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曾直言:“我得此人可得天下”!他是谁,曹操得到了吗?

曹操曾直言:“我得此人可得天下”!他是谁,曹操得到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555 更新时间:2024/2/16 10:19:14

很多人读历史,都很喜欢读三国,因为在汉末三国时期,有着各种各样极为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有些是真实发生的,有些是被后人夸大而来的。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一句名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然而可惜的是,刘备二人兼得,却仍然与天下失之交臂。

除了这句话,曹操也曾说过一句,称得到此人天下不足为虑,这句话是真实地被记录在史书里面的。

那么,曹操极为看重的人,究竟是谁?曹操最终得到他了吗?

曹操: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被曹操寄予厚望的人有很多,比如说在曹操阵营中的郭嘉,这是一位军事奇才,辅佐曹操曾经立下不少功勋,曹操对郭嘉很是器重,直言若是郭嘉还在,他不会有赤壁惨败,并且还打算百年后托孤于郭嘉。

除了郭嘉之外,被曹操重视的人才还有一位,曹操甚至为了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意思就是,我曹操要是得到了此人,还愁得不到天下吗?

此人既不是诸葛亮卧龙,也不是庞统凤雏,而是东汉末年袁绍的监军沮授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当时袁绍大败,连沮授都顾不上疯狂逃窜,说白了就是把沮授给扔了,沮授这才被曹操给生擒。曹操想让沮授辅佐他,但沮授一心要追随袁绍,后来被杀。

沮授被杀后,曹操曾感叹道:“我若早早得到此人,何愁天下不能得?”沮授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能让曹操这般器重?

政治眼光敏锐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当时东汉朝廷虽然衰微,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献帝虽然名存实亡,但他仍然是汉帝,在社会上还有着特殊的地位。

当汉献帝流亡时,曹操与袁绍的部下,便分别建议他们迎汉献帝,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

首先来说曹操一方,毛玠作为曹操的早期谋臣,曾为曹操谋划天下,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

就是通过迎奉天子来号令那些臣子,与挟天子有着同样的效果,后来汉献帝流亡,作为曹操身边最重要的臣子之一的荀彧,也是劝说曹操迎奉天子。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迎奉天子绝对的最好的政治策略,历史也向我们证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也确实给他带来了诸多的政治便利。

这么好的政治策略,沮授也看得很清楚,当汉献帝流亡时,沮授同样劝说袁绍迎奉天子,不过他的话就比较直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沮授的意思很直白,没有什么迎奉不迎奉,就是赤裸裸的挟持,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以袁绍当时的实力,确实有资格这样说。

然而袁绍却不听沮授的建议,最终放弃挟天子以令诸侯。

屡现奇计

后人通过史书研究袁绍,发现此人在行事中十分有趣,很多臣子给到他一些正确的建议,他往往都是不听的,相反的是,一些错误的建议,总能得到袁绍的认可。

沮授就曾多次给到袁绍不少正确的建议,但却一一被袁绍给否决。

比如说三年疲曹,沮授认为,虽然袁绍实力强盛,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也不在少数,只要战争便有失败的风险,当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若是合理地利用优势军力和地理形势,对曹操展开持久骚扰战争,只需三年,就可让曹操大军疲劳,到时取胜绝无悬念,没有必要速战急战。

袁绍没有采纳,他总是认为自己强过曹操太多,有着这种优势,不管怎么打,总不至于会输给曹操吧?

后来到了战场上,沮授建议以持久缓进的战术来消耗曹军,但袁绍又不听从。

事实证明,当时曹操的粮草确实不多,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并且曹操还有了退军之意,还是在部下的劝说下,这才没有退军。

沮授给袁绍的谋划,不可谓不狠辣,专挑曹操的软肋。

然而袁绍却总是不相信沮授的话,沮授每次献计,都没有被袁绍采纳。纵使这样,沮授仍然对袁绍极为忠心,不像许攸,直接投降曹操并且赠送了一份大礼,成为曹操击败袁绍大军的关键点之一。

通过种种史料记载,人们发现,沮授真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才,然而这等大智慧又极为忠心的臣子,却被袁绍所忽略。

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认为,袁绍阵营里的沮授,就相当于当年项羽阵营里的范增。何兹全教授也认为,沮授是能够和荀彧、诸葛亮等人并列为三国顶尖智慧的人。

从这些不难看出,曹操给予沮授这么高的评价,着实不虚。

但袁绍却没有好生利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家大业大,由于年轻时效仿古时君子广招人才,造成了麾下有着众多人才,他却不知究竟该用谁为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感谢在您百忙之中,抽出空闲之余翻阅本文~

更多文章

  • 陈胜身边的那些武将们:邓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陈胜手下的文官武将,邓宗父子,历史上邓宗秦将军

    《史记》有句话:“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民间所传颂千年,历来被底层庶民作为发动叛秦起义的原因。天下为什么苦秦?简单的说,就是秦有严酷刑法。秦之刑法,是庶民之噩梦。对于这种噩梦的印象,成为庶民们的共识。这种噩梦的影响,深入庶民们的骨髓。噩梦的压迫感,战争多的时候可以依靠战争来化解掉。秦朝统一天下以后,

  • 曹魏武将中,有三位谥号为“愍侯”,结局都不太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忠愍谥号,曹魏名将 一览表,谥号中的顺平侯

    一、夏侯渊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夏侯渊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东汉末年,夏侯渊跟随曹操征伐四方,先后任骑都尉和陈留、颍川二郡太守。参加官渡之战,负责督运粮草。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出其不意,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渭南之战后,夏侯渊率军剿灭关

  • 《叨叨漫画帝王史》:出乎嬴政意料之外,亡秦者并非胡人,乃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漫画秦史,叨叨漫画嬴政,人性历史漫画秦国

    《叨叨漫画帝王史》文:青源阳阳翻开《叨叨漫画帝王史》,幽默风趣兼备,历史知识多多益善有一句一语成谶的话:亡秦者,胡也。知道了这句话之后的秦始皇嬴政顿时感觉如坐针毡,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胡人,也就是当时的匈奴人全部消灭掉,这也是当时他要修建万里长城的目的所在。原来,这个典故是出自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

  • 汉景帝为什么会在宴饮时,说要传位梁孝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景帝传位梁孝王,汉景帝传位给弟弟吗,汉景帝刘启传位给谁了

    最让人不解的是,他居然在皇家宴会时,突然说要传位给梁孝王,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原因有两点。1、讨窦太后欢心汉景帝这个人的性格,本就是很随意的,再加上喝了点酒,一开心就随口说要传位给梁孝王。那么他怎么不说传位给其他的兄弟呢?因为窦太后很喜欢梁孝王,不是很喜欢汉景帝,古代以孝为大,皇帝也不能例外。

  • 《大秦赋》李信,神秘消失的将领背后,是嬴政用人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嬴政手下的名将李信,大秦赋李信的出场,嬴政pk李信

    《大秦赋》的热播带火了很多人,猛然发现,原来那款著名的杀时间游戏里面的好多人,居然都是这个时期的名将。白起廉颇这些大家本来就很熟,自然不必多说,李信这么默默无闻的人,本来可能只是游戏里的一个角色,但通过《大秦赋》大家才知道,原来他这么厉害呀。李信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突然出现在历史中,在秦灭六国最重要的

  • 刘邦登基前,刘太公送他三句话,让他受益终身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和刘太公晚死二年,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 刘太公

    刘太公喝了一口茶道:“老三,你有事?”刘邦看了看站在帐外目不斜视、手按大刀的樊哙,心里安定了些。刘邦也喝了一奶茶说:“这八年我不是逃命就是要别人的命,没一天能睡安稳!现在天下已定,觉得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刘太公忍不住笑起来:“三啊,你刀山血海都过来了,现在倒怕了?“刘邦低头想了下:“爹,我不是怕,

  • 打仗花光家底,汉武帝为了搞钱,都想出哪些法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武帝打仗越打越穷,汉武帝为何腰斩女儿,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

    话说汉文帝、汉景帝,充分利用了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不光种地的老百姓高兴,国家也很高兴,为啥呢?因为国库里的钱多到用不完了。据说,汉景帝时候,国库里的铜钱因为太久没被扒拉了,加上那时候又没抽风换气防潮技术,钱就静静地躺在库房没人来动一下,最后闲的都生出了铜绿,串

  • 武则天称帝15年,82岁把江山还李唐后没了权力,为何无人动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个身份,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绝对够得上智慧超群,无人能及了。而且武则天这个人,她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于生前,而在于时候,历史上无数的牛人,生前的时候,可以控制一切,战胜一切。但当他死了之后,一切就突然之间崩塌,尤其是做出了一切革命性事业的人物,生前和死后,完全就是两

  • 为什么说唐朝不是被宋朝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是怎么被宋朝灭亡的,帝国时代4唐朝怎么进入宋朝,唐朝军队穿越到宋朝

    有人上学的时候,为了方便记忆,背过那种简单的朝代歌,最后一句是唐宋元明清,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唐朝之后就是宋朝,甚至产生了宋朝灭了唐朝的说法。说宋朝灭了唐朝,这个肯定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中间隔着一个长达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国,那么到底是谁把我们印象中伟大的唐朝给灭了的,为什么对于灭唐之人印象如此模糊呢?唐朝

  • 唐朝的“公人”世界,皇家禁军“千牛卫”,到底是怎样运行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千牛卫历任统领名称,千牛卫简介,龙武卫和千牛卫哪个强

    因为古代的底层百姓几乎都不识字,对政府体系的各种官差名称也很难完全了解,干脆用“公人”这种比较容易通俗易懂的名称指代全部。不过多数时候,“公人”指代的都是比较低阶的政府内公职人员,官职比较大的人都有自己的专称,类似于“县令大人”。在“公人”中,自然有三六九等之分,处在“公人”顶层的当然是皇帝的贴身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