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元朝人一味崇尚武力,只懂得上马打天下,不懂得下马治天下,最终仅仅存在不足百年就分崩离析。元朝覆灭后,蒙古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退回到他们起家的漠北,继续顽强地生存下来。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们虽然没有能再次恢复往日荣光,但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却依旧保持着祖上骁勇无畏的勇气,出现了很多名将。
清朝时就出过这样一个名将,此人就是晚清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是蒙古亲王,《蒙古世系》记载,他这一支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直系后人。清朝在建立过程中,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对紧邻的蒙古各部非常重视。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桀骜不驯,一度不肯臣服清朝。皇太极软硬兼施,费尽心机,才算把蒙古各部降服,使之成为清朝维系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得力干将。
清朝历代皇帝也继续保持了这种态度,入关之后,几乎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曾和蒙古王公大臣通婚联姻,很多蒙古王公都在清朝担任高层大臣。清朝末年,清帝赖以立国的八旗铁骑早已腐坏不堪,而久居塞外的蒙古骑兵,却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其战斗力之强,足以和曾国藩的湘军相提并论。蒙古名将僧格林沁被历史推到了台前,带领骁勇的蒙古骑兵驰骋疆场,为了保卫大清立下汗马功劳。
比如在咸丰三年,太平军大举进攻北方,北伐军一度打到河北内地,严重威胁清朝京师。此时太平军风头正劲,连战连胜,清军士气低落,朝廷上下恐慌不已。僧格林沁临危受命,担负起迎击太平军的千斤重担。他历经苦战,终于在咸丰四年的独流镇之战中彻底击溃太平军的北伐军,使得清朝形势转危为安。
咸丰九年,英法联军的海军在大沽口与清军展开激战。僧格林沁表现神勇,面对船坚炮利的外国战船毫不畏惧,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督军力战,大挫之,毁敌船入内河者十三艘”,取得了大沽口之战的大胜利,使得英法联军受到罕见的严重挫败,整个英国为之震动,英国人对他又怕又恨。
伟人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僧格林沁指挥的这次战役,谴责了英法侵略者的暴行,他在《新的对华战争》一文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战事的经过,以及英法联军惨败的景象,并且认为“中国人抵抗英国人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也是有理的”。文中提到,遭到重创的英国军队气急败坏,把僧格林沁和他的部下污蔑为“妖魔”,因为僧格林沁确实让他们吃了大亏。
同治四年五月,僧格林沁在北方与捻军展开激战。由于轻敌冒进,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高楼寨,陷入重围被杀。由于僧格林沁生前威震天下,屡建奇功,且他的队伍军纪很好,从无扰民的恶习,因此老百姓都为他的死而痛哭流涕。《天咫偶闻》记载,僧格林沁生前征战过的区域省份,老百姓把他的牌位“与关帝并祀,祠宇殆遍通省”,认为他的才能与功业可与和关羽媲美,到处可以见到他的祠堂庙宇。这在清朝武将中,享受到如此待遇的仅此一例。
参考史料:《清史稿》《天咫偶闻》《新的对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