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封禅大典这个词,似乎就能够感受到一种中华古国的雄壮而伟大的气息,自从上古七十二圣泰山封禅之后,似乎在泰山封禅已经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于是泰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封禅之地。自从传说时代开始,每一个有着雄心壮志并且成就伟大的帝王,都会想要在泰山进行封禅大典。因为在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就是对他的丰功伟业的肯定,上承天地,下启百姓,这样可以让整个国家的精气神高度统一,接近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从而公告天下,是为正统。何等雄伟!
秦始皇当年举办封禅大典,因为很多规矩都不清楚,就自定礼制,在山下修建了歌颂秦朝丰功伟业的石碑。这下秦始皇开了先河,于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早期的汉武帝明智治国,让国家实力得到极大的壮大,大臣们就纷纷上书建议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昭告天地以示正统,举行了一次还不够,汉武帝一生举行了五次,结果当时的司马迁他爹就郁闷了,因为被抓,所以没办法参加封禅大典这等神圣的国家大事,然后就郁郁而终了。
后来刘秀成功的光复了汉室,实现了光武中兴,因为当时情况特殊,很多人都怀疑光武帝并非正统,所以他就总是想模仿汉武帝那样,举行封禅大典,证明自己其实也是亲生的,但是因为光武帝一直很自卑,认为现在天下仍然有很多动乱,自己的功绩没办法和武帝始皇相比,直到后来天下安定了,才举行了封禅大典,修山道累方石,带领群臣到山脚,自己一个人泰山顶,举行了封禅祭天。
到了唐高宗的时候那就高端很多了,665年也就是麟德二年,唐高宗带着文武百官,武则天带着内外命妇,后面跟着前来朝拜的西域众国,文武百官各国云集。唐高宗命人先后在泰山南方四里处建园丘祭坛,以五色土装饰,此为封祀坛,在泰山顶建了宽五尺高九丈的登封坛,在杜首山还建了八角封坛,叫降禅坛。建完坛后才开始封禅,按照次序,高宗祀天初献,武后亚献,受完朝贺之后下诏立下了“登封降禅朝觐”三碑。后来武则天成帝之后很奇怪,没有在泰山封禅,而是选择了嵩山,给后人留下无限猜测。唐玄宗效仿高宗,还封了泰山为天齐王,写了《记泰山铭》,勒在岱顶大观峰那里。
宋真宗的封禅恐怕就是封禅绝唱了,1008年,宋真宗带着千乘万马奔向泰山,把泰山脚下乾丰县改成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启人圣帝”,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君”,自己和臣子们写了不少文章,到现在只有王旦的《封祀坛颂碑》存在世间,宋亡以后,就再也没有帝王封禅了。
对于封禅,班固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何等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