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统治者,如果当初有任正非的远见卓识,或许不会亡还会强!

清朝统治者,如果当初有任正非的远见卓识,或许不会亡还会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532 更新时间:2024/2/1 3:40:43

满清政权建立之后,承继了前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把自己关在农业社会的“田园牧歌”里继续大做“中央之国”的美梦,对西方世界的风起云涌既无感也无知。

它对中西关系的理解,依然沉浸在“天朝-蛮夷”的单意淫里,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唯一关注也是最为关注的,就是如称呼、是否跪拜等虚头巴脑的所谓“礼仪”,生怕一不小心,天朝的威风就被辱没了。面对这样一个顽固帝国,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明、资本主义文明再如何费尽心思,也无法通过正途径打开与它进行贸易的大门。

在封闭之中,大清帝国迎来了“康乾盛世”这个中国农业社会寿终正寝之前的回光返照,浑然不知自己奉为圭臬的这一套农业经济加专制统治的老旧组合行将就木。在二次鸦片战争中接连遭受打击之后,它开始从迷梦中醒过来,明白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理,从1860年代开始搞“洋务运动”,引入轮船、机器等工业文明,在“中体西用”的吆喝下搞改革开放。

甲午的惨败,证明了这种“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师夷长制以制夷”,于是有戊戌维新,有清末新政,有预备立宪,改官制、修法律、变教育,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引入西方制度。这个过程,就是逐步降低抵抗、减少抵抗的过程;无论是“师夷长技”还是“师夷长制”,都是在放低姿态向西方学习。

“向西方学习”最终未能救了大清,不是因为学习错了,而是因为学习得太晚、学习得不坚决。

那么作为我们的邻国,日本又是如何做到敢于欺负我泱泱中华的呢?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的呢?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潮”,日本与大清一样是本能地进行抵抗,它的大门一样是被强行打开,而且比大清还晚了十几年。但与西欧相似的封建社会结构一向以来对外学习的传统,令它迅速地、坚决地完成了转身,既学西方技术,也学西方制度,于是“脱亚入欧”,成为亚洲第一个完成了近代化、现代化转型的国家,短短几十年就从中国的学生变成了中国的老师。

清政府之所以迅速落后于世界各国甚至当初远远不如我们的日本,其根源就在那个延续了二千年的“中央集权专制”的权力结构。

在这个权力结构之下,无论是器物还是制度上的变革,冲击的都是爱新觉罗家的权力的合法性;为了确保权力的稳固,大清政权始终是在一种患得患失、战战競競、无可奈何、情非得已的心态中“被迫学习”的。利用义和团这种极为低劣的民族主义势力向西方“宣战”,就是这种心态的最为恶劣、最为突出的表现。

满清的统治者,从头到尾都缺乏一种正确对待西方的态度,这导致了它的最终灭亡。

那么,为何又说任正非的胸怀和眼光似乎能够解救清朝,让清朝走向强大呢?小编认为,任正非的几个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至关重要。

1、正视自己的问题。任正非认为中国文化有着封闭性,无法像西方文明一样孕育出现代文明。这个认识,是最为根本的,是向西方学习的逻辑起点,因为如果自认“天下第一”,或者搞什么“文化相对主义”来铺陈“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那么就不存在对外学习的问题了。大清的统治者缺乏的就是正确的自我认知,朝野上上下下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意淫里,结果就是越意淫越伤身,沦为任人宰割的病夫。

2、正视对手的先进。任正非在面对美国市场时,很坦然地承认“美国科技深度和广度值得学习,很多小公司产品超级尖端”,旗帜鲜明地主向西方学习。大清的统治者同样是缺乏这种以他人为师的胸襟,没能正视西方国家的先进,从头到尾都是一副“情非得已”的心态,于是一再贻误改革时机,丧失自我救赎的机会,一步步走向坟墓。

3、应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身处靠技术吃饭的行业,任正非并未局限于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是主张要学习西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唯有学习了这些,才能“站在西方的角度理解西方”。这个观点的重要性,是再如何估量都不为过的,因为向西方学习技术容易,向西方学习文化和制度却难以登天,因为一学文化和制度,对于清朝的统治者而言,这就是“忘本”,就会“变天”。

4、要以开放、友好的心态对待西方。面对美国禁令,他并未恶言相向,相反还说:不要老骂美国企业,大家多为美国企业说话……媒体应该要理解,美国企业和我们是共命运的。这是种十分淡定的心态,面对高压,没有选择针锋相对地说硬话说过头话,没有鼓吹“美帝亡我之心不死”,还替对方的企业说话,他营造的,是开放、友好的交往氛围。大清的统治者如果有他这种气度,就不会在内心深处一直存有“敌我”观念,就不会抓住时机,愚蠢透顶又恶毒无比地将义和团的团民当成炮灰“反西”,不自量力地害人害己。

5、改革开放要主动,越早越好。他说:我们还是开放晚了、改革晚了,WTO对人家是有承诺的,我们得到好处以后就要去兑现。如果早一些去兑现,做一些贡献,就能团结更多的朋友。当年大清的“改革开放”,与他这个主张是截然相反的,是能不做就不做,不得不做的时候则能拖则拖,于是积重难返,每次都要挨到被打痛了才迈开腿,如同一头懒惰的病牛,不抽不走,抽一鞭走一步,最后就是活活把自己给耗死了。

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一个封建王朝,其任何一个决定都会影响甚至直接导致中华民族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是多么希望清王朝能够出现一位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眼光、开拓进取胸襟的帝王,打开中国国门,将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思想引进来,而不是被人强行用大炮轰开国门。虽然,那时候的清朝皇帝们有着自己认识的局限性,现在说这些也有些马后炮的嫌疑,但以史为鉴,希望我们能从中发现点什么,体会到点什么!

(参考文献:《清史通鉴》、《任正非的真实世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光绪皇帝为什么娶了自己的表姐作为皇后?其中也有着他的苦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光绪表姐,光绪的第一皇后,走向共和光绪皇后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对于光绪皇帝来说是一生当中最为特别的一天,这一天是他的大婚庆典,十九岁的他迎娶了自己的皇后,但是他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在古代的时候有“人生四大喜事”的说法,其中“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被排在了最前面,对于皇帝来说,显然不需要考取功名,那么皇帝的人生,尤其是对于一名刚成年

  • 雍正后宫29位后妃,低等妃嫔就有21位!对待妃嫔,他为何如此吝啬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雍正后妃及子女一览表,雍正皇帝的后宫排名,雍正后宫最厉害的妃子

    《甄嬛传》对雍正皇帝的形象演绎有误,但有一点还是贴近了历史事实的,那就是雍正皇帝到底是一代帝王,后宫妃嫔的数量自然不在少数。根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和《清史稿·列传一·后妃》的记载,雍正皇帝一生共拥有29位后妃,虽不及先皇康熙和后世乾隆的后宫妃嫔数量,但也根据其13年的在位年限来算,如此妃嫔规模已属

  • 道光小时候调皮,嘉庆就让他和太监去劳动,干的是最低等的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嘉庆道光咸丰谁最无能,嘉庆与道光家事,道光和嘉庆是什么关系

    道光皇帝在位的时候虽然称不上是一位明君,但是他还是很想复兴清朝统治的,从他坚持的一些节俭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他是十分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节俭,来恢复人民对朝廷的信心的,然而事与愿违,最终,节俭了一辈子的道光皇帝也没有使羸弱的清王朝富强起来,反而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咸丰和儿媳慈禧等花钱更是大手大脚,在宫

  • 清朝12位帝齐聚一堂,他们最想聊什么话题?乾隆:我是十全老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12位皇帝关系表,历史钩沉一图看懂清朝十二位皇帝,清朝十二帝与乾隆皇帝关系

    努尔哈赤:大清三百年的江山,都是我打拼得来的,非常不容易。想当年我的祖父被明军误杀,为了活命,我跑去李成梁府上当家丁,夹着尾巴做人十几年,李总兵终于让我单干了。我知道李总兵厉害,所以他在世时,我不会进犯明朝,但是他一旦归西,辽东便再也没人是我的对手了。我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不到十年时间,辽东七

  • 走向共和:荣禄和慈禧的巅峰对决——你害怕了,才会知道我的忠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荣禄经典片段,走向共和荣禄慈禧吃饺子的谈话,荣禄跪慈禧

    看到这样的前提条件,逃亡路上始终没有说话的光绪皇帝震怒了:只能赔银子!传朕旨意,告诉奕劻和李鸿章,除了赔银子的事,其他的事儿,免谈!尽管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间有着严重的隔阂,甚至还差点有了性命之虞,但这毕竟只是内部矛盾,和八国联军要求处死慈禧太后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更何况,除了慈禧太后,那份处决名单上

  • 军功卓绝的年羹尧,为什么最终被赐死?他失宠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羹尧,年羹尧历史的评价,年羹尧的战功有多大

    但是年羹尧这样一员大将,最终的结局却不太好,年羹尧虽然为清朝的统治者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他最终却被雍正皇帝赐死了,雍正皇帝究竟为什么会选择赐死这员大将,君臣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失和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小编看来,其中的诸多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来解答,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很多人看来,年羹

  • 清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除了太平天国以外,还有嘉庆年间的这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较大农民起义,太平 天国,嘉庆太平天下铜钱的价格表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晚期的时候,由于朝廷的腐朽和衰落,当时的中国各地,爆发了许多的农民起义,其中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最为著名。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也是中国所有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甚至还是全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但其实,在清朝中

  • 考究发现周武王倚重姜子牙的背后其实另有隐情,世人被史书蒙蔽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姜子牙为什么帮武王,武王请姜子牙出山老版,姜子牙命杨戬保护武王

    传说姜尚本是处士,为逃避殷纣的暴政,隐海滨,又说他曾事纣,因纣无道而离去,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文王。还有的说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县),卖饮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说他年老穷困,隐于渭滨,以渔钓于周文王,文王载与俱归,立以为师。以上所说归周的途径虽不同,但归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则是肯定的

  • 姜子牙直系子孙,作了中原霸主,坐拥酒池肉林却被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姜子牙死后露出真面目,姜子牙后代被谁所灭,姜子牙后代子孙有哪些

    《史记》记载,春秋有五霸,即尊王攘夷的齐桓公,春秋大义的宋襄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以及问鼎中原的楚庄王,说起五霸之首,自然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又名公子小白,江湖人称齐小白,是保周朝八百年江山的姜太公十二世孙,堪称家宗显赫。为什么齐小白能被尊为五霸之首呢?因为他在位期间推行改革,实

  • 夏朝根本不存在?然而无数史料都在证明这一观点是错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一张图彻底证明夏朝是否存在,出土竹简证明夏朝,证明夏朝存在的遗址

    在先秦的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最早的属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之前的《尚书》了,其中就有专门的虞夏书,提到了大禹、启、商汤灭夏的故事。不过《尚书》曾经亡佚过,其中有部分内容是东晋内史伪造的,但这也不能说明关于夏朝的记载是错的。清华简中也有一些两千多年前《尚书》的真实原貌,这批竹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