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汉的分封郡县制埋了多少隐患?贾谊一语道出,却被文帝搁置

西汉的分封郡县制埋了多少隐患?贾谊一语道出,却被文帝搁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73 更新时间:2024/2/4 12:27:30

西汉初年沿袭秦代制度,在地方上设置郡县,但没有像秦代那样彻底废除分封制度,而是试图学习西周的统治模式,分封藩国“以藩屏周”建立了很多封国。在西汉前期实行分封制确实有助于西汉刘氏政权的稳固。

秦朝的前车之鉴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桂林、象郡、南海四郡,全国共四十郡。以郡县制取代商、周朝的分封制是古代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然而秦王朝的统一并没有长久的维持下去,从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到公元前207 年,真正统一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数年,秦王朝的迅速分崩离析给继任者——西汉的统治者带来了借鉴,如何才能维持长久的统一,汉王朝在政体形式上作出新的选择。

汉初并行郡县封王的由来

西汉建立以后,并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郡县制,而是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的实行是有其现实基础的。为了能使楚汉之争遗留下来许多异姓王为其所用,刘邦不得不承认其现状,继续其分裂状态。

项羽未入关之前,原来的六国贵族利用大规模起义之机,纷纷复国称王,项羽要团结各方面力量对付秦王朝,就不能不接受这一现实。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注意此时项羽并不是皇帝,分封是位高者对位低者做的事。项羽分封的这些王划地为国,已构成秦灭之后的国家统治形式。

公元前 206 到公元前 202 的楚汉战争中,刘邦也分封异姓王,刘邦在完成国家统一时,客观上已有大量的异姓王以王国的形式作为西汉地方政权存在。所以分封藩王有其现实基础。

当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称帝时,“有功者辄裂地而封王侯”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实际上,正如翦伯赞所说:“这种封拜,不过是对同盟军的占领,予以而承认已。实际上,上述诸人,封亦王,不封亦王也。”可见,封的并不情愿。

西汉建立之后,刘邦承秦之孤立又分封了同姓王。如果说刘邦分封异姓王是迫于当时的时势,那么大封同姓王,则是为了巩固其刘氏中央政权。他认为秦王朝失败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因而使天子孤立无辅。于是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在称帝第二年(前201)开始封王。

刘邦大封同姓王的初衷,是认为异姓王靠不住,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所以他大封同姓王,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他看来分封同姓王是巩固中央政权的一种有效形式,而不是削弱中央政权。

在刘邦逝世之前,一方面将他所封的七个异姓王,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信、淮南王鲸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逐步加以消灭,只剩下吴姓长沙王。另一方面大封同姓王。高祖死时,同姓王已有九个。而将异姓王作为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种有力地方形式。

汉初的现行架构过期了

分封同姓诸侯王实行之初对巩固西汉的政权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大加强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一方面抑制异姓诸侯王,七个异姓诸侯王中势力较强的六个都被消灭了只剩下势力较弱的吴姓长沙王;另一方面大封同姓王使刘氏势力的到了巩固,从而巩固了刘氏政权。

刘邦死后,惠帝即位,但惠帝为人荏弱,实权操于吕后之手。吕后一心想提拔自己娘家兄弟,封吕氏兄弟或子侄为王,以便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势力,结果导致诸吕擅权,还准备将继惠帝之后的一个小皇帝也灭掉,这种形势严重的威胁着刘氏的江山,后来在诛诸吕的过程中,刘氏藩王们功不可没。

汉初,藩王对于国家边境的稳定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毕竟,周围看着你家好过,要从你家抢点东西、找你打架的邻居可不在少数。基于此,汉初分封诸侯对国家的稳定,生产的发展,刘氏政权的迅速巩固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文帝时期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沿袭秦代制度,在地方上设置郡县,但没有像秦代那样彻底废除了分封制度,而是试图学习西周的统治模式,分封藩国“以藩屏周”建立了很多封国。在西汉前期实行分封制确实有助于西汉政权的稳固。但又存在着“矫枉过其正”的问题。

分封同姓诸侯王实行之初对巩固西汉的政权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大加强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但是,同姓王同样也是一种分裂割据势力。如果说在刘邦在位时,由于他本人的威望、同姓诸侯王大抵还年幼,加之异姓诸侯王还存在等原因,中央政权与同姓诸侯王的矛盾还未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话,那么当刘邦逝世、异姓诸侯王势力基本被消灭以后,这个矛盾就逐渐暴露并愈演愈烈了。

第一,在政权结构上,王国的地盘很广“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郡下则有县。这些王国的郡县不属于中央管辖。当时汉朝直辖的地盘只有十五个郡,而九个同姓王国则共拥有三十九郡。

第二,在官制设置上,王国设官几乎与中央相同,有太傅辅王,丞相统帅众官,内史管民事,中尉掌军事,由中央任命,其余诸官皆由王国自行任用。

第三,在租赋徭役上,王国内的租赋徭役,都由国王自己收取,这样,便造成了而诸侯王在有了自己的地盘以后,便要增强自己的“势”,从而发展经济势力,继而要扩展政治势力。

因而可见,随着社会运行,以上与中央政权格格不入的因素迅速膨胀,例如汉初,刘邦封了一批异姓诸侯王,也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异姓王大多被消灭。

文帝即位初年,全国的诸侯王有十多个,其中除了长沙王吴右是异姓王以外,其余则均为刘氏的势力,在这些同姓中,有些为文帝亲子,如太原王刘参、梁王刘胜、代王刘武;有些为新继王位,如燕王刘嘉等,他们还不足以为害,但随着这些同姓王国力量的加强,有些王则或以老大自居,或以功臣自居,便出现了尾大不掉的现象,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不仅如此,诸侯王们在数年间此起彼伏的叛乱,也证明了诸侯王国经过数十年的独立发展,已经壮大为敢于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势力实体。

诸侯王们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王爷,而是认为都是高祖的子孙后代或者与高祖沾亲带故的,这皇位你坐得,我便坐不得吗?

汉初“以藩屏周”的郡国并行制体制已经危及到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壮大时,必须及时调整统治指导思想与方式,才能有效地掌控诸侯王势力。当时的贾谊时任梁怀王太傅,其间文帝曾“数问以得失”

《汉书·贾谊传》,而贾谊也不断上疏,恰如其时地为文帝分析时下诸侯王的动态,提出制约诸侯王的具体构想。

贾谊的构想

面对同姓诸侯王的骄恣和叛乱,贾谊提出了自己对藩王控制的具体设想即“定礼制”。

所谓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换而言之就是通过明等级,哪个等级就有哪个等级的规章制度,逾越了就是越矩,要受到惩罚,用这样的办法来达到巩固江山社稷的目的。

于是贾谊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针对同姓王在等级上的僭越,贾谊认为要维护皇帝的权威,就要严格地区分等级,使不同等级的人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享受不同的“礼”。具体就是说要将社会的官员和贵族划分成不同等级,前者为公、卿、大夫、士,后者为公、侯、伯、子、男,使社会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天子”就是塔尖。

其次,针对同姓王在衣饰、器物也必然僭越,贾谊提出用一些具体礼制来标示人们等级身份的区别,包括,诸如名号、旗章、礼仪、禄秩、冠履、衣带、环佩、车马、宫室、器皿等等诸多方面。

再次,是制度和名号方面的区别。贾谊强调制度、法令、名号等方面的区别则主要是针对同姓诸侯王。他指出同姓诸侯王打着“一用汉法”的旗号,表面上似乎很尊重中央政府,其实是想与皇帝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

由于姓诸侯王在宫法上“一用汉法”,因此在官制、秩禄、名号等方面也必然出现僭越的现象,因而使贾谊觉得“所谓主者安居,臣者安在?”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那么尊卑无序,人就会生出僭越之心。为了纠正这种僭乱状态,贾谊便重申“周礼”,需要强调的是贾谊虽然很重视礼治,但并不表示他就反对法治。

他只是反对像秦统治者那样的实行严刑峻法,而非不实行法治,在贾谊看来法治在维护中央政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明确地把制度作为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内容。因此,我们既可以说他发展了礼治思想,使之蕴含了法制的内容,也可以说他扩大了法的范围,使之兼容了礼的制度节文,并使之法律化。

贾谊试图通过强化礼制、礼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维护中央与诸侯王的君臣秩序,然而遗憾的是当时文帝并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直到贾谊去世之后,他的主张经过公孙臣的努力,才在文帝手中部分实现。毕竟,如果文帝时期大刀阔斧地就这么做,诸侯王们能把“桌子”都掀了。

更多文章

  • 张仪:战国纵横家,仅凭一张嘴,薅尽天下羊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之后的日子里,张仪开启了他的游说之路。一日,张仪到达楚国,楚国国相要求张仪与自己喝酒。吃饭间,楚相发现自己价值连城的玉璧丢了,众人当时面面相觑。席间皆是相识之人,只有张仪是外人,一时间,众人都怀疑是张仪偷了玉璧。他们怀疑的理由很简单:“仪贫无行”,意思就是张仪又穷又品行卑劣。于是,大家把

  • 姜维死后82年,一封写给刘禅的信被发现,后人:诸葛亮没有看错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攻打曹魏,先锋赵云老当益壮,连战连捷。可当赵云依计进攻天水城之时,却遇见了一位少年劲敌,他还与老年赵云打了个平手,更是让赵云发出感叹,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后来赵云回去在诸葛亮面前对着姜维连连夸赞,就这样诸葛亮有心收服姜维,后来姜维也误打误撞投靠了蜀汉,正史中姜维是被

  • 吕不韦是秦始皇生父?他的千古投资有多厉害·老烟枪读《史记》21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吕不韦与秦始皇是父子关系吗,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吗介绍一下,吕不韦死于秦始皇之手

    [var1]秦始皇这个商人不一般吕不韦是个商人,大商巨贾,笑傲江湖。小吕吕不韦问老吕(吕不韦的老爹):耕田之利几倍?老吕:十倍。小吕:珠玉之赢几倍?老吕:百倍。小吕:立主定国之赢几倍?老吕:无数。在那个以商人为下贱职业的时代,吕不韦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个贩贱卖贵的商贩。他有更大的野心——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 曹丕为何40岁便去世了?只因他自己太作死,做的事比曹操还过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丕多少岁死的,曹丕最后是因为什么死的,曹丕到底是怎么死的

    大家都知道,曹丕作为曹操次子,在曹操在世期间,他与众兄弟竞争王位,其中不乏优秀者,例如曹植、曹冲等,但终究还是他成为了最终的赢家。在曹操去世后,成功继承了魏王王位,后来他又废掉汉献帝,成为魏国的首创者。而且据说历史上的他,还并非如电视剧中那般懦弱,而是文武双全。那为何在他登上帝位后仅七年,还正值壮年

  • 战国秦汉时期,城市水利设施已完善,带给居民的不止便利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先秦时期的水利工程,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设施,战国时期能大量兴修水利的原因

    (一)供水设施与居民饮用水源最早的人类是近水而居的,他们采用堤埂的方式将居住区围起来,以防止洪水侵袭,于是出现了最早的防洪工程的雏形。与此同时,商品经济开始兴起,促成了早期城市的形成,而居住在城区的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也逐渐离不开水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非常重视水源的获取和利用。一般来说,获取城

  • 司马懿留下遗嘱:后人不得为我扫墓!后来才发现他真是老奸巨猾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司马懿死后不准后人为他扫墓,司马懿十句经典语录,三国演义司马懿

    司马懿按理来说,不是应该想着被后代年年祭祀,让自己的后辈以自己为荣才对吗?那你就肤浅了,这正是司马懿高明之处;那么他为什么要低调下葬呢?这样做有什么难言之隐呢?司马懿出道即巅峰司马懿的家族很显赫,他祖父为颍川太守,他爸爸是京兆尹,妥妥的官三代。《晋书·宣帝纪》中,对司马懿的记载是这样的:小时候就体现

  • 功高孟德,祸比董卓,他被后世称为“乱世教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功高孟德祸比董卓,曹孟德献刀刺董卓,董卓第一谋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南北朝时期的关键性人物之一,他曾百战百胜,力挽狂澜于既倒,居功至伟,可他又亲手给难得恢复一统的北方再次种下了分裂的祸根,被后世所边缘化。“功高孟德,祸比董卓”,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那段阴沉而冷峻的历史,领略这位“乱世教父”的风采。一代权臣—尔朱荣一、尔朱荣“功

  • 刘禅:扶不起的阿斗还能稳坐帝位42年,睿智还是真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为什么说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是大家眼中的阿斗吗

    贤臣辅助,国力强盛刘备去世后,作为皇太子的刘禅顺利继位。登基之初,国内有诸多贤臣良将。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禅采取了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停止征战的方针,让百姓有了充足的时间休养生息。诸葛亮发动北伐后,刘禅又积极启用蒋琬等能臣,帮助打理内政。刘禅善于放权,选贤任能,蜀国上下君臣同心。在他们的共同辅佐下,蜀

  • 齐桓公忙着争霸的时候,秦国为何忙着迁都?背后原来有这样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一年,秦国在位的秦德公,正式宣布,将秦国的首都,搬迁到了雍城。春秋时期的雍城,大概就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境内。从地图上来看,在雍城定都,向南可以控制入蜀通道,向西遏制了河西走廊,向东便于控制关中地区。而且,雍城周围河流众多,有足够的水资源。这就意味着,雍城可以养活足够多的人口,可

  • 秦始皇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帝,看看他的格局和境界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始皇为何是毫无争议的千古一帝,为什么说秦始皇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吗

    要知道六国虽然被灭,但仍然有大量的残余势力,企图推翻秦国,以报灭国之仇。当时就有大臣建议,将南中国的50万大军调回国内,以镇压各地的叛乱,巩固秦国的统治。但这个建议遭到了重臣王翦的反对。他说南中国民族众多,语言各异,文字不通,好不容易才统一到华夏版图之内,形势尚不稳定,如果此时将50万大军撤回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