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侍卫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安危生死,历代皇帝对于侍卫的挑选任用都极为重视。一批忠心耿耿而又勇武绝伦的侍卫,是皇帝最好的“保护层”。侍卫素质能力的高低强弱,不仅事关皇帝个人安危,在皇权大于天的古代,更是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力证实了这一点。
贞观十三年四月,李世民驾临麟游天台山中的九成宫,在此休闲小住一段。四月十五日深夜,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禁军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密谋造反,于四月十五半夜时分带领一群心腹手下,悍然杀入李世民的寝宫。由于变起仓促,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叛军一路冲到李世民的寝宫院中,形势危在旦夕,李世民的侍卫在此时起到关键作用,他们临危不惧,死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叛军最终未能得逞,被随后赶来的禁军大部队歼灭。
由此可见,皇帝身边的侍卫有多重要。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入选皇室侍卫呢?史书中明确了记载了有关事实。《旧唐书》记载,“太宗选趫捷之士,衣五色袍,乘六闲马,直屯营以充仗内宿卫,名为飞骑,每游幸,即骑以从”,证实了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注重此事,亲自挑选矫健勇武之人充任贴身侍卫。《新唐书》则描述的更为详细,要想入选皇帝贴身侍卫飞骑营,必须通过六项严苛考验。
《新唐书》记载:“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才能入选侍卫飞骑营。所谓“弓马四次上”,是指在弓马技能的四个测验项目,必须取得不低于“次上”的优良成绩。这四个项目具体如下。第一个是“长跺”,即远距离固定箭靶射击,侧重于考察参试者射箭的膂力和精准度等基本功。具体办法是:箭靶位于一百零五步之外,每人三十支箭,全部射中中间三环者为优等,部分射到第四环者为“次上”。
第二个项目是“马射”,即骑马射中固定目标。把两块鹿皮制作的箭靶子固定在一面土墙上,参试者纵马奔驰而过,两个靶子都射中为上等,射中一个为“次上”。侧重于考察参试者骑术和箭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三个项目是“马枪”,即骑马用枪刺中固定目标。在通道两侧,每侧陈列两个木人,木人头上顶着一个小木板。参试者纵马而来,必须在与木人并列的短暂瞬间,左右运枪,尽可能多地刺落木板,但木人不能被刺倒。刺落四块木板为上等,刺落三块为“次上”。侧重考察参试者骑术和枪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个项目是“步射”,《唐六典》记载,“步射”是参试者徒步行进中射中远处的草人,更加侧重于考察其实战中箭术的运用能力,全部射中草人要害部位为上等,全部射中但箭着点不理想为“次上”。除了这四个弓马项目,还有两个项目,侧重考察参试者的力量。
另一个是“翘关”,把一根“长丈七尺,径三寸半”的木杆,大致等同于长五米以上,直径十公分,那重量可想而知。要求连举十次,能举起五次为合格。而且对举的方式有明确要求,“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大致相当于选手不能握持木杆中部,而只能握住木杆的一端,这就对选手的力量和平衡性提出更高要求。
还有一个是“负重”,“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为合格。唐朝一斛有多少斤?目前没有准确答案,有的说唐朝时一斛相当于一石,即五十多公斤,五斛就是五百斤左右,还有一种说法一斛相当于二分之一石,五斛也有两百五十斤左右,后者看来更为现实可信一点,然而无论哪一种都足以让现代人瞠目结舌。
一个人,要精通骑术、箭术超群、膂力过人,还要通过六项严苛考验,可见李世民的侍卫选拔标准之高。日后唐朝设立武举制度,就是以这个选拔方案为蓝本设置的。现代人即使是运动健将,也都是擅长某一种项目,想六个项目全部达标也没几个人能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