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皇帝有两大恶行,历来为人所诟病。第一是大肆运用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严酷管制,二是重用和纵容宦官,使得明朝被视为为历史上阉祸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这两大恶行的存在,成为明朝历代皇帝难以抹去的污点。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已经被公认为是朱明王朝弊政,但明代宦官专权的问题,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历史上的宦官专权问题,由来已久。明朝之前的汉朝、唐朝,都曾因宦官专权引发惨烈阉祸。明朝也先后出现过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四大权阉,气焰之嚣张、危害之严重,也是千古罕见。但明朝的宦官专权,比之汉唐时期有一个显著差别。汉唐时期的宦官专权,直接夺取皇权,甚至可以任意废立皇帝,完全与皇帝占到了对立面上。
而明朝时期宦官专权,无论表面看上去如何气焰熏天,举止如何疯狂,只要皇帝一道旨意,他们立即束手就擒,引颈待戮,毫无反抗之力。换而言之,一切尽在皇帝掌握中,他们不过都是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他们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作为皇帝的代言人,替皇帝执行一切得罪人或者挨骂的“脏活”。这也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有了宦官这只恶犬在手中,明朝皇帝可以办成很多不好办的事。
臭名昭著的魏忠贤,在天启皇帝手下时红极一时,荣宠之盛天下无双,作威作福把持朝政。其实,他的一切威风都来源于身后的天启皇帝。比如征收矿税、工商税等老大难问题,大大缓解明朝财政危机,但因为触及出身江南地主阶层的东林党核心利益,而遭强力抵制,魏忠贤出面,不择手段地硬是执行下去。贪婪苛酷的骂名自然顶在他头上。
明朝有些文臣清流,为标榜气节,一度流行跟皇帝对着干,终日空发议论唱高调,互相攻击扯皮推诿,实则使得朝廷机器效率低下,一事无成。魏忠贤阴毒狠辣,偏能摆平这些桀骜不驯“文臣清流”,保证明朝行政机器高效运转,而不是在终日扯皮的口水战中一事无成,陷害忠良的恶名自然也由魏忠贤来背。
可惜崇祯却不明此理。他杀掉魏忠贤没错,一朝天子一朝臣,历来如此。问题是他没有扶植一个自己的魏忠贤。于是,很多事关重大的关键之事,因为没有魏忠贤这样的人,而不得不被迫终止。事关明朝经济命脉的矿税、工商税等征收,崇祯上台后全面停止,明朝逐渐陷入严重财政危机不可自拔,转而被迫向本已困苦不堪的农夫们继续加税,导致李自成、张献忠们揭竿而起。
因为没有了魏忠贤这样的狠毒角色镇场面,明朝文臣中唱高调、扯皮之风重新炽盛,明朝朝廷机构效率就这样在无休止的扯皮中消耗掉。崇祯因为苦于两线作战,准备先对关外皇太极议和,腾出手来集中力量消灭李自成。这本是明朝救亡图存的不二之选。但文臣清流们却炸了锅,“丧权辱国”、“奇耻大辱”的大帽子满天飞,崇祯被迫收手。
李自成即将打进京师,崇祯考虑迁都,这也是延续明朝的正确选择。但在文臣们“祖宗陵寝不可抛”的迂腐论调下,迁都被迫停止。崇祯被困死在紫禁城。很多时候,崇祯完全知道该怎样做,但他身边缺一个强有力的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