴王朝借鉴一下前朝的兴亡的经验,这是开国君主的基本操作。于是,朱洪武看到了相权的的强势。
然后,这锦衣卫的成名之作就是宰相胡惟庸、大将蓝田的大案,涉及人数超5万人,而号称明朝开国第一人的宰相李善长也牵涉其中。
胡惟庸、蓝田案后,在任的宰相和有资格继任宰相的人基本上杀干净了,于是朱元璋事后一道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宰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
《明史职官制》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而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
我们看一件事因果,就是看谁是受益者,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朱洪武,因为朱洪武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宰相”了。
文官集团的再次强势可能是因为锦衣卫的血腥,我们往往忽略了明朝文官集团的强势。
这也是拜朱洪武所赐,清除了相权的威胁之后,朱洪武认为天下太平了,然而明朝的继承人培养制度很成问题,后来的皇子们渐渐的都不太懂政事,新皇上任却又必须要有人辅助,于是这帮聪明而又懒散的继承人搞出一个了内阁制度。
于是,文官集团的实力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当时文官集团到底强大、猖狂到什么地步?为了阻止万历换皇后,换太子,万历皇帝被文官集团逼迫到40年没有上朝,敢这样逼迫皇帝的,以至于像文官集团当朝将锦衣卫统领群殴致死这样的小事,就变得不值一提。
去除掉了相权的危险,眼看文官集团又要坐大,在朝堂之上,完全没有对手,武将体系自宋朝以来,在文官面前的发言权就约等于零。
为了再次平衡朝堂,锦衣卫、东厂、西厂构建了密如蛛网的谍报网,其获得的所谓“罪证”,不经司法,直接由皇帝裁决。
于是,明朝的政治就成了这样一幅邪性的画面,文官集团强硬到底不断挑战皇权,皇帝为了平衡朝堂,只得让厂卫动用血腥残暴手段。
所以说,明朝为什么要有厂卫,说到底,不过是皇帝的制衡手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