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原是后周武将,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的得力干将,曾经为后周征战南北,屡建奇功。但后周武将人才济济,和赵匡胤实力相近、功业相似的大有人在。有两个人的地位甚至比赵匡胤还要高,也比赵匡胤更受皇帝信任。一个是后周检校太尉、侍中、兼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一个是后周检校太傅、昭义节度使李筠。
李重进和李筠两人,都是后周的开国功臣,曾经跟随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出生入死,在朝野军中威望甚高,李重进本人还是郭威的亲外甥。后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都把他们视为亲信股肱,屡屡加官进爵,他们受恩深重,誓死效忠后周。但周世宗柴荣病死后,局面风云突变。赵匡胤利用手中执掌的禁军,篡夺皇位,黄袍加身,当了皇帝。
赵匡胤登基时,李重进远在扬州淮南节度使任上,李筠在潞州昭义节度使任上,两人都手握重兵。建隆元年正月,陈桥兵变的消息传到李重进和李筠那里,两人惊疑不定,不知消息是真是假。不久之后,赵匡胤的圣旨下达,给二人加封官职,传谕二人进京陛见。李筠和李重进这才确信赵匡胤已经篡位自立,二人极为不满,有了反叛之心。但李重进是个老江湖,他派人去信联络李筠起兵,自己却心存观望。
李筠却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直性子,他接到赵匡胤圣旨的当天,就给了赵匡胤的使者一个下马威。按照规矩,使者口含天宪,具有“如朕亲临”的特殊身份,李筠应该跪下听旨。但李筠却不管不顾,拒绝下跪,场面好不尴尬。手下众将急忙打圆场,百般劝解安抚,李筠“方僶俛下拜,貌犹不恭”,梗着脖子勉强下跪行了个礼。才接完圣旨,谁知紧接着李筠又闹了一出。
在迎接使者的酒宴上,李筠忽然起身离席,把一副画像恭恭敬敬请了出来,高悬在正堂之上。众人定睛一看,全都傻了眼,那副画像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遗像。李筠痛哭流涕,对画像三拜九叩,极尽虔诚。他不想对赵匡胤的使者下跪,却跪拜前朝皇帝,其不满之意昭然若揭。使者正要发怒,众将急忙劝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为讶”,令公喝醉了,不要和他计较。勉强才算遮掩过去。
使者走后,李筠越想越气,有了谋反之心,开始着手秘密招兵买马,聚草屯粮,紧锣密鼓筹备出兵。但他也深感自己势单力孤,盟友李重进又远在扬州,双方联系困难,缓急难以为恃。于是他派遣儿子李守节回到汴梁,想先看看动静,窥探一下赵匡胤的态度,再做定夺。
李筠哪里知道,他手下众将中,很多人都看出,以一州之地对抗宋朝倾国之兵,几乎必败无疑,不愿再跟着他以卵击石,开始各谋前途。很多人和赵匡胤暗通声气,李筠的一举一动,赵匡胤都了如指掌。他儿子李守节入宫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他来意心知肚明,镇定自若,还颇为大度地和他开起了玩笑:“太子,汝何故来?”太子,你来干啥?
6个字一出口,真好比晴天霹雳,李守节当场魂飞魄散。太子是皇帝继承人的专用称呼,赵匡胤这样称呼他,无非就是告诉他,皇帝已经洞悉其奸。李守节双膝跪倒,以头击地,连声说:“陛下何言?此必有谗人间臣父也”。赵匡胤从容说道:“汝归语汝父,我未为天子时,任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邪?”回去告诉你父亲,我没当皇帝时,谁想当都可以,我已经当了皇帝,你父亲就不能让着我点?一番话说得通情达理,大气从容,李守节赶紧星夜兼程,回到潞州,告诉他父亲,皇帝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密谋,恐怕不妙。
赵匡胤本为劝诫他们,让他们悬崖勒马,谁知赵匡胤的话起了反作用。李筠一听,“筠谋愈甚,遂起兵”,一不做二不休,立即起兵造反了。结果正如众人所料,李筠以一州之地对抗大宋,不到三个月就败亡。但他覆灭之后,扬州李重进很快前仆后继再度造反,平叛之战一直打到建隆元年的年底,才算结束。赵匡胤继位第一年,就在战火连天中度过。两个反叛者全都失败后,赵匡胤才算坐稳了龙椅。
参考史料:《宋史》《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