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一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面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仿佛它可以含沙射影解释一切权谋,野心,隐忍,和政治。
言而总之,万历皇帝是以一个政治符号出现在人们眼前的。
但是殊不知,他作为一个皇帝,有朝一日却成了“考古界最大遗憾”之一。这事要从1956年郭沫若力主挖掘帝王陵墓开始。
郭沫若被评为人类文学史的巨人,不仅仅因为作品,还因为行为。首先,他一生留下来的作品无数,《女神》《屈原》等诗歌更是广为人知,有关历史学,考古学的著作,被后世专业领域的人才研究。其次,他也是率先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人之一,为五四运动,革命运动复出心血诸多。
但是,巨人一样会犯错误。1956年,他极力支持开发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理由很简单,定陵的规模加上万历皇帝的名气,足以照耀考古界。在此之前,郭沫若一直研习甲骨文,更是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二十余年的考古生涯,足以激发出学者对皇陵的超然热情,同时几十年下来的学术成就,也让郭沫若对未来的研究更加自信。只是这一自信,就容易犯错。
在那个时候,我国的考古技术尚不完备,对文物的保存手段也不精通。几个大的考古工程,诸如甲骨文研究,殷墟发掘,唐代庙宇考察也多基于地上考古,并没有对出土文物的保存发起挑战。
明定陵打开,考古学家见到了期待已久的皇帝,皇后棺椁,宝物无数,除此之外,还有二十九个木箱,箱子里面都是帝王陪葬物品:金器,银器,陪侍,金丝皇冠等等……
只是,接下来的事情,超出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控制,只看有的文物,一拿出来瞬间氧化,试图折叠瞬间粉碎,还没有等人记录下它们的价值,就已然消失。这个时候,学者们才知道:当时的技术尚不能承担起发掘地下陵墓的重担,考古工作任重而道远。
谈到这里,不得不描述一下明定陵的情况了:它耗时六年修建成功,被搁置了三十年,万历皇帝才去世。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光地面建筑就十八万平方米。陵墓内部前方后圆,寓意天圆地方,雕刻山海图,放置长明灯无数。单看这规模,就可以想见,若是当初能够妥善发掘,可以保留下多少有价值的文物。只是,现在说这些已经太晚了。
说一说后续:
万历皇帝和他的皇后的遗体,后来被无知的人们拉出来烧掉了,真真灰飞烟灭。万历皇帝的棺材被扔到山下,“据说”被村民捡走做了衣柜,村民家的小孩在衣柜里面玩,不小心触动机关,被闷死了,可是我觉得杜撰的嫌疑很大,因为并没有证据。
后来郭沫若还积极主张,要挖掘机明十三陵其他的陵墓,以及秦始皇陵,武则天陵,都被周总理严词拒绝了,理由就是“还没有能力挖,并且之后都不主动挖掘陵墓”。
再后来,不少人骂郭沫若是盗墓贼,其实我私人认为他挺倒霉的。一来,他的学术造诣实打实的摆在那里,可是曾经一个自负决定,让人们忘记了他的优点。诚然,他未必是顶尖的学者,可是他的成果也是不少人比不了的;二来,也说不好郭沫若有没有从明定陵汲取教训,毕竟历史也没有给他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还是理性评判他吧。
最后,说一说我国考古现状。真的不再是许多人认为的“无脑挖掘”了,考古学者们的注意力在地上城址,(比如远的二十一世纪初,对阿房宫遗址的研究,近的,前几天公布了白帝城遗址。)并且不会主动挖掘陵墓,你见到的出土文物,都是“抢救发掘”的结果,即哪里施工了,有农民不小心发现了,或者盗墓贼走后遗留,考古队就赶过去救场,因为如果不救的话,文物们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