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的前提条件,逃亡路上始终没有说话的光绪皇帝震怒了:
只能赔银子!传朕旨意,告诉奕劻和李鸿章,除了赔银子的事,其他的事儿,免谈!
尽管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间有着严重的隔阂,甚至还差点有了性命之虞,但这毕竟只是内部矛盾,和八国联军要求处死慈禧太后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更何况,除了慈禧太后,那份处决名单上还有多达174位朝廷官员。
自“戊戌政变”以后,这可能是光绪和慈禧之间唯一一次的温暖时刻,慈禧太后也不免感叹:
看皇上这会儿,还真像是我亲儿!可皇上说的是气话,洋人要是不杀我,那是不会走的!
只是,这些许的安慰也无法抚平慈禧太后心中的恐慌,她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名字从名单中抹去。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她只能依靠曾经的“北洋大臣”——荣禄。
除了杀我,洋人还要杀咱们多少人?
我们来看荣禄的回答:
名单上一共要杀掉175人,若是名单上去掉太后,那就是174名大臣!
荣禄,为何不直接给出结果,非要专门强调一下“若是去掉太后”呢?
这句话有着两层意思:
慈禧太后之所以这样问,就是想问荣禄有没有办法去掉自己的名字,可名单上毕竟还有174名官员呢,慈禧太后自然不好说明只为自己想办法。所以,才有了荣禄“深通上意”的回答——言太后所不能明言。
另外,荣禄还想提醒一下这位最高统治者,别光想着救自己,名单上还有我们多达174位朝廷大臣呢!
只是,慈禧太后只听出了荣禄的第一层意思,也只顾得上第一层意思。既然荣禄帮忙把窗户纸捅破了,慈禧也不用藏着掖着了,直接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你觉得他们能除掉我吗?
荣禄一听这话,心中的不满更甚,给出了一句这样的回答:
奴才觉得,应该去掉!
翻译一下这句话:你让我说,我当然觉得应该去掉,可惜我说了不算!很明显,这是荣禄可以表现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荣禄的敷衍让慈禧不高兴了,立马甩了脸子:
应该?就不会想个办法?
荣禄直接干脆地给出了回答:
奴才想不出!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在接下来的正常对话中,荣禄几乎全程硬刚慈禧,看似一点也不关心慈禧的死活?
关于这一段剧情的疑惑,原著小说中有过说明,还要参考相关的历史背景。历史上,李鸿章和奕劻奉命前往北京议和之前,荣禄曾给予两人暗示——“只要不追究慈禧的责任,不让慈禧交权归政,一切条件都可以答应”,而且就《走向共和》的具体演绎来看,荣禄对于慈禧太后的忠心绝对不容质疑。
这段剧情以后,荣禄有过一段关于“丢失天津驻军权”的请罪表现:
奴才罪该万死啊!本来这合约上的第九条说,列强可以在大清地方驻军,奴才想,你可以驻军,我们也可以驻军啊,这也没什么啊!不料,这洋人弄这条约竟然设有陷阱啊!
然后,光绪皇帝找到了条约的原文:
天津方圆二十里,不准我大清驻军!
条约原文一出,荣禄没话说了,立马下跪请罪!天津的驻军权,就是荣禄主动让出去的!
这段剧情说明了什么?说明除了李鸿章以外,荣禄也曾和联军有过秘密接触,而且给出了类似地方驻军权的优渥条件,目的就在于保住慈禧太后的命。
这就是荣禄边吃水饺边硬刚慈禧的真正目的,李鸿章回任“北洋大臣”等于占了荣禄的位置,抢走了荣禄的权力,也就等于抢走了荣禄日后的恩宠和朝廷地位。
局面如此被动,荣禄该怎么办?
让慈禧太后陷入绝望,把自己视为唯一的救命稻草!只有这样,慈禧太后才能另外委派荣禄和联军私下联系,才有了荣禄让出地方驻军权救下慈禧性命的戏码。
了解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荣禄和慈禧的这段对话就非常清晰了!
荣禄的消极敷衍态度让慈禧太后非常不满,甚至埋怨起荣禄在开战之初的“明哲保身”:
你早就该有办法!当初宣战的时候,别个不提醒我倒也罢了,你也一声不吭,你成心害我呀!
这个指责推不到荣禄身上,他有理由反驳:
奴才记得,有两位大臣提醒了太后,可太后当场把他们给杀了!
我倒是想劝你,没等我说话呢,你就把劝你的两个大臣拉出去砍了,我还怎么劝?
可就算如此,慈禧太后还有理由:
那你也应该死谏呐!你要拿出戊戌年长跪的劲头,我怎么会杀你,那就不会有今天!
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非要开战,皇上反对被赶走,大臣反对被砍杀,如今落到这个局面,你倒埋怨起了别人!还真应了那句老话——“权力的大小决定了嘴的大小”,你是领导,你想怎么说都行!
只是,关于这个指责,荣禄给予反驳的理由更为充分:
宣战以前,李鸿章上了折子,张之洞上了折子,刘坤一也上了折子,三大总督反对宣战,奴才有多大本事能抵得过他们的劝谏!
慈禧太后想把开战罪责推给荣禄,然后让荣禄想办法救自己的计划失败了。没办法,慈禧太后只能改变进攻方向:
我倒是奇了怪了,这洋人要杀我满朝文武加上我,这名单上怎么就单单没有你荣禄呢?
一个新的帽子出现了,局面发展到如此程度,自己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名单上就是错,就有着严重的通敌、卖国嫌疑。
接着,慈禧太后具体展开,想办法将荣禄的罪行坐实:
对了,我记起来了,你是个无寸尺之功的。刚毅杀过鬼子,徐桐骂过鬼子,毓贤是鼓动义和团的,还有那些王爷们都争着杀敌立功,只有你荣禄是有先见之明的!俗话说,为人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你的乌龟缩头功是练得炉火纯青呐。
可荣禄心中清楚这是慈禧太后的陷阱,就想着给自己扣上这顶大帽子,落个不可饶恕的罪名然后才能听任慈禧太后的差遣。所以,荣禄非但没有慌,反而硬刚态度更甚:
太后,奴才的功夫还没练到家!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的先见之明还不够,缩头功夫还不够,要不然我就不用跟着逃到这大西北了!
这一句句的硬顶,一次次的进攻失败,让慈禧太后彻底乱了阵脚,紧接着转向“小女人模式”——不讲理:
你混蛋!我猜你早就跟洋人有勾结,所以洋人才不杀你!
只是,这顶帽子太过严重,荣禄不能再没有解释,我们之前就曾说过无数次,荣禄最拿手的本事就是懂得“适可而止”。未劝阻开战,能解释;未愚忠死谏,也能解释;但一旦这个通敌的罪名坐实了,可就解释不清了!更重要的是,女人一旦开启不讲理的模式,你就不能再硬刚了,这几乎和找死无异。
荣禄开始为自己解释,并趁机强调自己的“忠心”:
太后真是高看奴才了,奴才当时还真是想跟洋人勾结勾结,可太后命义和团把洋人的使馆包围得像铁桶似的,我到哪儿去勾去结呀!当时,我还真着急,我派人在大炮的标尺上做了点手脚,炮弹轰不到洋人的使馆,洋人的使馆没死几个人!
在荣禄尚未明确自己的目的之前,慈禧太后当然会认为他这是通敌、叛国。可荣禄并没有受到慈禧太后评价的影响,如此状态下的女人也不必理会,继续说明问题就是。
我呀,还真抓住了一个从使馆跑出来的洋人,我不仅没杀他,而且还给了他一车水、一车蔬菜和粮食。
同样,荣禄换来了慈禧太后一句“叛徒”评价,荣禄还是不能理会,继续解释:
奴才让那个洋人回去告诉各国使馆里的人,京城出了大乱,可这绝不是我们皇太后的意思,这个局面她老人家也控制不了啦!
好了,谜底揭开了,荣禄的真实形象塑造完成。想当初,慈禧太后眼见义和团势力强大,便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开启暴走模式,一心想要单挑十一国列强,这个时候劝谏只能落得灰飞烟灭的下场。所以,荣禄并没有选择愚忠死谏,甚至连句反对的话都没再说,只是给慈禧太后尽可能地准备好了台阶,也为日后谈判留下了周旋的筹码。
可荣禄的这些提前准备,必须暗中进行,不等到局面无法挽回的时候绝对不能说出来。
所以,并不清楚内情的慈禧太后才会重用李鸿章,忽略了荣禄,而让荣禄心生不满。现在,和谈的条件给出来了,慈禧太后真心害怕了,荣禄再将这些提前准备说出来,自己就又能成为慈禧太后的第一心腹了!
荣华富贵、前程似锦、朝廷地位、手中权势就在于荣禄能不能说服慈禧太后让自己和洋人私下联系了!能联系,就能救下慈禧;能救下慈禧,就能实现一切!
慈禧太后听明白了荣禄的提前准备后,终于放下心来:
这还像个话!你这个无寸尺之功的,还真立了大功了!
可荣禄的目的还没达到呢,慈禧还没让自己和洋人联系呢,荣禄还得继续吓吓慈禧:
看来洋人并没把这个意思告诉给各国公使!
完了,慈禧太后刚刚放下的心又被提起来了,说了半天,你这些提前准备都没用啊,那可不行。慈禧太后继续要求道:
你不会再去找他吗?你回趟京城,告诉洋人,就说这些事啊都是刚毅和徐桐他们闹的,皇太后拦不住了!
荣禄再进一步:
晚喽!这时候说什么也没有用了!
你现在知道用我了,不是当初将我“北洋大臣”官职让给李鸿章的时候了,我才不管呢!
慈禧太后再次陷入无奈,重新开启不讲理模式:
那你就去说,这些事都是你干的,你去替我死!
这句话严重了,可荣禄仍有把握回怼:
太后啊,事到如今,奴才还真是不能代主子担起这个罪名,奴才担当不起啊!
洋人要的是你的命,不是我的,我就算主动承担罪名,人家也不愿意啊!
慈禧太后只能再找一个理由:
我就知道,你是个不愿意为主子卖命的!
好了,荣禄等待了许久的话终于出现了,你让李鸿章为你卖命可以让他回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让我卖命就只是一句话?所以,荣禄直接给出了反驳:
是,奴才这条命绝不随便卖!
慈禧太后彻底没办法了,只能进入终极模式,也就是被很多人误以为“秀恩爱”的办法——哭。
难道刚毅他们一百多人的命,都抵不上我一个人的命吗?难道把他们都杀了,洋人还一定要杀我吗?我是不想死啊!
对话进行到现在,荣禄需要的铺垫有了,情绪有了,可以给出自己的条件了。但给出条件之前,他还必须踩一下李鸿章:
太后啊,您怎么不想想,李鸿章能让洋鬼子杀了您吗?
李鸿章能不能救下慈禧太后的命,谁也不知道,正如李鸿章所言,这次和谈甚至连“城下之盟”都算不上,简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能人人宰割。就算李鸿章有可能挽回局面,可慈禧太后可不敢拿自己的命赌。
所以,慈禧太后肯定还是不放心:
那他能拦得住吗?
好,既然你认为李鸿章挡不住,那就只能重用我了!荣禄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了:
太后,李鸿章要是挡不住,奴才立刻回京城,跟洋鬼子拼了这条老命!
慈禧太后终于放下心来,娇嗔了一句:
你?你的命不是不卖吗?
荣禄可以给出价码了:
只要卖得值,奴才也卖!
我能怎么卖命,能将命卖到什么程度,就看太后怎么对我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随后的一段剧情,慈禧太后授权荣禄同洋人私下接触,虽然开出的条件均为丧权辱国之条件,但也总算救下了慈禧太后的命。再往后,慈禧太后回銮,荣禄便荣升“文华殿大学士”并加“太子太保衔”,正式成为了朝廷一把手,甚至还成为了醇亲王载沣的岳父!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