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多么诡异的现象背后,必然有符合逻辑和常识的合理解释,吕氏被阖族诛灭,合理的解释只能并且必须是——吕氏根本就没有篡汉的打算,更没有具体谋划!
整个吕氏家族,只不过是被平白无故安上个“谋逆”的大帽子而已,以便名正言顺地将其彻底铲除,朝臣勋贵和刘氏诸侯王的联手反击,仅仅是大汉朝廷内部的利益再分配而已,以有心算无心,以阴谋对坦诚,当然是必胜之局。
接下来我们就以《史记》为材料,用逻辑和常识来判断吕氏是否有篡汉的意图。
首先,假如吕氏果真有篡汉的意图,那么当吕后这位实至名归的族长在世之时,必然要做出适当的安排,比如说,最起码应该指定一名家族领袖,以及安排谁以什么样的籍口来登上皇帝位。然而,这些都没有,司马迁记载下她的临终遗言却是: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官,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不难看出,吕后的意思仅仅是告诫族人自保而已,反倒是她担心的“大臣弗平”,是导致吕氏溃败的主因。要知道,当初刘邦分封功臣之时,整个朝廷吵吵闹闹了很久,以至于张良提醒他提防引发叛乱。开国皇帝面前都这样,这些开国元勋如何可能对吕氏这些外戚服气?
其次,吕后死去,吕氏可谓大权独揽,长安的军权在手,天子也完全在掌握之中,假如真的想作乱,随便发个“矫诏”,哪个大臣不得俯首听命,然而,他们并没有。最明显的例子是齐王在封国举兵讨伐吕氏,相国吕产和大将军吕禄随即皇帝的名义,令灌婴率兵讨伐,后者还不是老老实实的出发了,等到了荥阳才敢表露心迹。
最后,当大臣们处心积虑的准备将吕氏连根拔起之时,吕氏的家族领袖们依然跟这些即将对自己下毒手的同僚们过往甚密,无话不谈且信之不疑。吕产之所以在殒命前才准备进宫领兵,还是在郎中令贾寿从齐国出使回来,把灌婴与齐楚联合,准备诛灭诸吕的事情告诉了他之后。吕禄则更可笑,硬是被两个想杀他的大臣一阵忽悠,把兵符和印信一起交出去。当然,同时交出去的,还有吕氏数百口的性命。
此外,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中,用来指证吕氏篡汉的阴谋之时,仅仅用了一句话含混带过:当是时,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畏高帝故大臣绛、灌等,未敢发。
一个“欲”字,与千年后的“莫须有”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没有实证,单纯的揣测,并且是包藏祸心的揣测。
汉初经过高祖和吕后两人的治理,国内外形势都基本稳定下来,经济得到了恢复、稳定和发展,那么“天下”这块蛋糕的大小也就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了。吕氏吃得越多,刘氏和大臣们自然就分的少了,比如说,吕后在分封吕姓王时,已经需要通过剥夺刘姓王的爵位和封地来实现了。当然,吕后在世时,她有大义的名分,又有手段,刘氏宗亲和大臣纵然有所不满,也只能隐忍,完全没有机会,也根本不敢尝试。可是等吕后一死,面对懵懵懂懂的吕产、吕禄,自然就可以放开手脚来大干一场了。至于吕氏是否想篡夺皇位,根本就不重要,等到把他们灭族之后,再开动宣传机器,还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当然,在大义光环下的利益群体,自然不会手软的,“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接着竟然直接连皇帝都给一起杀了,“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假如有人认为刘氏宗亲和朝臣们是为了天下的安宁的话,且看看吕后执政时期的情况——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还是那句老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