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统一六国易,亡于治理郡县,汉朝三老制度,创汉天下四百年

秦朝统一六国易,亡于治理郡县,汉朝三老制度,创汉天下四百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694 更新时间:2024/2/7 10:14:43

[var1]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试图用秦国的法律,改变六国不同的风俗、并让六国的统一文化,并将其变成有基层官吏,依法治民的指导思想。全国各地郡县乡村,必须强制推行秦朝的法律法令,以达到地方“除其恶俗”的目的。造成了适合关中的秦法,与关东、江南等地,旧俗的直接冲突。秦朝的短命,与县乡治理的粗暴简单,有直接的关系。汉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各地的官吏在其中也是推波助澜。刘邦萧何曹参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官员丧失对大秦朝廷的向心力。西汉刘邦能解决地方治理的棘手问题,三老制度的推行功不可没。

[var1]

秦始皇

在楚汉战争,和推翻秦朝统治期间,刘邦集团在承袭秦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各地风俗,与秦法的冲突,因而做了灵活变通,人乡随俗,将乡里社会原本存在的父老,改造成为沟通国家与社会的半官方中介力量,正式确立三老制度。

西汉初期,汉高祖下诏在各县乡设立三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是:

1.县、乡都设三老,每乡一人,并从中选出县“三老”一人;

2.三老必须是五十岁以上,是乡村德高望重的长者;

3.三老可以率领民众为善,但并非都要执行汉朝的法律;

4.三老不是县里的官员,而是民间代表,与县令、县丞、县尉共同教化百姓;

5.三老不是官吏,不享受政府的俸禄,只是免除服徭役的优待;

6.三老不是单纯的民间权威,而是由政府所置、官方承认的民间权威,具有半官方的性质。

[var1]

汉高祖刘邦-陈道明扮演

高祖设立县乡三老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邦起兵时,靠的是沛县父老,率子弟杀沛县令,被迎为沛公;后来,每夺取一地,立即召当地父老豪杰,宣传他的反秦口号;先入咸阳后,也是利用与百姓约法三章,来宣传他的施政主张;广武山和项羽对峙后,又是通过栎阳父老来稳定关中人心。尤其是占领秦地后,刘邦不止从行政上倚重秦朝旧吏,而且处处与当地父老广泛接触,让他的主张通过父老深入民心。

在汉朝县乡设立三老之前,乡村治理主要靠父老。古代村社“乡里以齿”的传统。父老是在乡里社会中,靠年龄、名望、财产和势力产生出来的草根权威。不管是皇帝的诏书,还是地方官吏的做法,三老与父老二者的性质不同。三老既可以从父老中间选出,也可以由其他人充任,三老的政治地位高于父老。

[var1]

汉朝三老

刘邦设三老教化民众从善,是要三老从德行方面来教化民众,而不是将其纳入官僚系统。在刘邦看来,县吏重在“牧民”即行政治理,而三老重在乡里民众教化,二者正好可以互补。这也是当时西汉统治集团内部的共识,是承袭秦文法吏后,行政运作的灵活处理。文帝时贾谊也认为秦的统治,使得乡里风俗败坏,社会道德水准堕落,必须“拨去乱俗而还之于正道”。

汉朝以秦朝官吏为师、以法为教。一切以法律法令“除其恶俗”的指导思想完全不一样。在文帝看来,当时的地方法律条文,既不能引导民向善,又以不正之法,治民之罪,是害民为暴。这种做法是官府之过。因此,需要那些有德行的长者,根据不同的乡俗来教化吏民,最终也是为了“除其恶俗”,使民众弃恶从善,做到殊途而同归。

[var1]

三老出差图

刘邦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高祖本人一直生活在基层,非常清楚父老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既镇抚了父老,也就拥有了民众。正是对这点的利用,使他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刘邦的做法可知,父老在民间的权威是自发的,即使在以法为教的秦代,父老依然在草根社会中享有崇高威望。但刘邦并没有将父老官吏化,而是设置三老这种“非吏比者”作为联接政权与乡里社会的纽带。

刘邦利用三老教化地方百姓,来纠正秦朝依法治理地方的偏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汉朝法律与乡俗之间的矛盾。在地方政府官吏的治理空间内,重新建立传统礼俗社会,以达到稳定乡里秩序的功效。汉初地方政府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地方行政中官吏以法为治,强调的是合法的方面,三老从俗教化,则体现为合礼、合情的方面。

[var1]

汉朝游侠

在云梦秦简《语书》载南郡郡守腾所发布告:

“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殹(也)。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泆)之民不止,是即法(废)主之明法殴(也),而长邪避(僻)淫失(泆)之民,甚害于邦,不便于民。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间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知)之,毋巨(炬)于罪。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自从令、丞以下智(知)而弗举论,是即明避主之明法殴(也),而养匿邪避(僻)之民。”

在适用于秦地的法律令,一旦推广到荆楚地区,就与当地乡俗存在着尖锐的对立。而秦朝政府,正是利用行政的强制力量,试图以秦朝严苛的法律,来改造当地的乡俗,因而遭到了来自最底层人民的顽强抵抗。正是由于这一点,秦失去了巩固统治的地方基础。

刘邦确立的三老制度,是在官方承认各地乡俗的前提下,将三老与汉法相调和。也是三老公法与民情博弈的结果。三老调和政府权力,与民间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是汉朝统治集团,为避免走秦朝灭亡的老路。三老与县乡吏员作为官方与半官方的权威力量,与古老的民间权威父老,新生的民间力量游侠一起,共同支撑起汉初社会的地方乡村治理。事实证明,三老在汉代政治中异常活跃,为维护汉代乡里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var1]

雄才大略的刘邦

汉朝初期,行“霸道、王道、俗道”的思想理念。行政与教化的二元格局,就形成了一个,以汉朝法律为依据的、灵活的、合理的基层秩序,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地方权威和秩序,重新建立。汉初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从景帝时期开始,史籍中开始出现“从王治”与“奉汉法”之矛盾,表明汉法在东方诸侯王国范围内,与其固有的礼法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汉初以来,游侠豪杰,是左右乡里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其不守法律,对政策的实施,形成较多障碍。从景帝开始,政府加大了对游侠豪杰的打击力度,并且通过对三老的改造,将三老纳入吏的管理范畴。

[var1]

汉朝官员求教三老

在汉初的二元地方治理格局中,只能是权宜之策。从汉昭帝开始,地方政府中逐渐出现了儒生当政的情况。武帝时期,没有儒学背景的县令县长。但汉昭宣以后,有记载的县令长中,文吏与儒生比例基本是各占一半。这与武帝前,文、法、吏一统天下的局面,大不一样。县令长作为一县最高长官,其文化知识背景的变化,必然会对地方行政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儒生加入官员队伍,地方行政在执法中,加入了“爱养吏民”、“视民如子”的内容。以礼义为教的行政手段,充分说明教化之责,已渐渐由行政系统独立承担,毋需再倚重三老。

由于制度的惯性,习俗的保守特性。东汉仍然存在“非吏比者”的三老。《东观汉记》载秦彭为山阳太守时,“择民能率众者,以为乡三老,选乡三老为县三老,令与长吏参职”[。《后汉书·循吏列传》记为,“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可以看出,山阳太守秦彭所置县、乡三老,仍然有汉初遗风。与西汉不同的另一变化,就是东汉地方小吏,以仁德化民的记载多了起来。作为一个亭长,能制科令,设科罚,这种亭长小吏也能专治一方。与西汉初中期地方权威,操于游侠豪杰手中的情况大不一样。民间诉讼事件则先由地方亭长、乡啬夫调解,调解无效才上县廷对簿公堂。因此亭长、啬夫就自然承担了教化的任务,部分扮演着民间权威的角色。

[var1]

汉朝宫殿

汉朝政府机构通过教化,完成行政管理的一元化,可以说,是完成了秦始皇的未竟事业,但包含的内容则不尽相同。东汉三老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三老仍然活动于基层政治,但纳入行政系统后,职权基本上虚化。

汉朝实施三老制度,既可以教化民众和稳定地方秩序,又可以在地方政府里教化官吏,起到双重教化的作用。《集簿》中载明东海郡38县邑侯国,有县三老38人;170乡,有乡三老170人。

综上所述,汉代基层政治中的三老制度,是随着官僚的加强,而不断演变的。汉代基层政治格局的演变,从侧面折射出国家行政力量,对乡里社会的管理,经历了从西汉的摸索,到东汉定型的过程。

[var1]

汉朝文物

后人对汉朝初期三老制度的推行的评价:

1、日人池田雄一看得更深一点:“汉朝建国初期的郡县组织和选用官吏等情况,和秦朝政府大致相同,但并没有重蹈秦亡覆辙。其原因是建立了三老制。”

2、《汉书》中也多次出现三老、官属并称的情况。如《汉书·楚元王传》载周堪左迁为河东太守,“治未期年,而三老、官属有识之士咏颂其美,使者过郡,靡人不称”

3、《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王莽时使者奉玺书拜龚胜为太子师友祭酒,“使者与郡太守、县长吏、三老、官属、行义诸生千人以上人胜里致诏”

4、《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更始元年(23年),刘秀持节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

5、《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载永平十年(67年),“幸南顿,劳飨三老、官属”。

参考以下书籍:

武尚清译:《二十等爵制》;

杨筠如:《“三老”考》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汉书·高帝纪》《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

《睡虎地秦墓竹简》

《后汉书·朱冯郑周列传》等等

本太史令认为,秦朝短命的真正原因,是地方治理的问题,汉朝能统治400年,与汉朝实行三老制度密切相关。欢迎您的不同见解!

更多文章

  • 三国志11:关羽手持着青龙偃月刀,能否一鼓作气把夏侯家族团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本期三国志11游戏文章的主题,再一次检验关羽的武力值。因为他与夏侯惇水火不容的恶劣关系,两人甚至两个家族怕是都结下了梁子。夏侯惇只恨关羽在曹营时没能拼上全力把他做掉,关羽同样遗憾过五关斩六将时没能跟夏侯惇决出个雌雄生死。把整个夏侯家能打的成员全部集中起来,武力值50点以上的有夏侯和、夏侯恩、夏侯尚、

  • 秦国历史上的四代乱政,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秦国会内乱数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一年,秦国有一位在外流亡多年的公子,突然回国,并且声称如今秦国在位的秦出公不合法,自己要回国抢继承权。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各国高层内斗抢继承权,这种事情确实是屡见不鲜。不过,像这种堂而皇之的回国夺权的,确实不太常见。而秦国这边,得知此事之后,自然也是迅速做出反应,第一时间派出了大军,前

  • 被很多人忽略的三国猛将,实力比肩张飞赵云,可惜生得太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被很多人忽略的三国猛将,实力比肩张飞赵云,可惜生的太晚!他,被众人评价为三国时期第一猛将,18岁时便单枪匹马,七进七出于敌军阵营,杀伤百人。成为历史中被人争论的焦点,之后他又击败胡人,迫使20万人,他就是历史中极具争议的人物,文鸯。 三国末年猛将文鸯 文鸯公元238年生人,本名文俶,字次骞,沛国谯郡

  • 论两周时期齐国盐业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青岛属于齐国还是鲁国,齐国历史时间表,春秋战国时期的盐

    [var1]这是由于现代工业和提炼盐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享受到大工业化生产下的商品福利。但是在中国古代,盐一直用法多样且珍贵的资源。盐不仅可以被食用,还被用于储藏食物、祭祀,甚至是入药。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煮盐的技术还不够完善,导致盐的产量紧缺。正是因为盐的用途广泛产量少导致在某些历史时间段上

  • 大刀关胜自诩关羽后代,为何却甘愿投靠梁山?原来只为效仿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他号称是水浒传中的‘‘小关羽’’擅使一把82斤的青龙偃月刀,与有着‘‘小张飞’’之称的林冲同为梁山马军五虎将,此人就是大刀关胜,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关胜这个人物。比水浒传中谁的祖宗名气高,那么无一人都比得上关胜,殊不知,他的祖宗关羽关云长。 总结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关胜身为一代忠勇名将

  • 为什么管仲和齐桓公这对中国最差的帝王大臣,最后都能成功反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1.早年经历管仲其实是齐国贵族后裔,只是自幼父亲早逝,家境贫困,生活十分清贫。管仲年轻的时候,在社会上混迹多年,做过很多工作。他进了军营,做过几回小文员,但都被解雇了,也经过商。他走过了很多地方,接触了各个业界、农民、商人,与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对各行各业的社会现象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 糜芳为何会在刘备最辉煌的时候投降东吴?原因很简单,与关羽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糜芳为什么要背叛关羽,糜芳简介,刘备小舅子糜芳

    关羽失荆州的前因后果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之所以会丢失荆州,主要是因为刘备让他出兵攻打樊城,导致荆州防守空虚,恰好关羽为人高傲,欺压糜芳傅士仁,于是在吕蒙偷袭荆州时,糜芳傅士仁直接选择了投降,最终荆州易主,关羽遭到擒杀。然而在正史中,荆州的丢失,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刘备并没有下令攻打樊城!演义中是

  • 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如何搅动春秋风云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齐国大臣田恒想要夺取齐国君位,想了一个转移四族军队攻打鲁国的妙招,孔子此时正在周游列国,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问门下弟子,谁可以去救鲁国。子路请求被孔子拒绝了,子张、子石请求救鲁也被拒绝了,孔子盯着子贡,子贡就去了齐国游说田恒。子贡说“将军,您攻打鲁国失策了呀。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城墙薄而小,护城

  • 正史上,刘备只为5个人哭过,没有关羽张飞!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历史上刘备是怎样一个人,正史中刘备的五虎上将

    一、田豫《三国志》: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人。刘备投奔公孙瓒,田豫当时年纪还小,自己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刘备任豫州刺史后,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恨不

  • 管仲去世后,齐国为何很快就大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管仲死后齐国衰落,管仲死后齐桓公到底有多惨,管仲为齐国做了什么贡献

    一个是太子诸儿、一位是公子纠,另一位便是日后的齐桓公公子小白。彼时的管仲是公子纠的门客,与齐桓公没有什么关系。[var1]但在齐襄公因为暴虐淫乱,将齐国搞得一团糟,新的王位继承人定会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中决一胜负的时候,管仲与之便成为了政见上的敌人。但这场夺位大战的最终结局是,公子小白继承大统,以齐桓